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赛事 > 正文

移民治理与移民融入问题探寻人与河流和谐共生之道

  □本报记者 岳虹 苏晨 周妍   2024年8月,联合国水机制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报告警示,全球一半国家的河流、湖泊等淡水生态系统已退化。其中亚洲(中亚和东南亚)是重点影响区域之一。   河流危机是生存环境危机、人类存续危机。亚洲各国共同面临水生态、水环境等水安全领域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寻找化解危机的新方案。   第三届亚洲国际水周期间,中国同参会各国聚焦“水与流域生态系统”等议题,提出了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的具体、可行、有创新性的治水措施,共促未来水安全。   共享河流保护治理新理念   9月25日,在“建构河流伦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议题分会上,来自政府、科研院所、国际组织的多国代表共同见证了《河流伦理建构与中国实践》报告俄文版的首次公开亮相,这是继英文版、中文版之后,中国向世界分享河流保护治理理念和实践的又一重要成果。   受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的交织复杂影响,人与河流的关系日趋紧张,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境。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社会永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强调要“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赋予河流生命概念,确立了河流道德主体地位,为新时代中国江河保护治理指引了新方向。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积极推进江河湖泊保护治理,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了生命,越来越多的流域重现了生机。基于中国实践和经验,中国提出“建构河流伦理”倡议,提出把自然界河流视作生命体,尊重河流生存与健康的基本权利,调整人与河流关系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责任义务和行为规范,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   “河流伦理为我们提供了人与自然重新连接的机会。通过承认河流的权利,我们能够重新认识河流在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价值,从而推动未来可持续发展。”国际水资源学会执行长卡伦·克兰奇说。   谈及如何更好实践河流伦理,中国水利部河湖管理司司长陈东明说:“我们倡导建构河流伦理,全面启动河湖健康评价,完成1万余条(个)河湖的健康评价,逐河逐湖建立健康档案,滚动编制实施‘一河(湖)一策’方案。”   有着多年三峡工程建设管理经验的中国水利部三峡工程管理司一级巡视员张云昌认为,推动河流伦理落地要按照“确有必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站在系统、流域、生态角度,重新审视水利规划,调整优化水利水电工程格局。   “我们一直提倡将水伦理纳入环境教育,帮助年轻人成为环境守护者和河流保护的倡导者。通过将河流伦理融入学校课程、社区项目和增强公众意识的活动,确保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观得以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及东亚地区办事处代表夏泽翰说。   共寻生态保护新路径   “水与流域生态系统”是水周的六大议题之一,各国代表就如何坚持系统观念推进河流治理保护、复苏河流生命,共享案例、交流技术、碰撞观点、凝聚智慧。

移民治理与移民融入问题探寻人与河流和谐共生之道

  中国流域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5万余条。中国坚持系统观念,在长期河流管理实践中,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形成很多成功经验。   得益于顶层设计加强,中国推动生态文明入宪,立法保护大江大河,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省级总河长,省市县乡村120万名河湖长上岗履职,推动解决了一大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河湖保护治理难题。   得益于统筹多种水源、系统开展的生态补水,断流20多年的永定河重现生机,京杭大运河今年维持全线有水时长首次超百天。   得益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黄土高原之上,千沟万壑披绿装;一度萎缩、黯然失色的乌梁素海湖面恢复,再现水清岸绿百鸟飞的景象。   …………   亚洲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河流成为邻国友邦之间加强合作、深化友谊的生态纽带。   在“‘一带一路’草原水-生态安全”边会上,来自蒙古、哈萨克斯坦、中国的学者,共同讨论草原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领域技术问题。“蒙古一直从中国、俄罗斯等邻邦获得技术支持。我们将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治理草原退化的措施中学习经验,促进蒙古在此领域技术的提升。”来自蒙古科学院地理与地球生态研究所的研究员Mandakh Nyamtseren说。   在澜湄全流域水治理与保护研讨会上,中国、老挝、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国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加强水资源管理与水生态保护、多边跨国水资源合作、水利技术标准交流等展开交流。一衣带水的澜湄六国,携手推进减贫、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实施“绿色澜湄计划”,加强澜湄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增进人民福祉。   共谋绿色发展新模式   建构河流伦理的最终目的是维护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只有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方式。2012年,安徽、浙江两省实施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通过资金补偿,开创新安江上下游联动共保、互利共赢的模式。试点以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累计获得补偿资金9.7亿元,沿江地区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红利”。2023年,双方补偿机制从单一的资金补偿拓展为对口协作、产业转移、共建园区等多种方式,打造出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新样板。   清溪川贯穿韩国首尔,几十年前,作为城市下水道,被覆盖在钢筋混凝土之下。2003年,清溪川修复项目开工,工程在治水补水的基础上,恢复河流原生环境,设计打造历史文化、都市文化和生态休闲主题段落。   “清溪川的治理改善了周边环境,为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活力竞相迸发提供了契机。”在以“河流保护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第三场全体大会上,首尔国立大学建筑环境研究所访问学者禹孝燮将清溪川治理作为河流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旅融合的典范进行分享。   从理念变革到强化跨国合作,中国将继续同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探寻人与河流和谐共生之道,共同解决河流问题,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4年9月27日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