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赛事 > 正文

【瞭望】典型国家和地区人才政策经验与借鉴

(来源:鸡西市交通运输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同时强调:“要让有志于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从国际上看,不少国家及地区在人才引进、培养和服务保障等方面均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制度、政策和落实方案,尤其在“引进来”和“留得住”两个方面做了大量对国际人才有吸引力的亮点工作。分析典型国家和地区人才政策的先进经验,对于我们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有重要意义。 典型国家和地区人才政策的实践经验 ——构建多维度引才体系与策略 在引进境外人才方面,大部分国家或地区都构建了多维度的引才体系与策略。制定了“长短结合”的人才引进规划,“长”指的是稳定而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制度,“短”指的是各类重大人才政策、计划和项目。而对于国家或地区发展急需紧缺高科技人才则实施精准化引才策略。 美国政府构建了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引进体系,在长期引进人才方面拥有一个完善的人才移民和签证政策体系,尤其是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人才方面,在《2015年STEM教育法案》部署了相关人才的吸引、培育、使用等。在《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中,将22个专业列为STEM领域,扩大了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使得更多技术移民和留学生可享受STEM的相关待遇。 同时,放宽了O-1A签证(针对特殊技能人才的签证)的审核规则,推出了针对高学历人才的“国家利益豁免”计划。美国的EB-1A杰出人才移民项目(针对各领域具有特殊才能或享有国家级声誉的杰出人才的项目)、延长J-1签证(非移民签证,签发给参加美国国务院批准的“交流访问者计划”的成员)持有者的实习工作时长等也极具竞争力。根据《2023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美国在全球人才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三,仅次于瑞士和新加坡。

【瞭望】典型国家和地区人才政策经验与借鉴

——推进引才管理与服务机制创新 在引才模式上,大部分国家或地区都致力于推动引才管理与服务机制的创新。一方面,建立政企联合的引才平台,设立国家级引才机构,与各方力量共建引才网络,实现线上线下的全球人才资源整合。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国际人才交流平台,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不断强化国际合作与引才渠道的拓展。 新加坡国家级猎头公司“联系新加坡”由政府牵头成立,并在海外搭建“联系新加坡”平台,在澳大利亚、欧洲、美国、中国、印度等地设有8个国家级办事处,收集当地各行业高层次人才信息,并为有意到新加坡发展的国际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2023年新加坡的人才竞争力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瑞士。 美国政府与猎头公司合作开展人才搜寻活动,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定期发布人才需求报告、人才流动趋势分析等信息,帮助猎头公司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共同寻找和吸引符合需求的高级领军人才,为高级领军人才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同时,美国通过在其他国家建立大量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就地吸纳优秀人才,雇佣了超过百万名外籍员工,其中许多人在高级管理和技术职位上担任关键角色,助力企业总部发展。 ——优化出入境、工作许可与居留政策 为吸引国际人才加入,提升国际人才集聚能力,大部分国家或地区在人才出入境、工作许可和居留管理方面都实行了透明、多元化的政策,同时简化程序,制定适度宽松的工作许可制度,为高精尖优秀人才开辟“绿色通道”。 2022年英国推出的“高潜力人才”签证,申请者只要毕业于其名单中列举的世界知名大学,即可在不提供雇主担保的前提下入境英国并居留2年。美国的H-1B签证计划,针对具有特殊专长的外国人才签发为期6年的入境证件,允许具有学士以上的外籍人才到美国从业,每年限额为6.5万张。H-1B签证覆盖了建筑、工程、医学、生物技术和电脑编程等专业领域。另外,“绿卡制”等政策也吸引大批优秀留学生毕业后定居。目前,约四分之一的外国留学生学成后留美工作,并进入美国国家人才库。 新加坡实施多元化的外籍人员工作许可政策,为国际人才提供16种工作签证,并于2023年起实施新的工作签证规定,包括对月收入不低于3万新元的外籍人士发放5年期工作签证“顶级专才准证”,允许其同时创办、运营或供职于多家公司,并允许其配偶获得工作资格。 迪拜政府则简化所有签证类型的入境要求,无论是短期旅游还是长期工作,都能找到相应的签证类型。入境签证均可单次或多次入境,也可以在有限期内续签,极大地方便了国际旅客和专业人士。因此,迪拜曾被评为全球最适合外籍人士工作和生活的城市之一。 ——为人才就业、创业和发展提供支持 为充分发挥国际人才的价值,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针对留学生群体、就业创业群体积极制定和改进政策,提供更加便利的就业、创业环境,通过建立创业孵化器、科技园区等创新载体,为国际人才提供资源共享和合作机会,不仅有助于国际人才的个人发展,也为各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带来了新的动力。 加拿大针对留学生群体推出“开放性工作许可”,申请者可以自雇或为任何雇主短期工作,如果期间找到了稳定工作,可以另行申请封闭性工作许可并申请加拿大的永居资格,为留学生毕业后在东道国寻找工作机会提供便利。 美国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和体系,推动人才资源配置依靠市场进行调节和整合,促进有效竞争的供给和需求双向选择,让人才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同时,为高科技人才提供实验室和平台等优质的科研与创业环境,设立包含“总统青年探索者奖”“工程创造奖”以及专门奖励活跃在美国各学科前沿的青年科学家的“沃特曼奖”等科研人才科学奖项。 美国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创新思维和技术研发的基础,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网络,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提供孵化器和加速器等办公空间、指导服务,满足人才的资金技术平台等要求,迄今诞生了苹果、谷歌、脸书、英特尔、甲骨文等一批知名公司。 德国利用“工业4.0”战略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人才培养和技术研究,如通过建立创新中心和孵化器、提供种子资金和风投支持、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等方式,培养和吸引高技能人才,以支持工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优化人才生活环境与社区融合 为提高国际人才的归属感,保证人才引入后能全身心投入地区发展,做到“才尽其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提升人才生活环境、促进人才融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新加坡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公民与人口办公室,通过提供语言文化培训、鼓励移民参与社区活动、给予就业援助和职业培训等措施,推进国际移民更好地融入。另外,还建立国际人才综合科技城,为国际人才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优质的子女教育机会。 迪拜通过持续完善英语语言环境、重视多元化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实施反歧视、同工同酬和免欺凌等具体措施提升国际人才的归属感。 对优化我国国际人才政策的启示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吸引和使用国际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国际人才政策,以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应有之义。因此,借鉴国际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在人才引进计划、引进渠道、出入境便利服务、创新创业平台、宜居宜业环境打造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和意见,使其更加开放、包容和高效。 ——统筹规划,兼顾长短期需求,实现人才引进的精准化 加快国际人才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推进建立外国人事务管理和政策推动的专责机构,构建国际人才相关指南性政策的官方发布平台,提高国际人才政策透明度。加强引才工作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夯实主体责任,避免多头管理,尽可能实现各项国际人才政策内容和部门权责目标的统一化。 制定长短结合的人才引进计划。长期计划应关注稳定性和针对性,如设立国家级人才引进基金,为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同时,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的科技创新资源,持续稳定吸引海内外顶尖人才,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短期计划则可以通过重大人才政策、计划和项目,快速吸引急需紧缺的高科技人才。 鼓励各地区制定急需紧缺外国人工作岗位目录,实施精准化的人才引进策略。针对各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引才方案,确保人才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同时在目前外国人工作许可制度无法大范围改革的情况下,鼓励各地区依据当地实际情况,起草并出台“急需紧缺外国人工作岗位目录”,将企业需求的技能型或专长型人才纳入目录。可借鉴新加坡针对不同外国人力资源所制定的投资居留、国外人才居住计划、接触新加坡计划、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计划、企业家移民项目、海外艺术人才计划、海外体育运动人才计划等系列计划。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国际人才市场的变化和国内重点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引进的方向和重点,确保人才政策的时效性和适应性,助力我国对外贸易向更高附加值、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向转型。 ——促进政企协作,强化各方联动机制,推进人才引进的多元化 构建政企联合引才平台。借鉴新加坡和美国的经验,设立国家级引才机构,由政府主导,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猎头公司深度合作,共同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人才引进服务平台,发挥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在国际人才引进、猎聘、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收集全球人才信息,定期发布引才需求报告,分析人才流动趋势,并在全球范围内举办专项招聘会和洽谈会,拓宽人才来源渠道,为国际人才引进争取主动权。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用活已有国际人才交流平台资源,积极联动教育部留学教育服务中心及海外交流站点开展招聘会、推介会、座谈会等国际交流活动,宣传中国人才政策及发展机遇。在人才丰富的国家及地区设立人才工作站,利用海外平台收集人才信息,为有意来华发展的国际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考虑将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从国内举办迁移至海外举办,便利海外留学人才参与活动。 建立常态化引才渠道。鼓励多样化引才,支持用人单位、科研主体等以团队引才、项目引才、柔性引才、“揭榜挂帅”科研项目引才等方式引进国际人才,对于多样化引才中不能或不方便办理工作许可的,允许其依托园区或孵化主体申请工作许可。依托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在海外的布局,直接在当地吸纳高层次人才,为其提供回国发展的优质岗位和待遇,增强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 ——优化审批流程,设立便捷绿色通道,提升出入境服务便利化水平 推动审批统一和透明化。参考国际经验,公布工作类居留许可申请期限及需要满足的条件,实现居留许可审批标准的统一化和透明化。同时为高精尖优秀人才开辟“绿色通道”,提高签证效率,缩短等待时间。推动外国人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的“两证”协同管理,推动两证审核标准的统一和有效期限的一致,为外国人来华就业工作提供便利,同时,在居留许可的发放上,应保证国际人才的随行亲属的基本权益,在随行亲属无特殊违规行为背景下,应确保随行亲属与其随行的国际人才居留期限的一致性。 实行适度宽松的工作许可制度。进一步探索外国人工作许可负面清单在外国人工作许可领域的运用规范,将“非禁即入”模式运用于海南自贸港等高水平开放区域,逐步在特定开放区域放宽对外国人工作许可的管理限制,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来我国工作。 ——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全面激发创新活力 实行普遍通行的职业资格认可制度。全面推动公开透明、公平合理并且符合社会经济、科技和行业发展变化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完善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彼此在教育、培训质量保证上的互信,公开透明职业资格规范和水平,推动国际职业资格双边或多边互认。 建立完善的创业政策和环境。优化留学生相关政策,提高在华就读优秀留学生的“留华”比例,出台面向青年科技人才的科技扶持项目。可借鉴日本、德国科技人才资助体系经验,例如日本学术促进会外籍博士后资助项目、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项目,以项目制为基础提供个人生活津贴补助等。 加大资金投入,设立创业基金。为国际人才的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降低创业门槛,提高成功率。打造创业孵化器、科创园区等创新载体,为国际人才提供资源共享和合作机会。 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探索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支持,科研院校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国际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注重人才生活与工作氛围,增强人才融入感,营造近悦远来的环境 优化居住和工作环境,比如参考加拿大对留学生开放性工作许可的设置,允许他们在毕业后更容易转换为永久居民身份,增强其在国内就业的意愿。 强化社区融入和服务保障,如新加坡政府提供的语言文化培训、就业援助和职业培训等,确保国际人才能够顺利融入社会生活,在事权范围内,推动与国际人才居住、生活、创新创业密切相关事宜的规范化、透明化,为其购房、购车、缴纳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等提供最大限度内的便利。 打造“宜学、宜业、宜居”“类海外”的国际社区环境。聚焦海外人才工作生活需求,建设国际化公共服务场所,推动购付汇便利化改革,提升国际人才接受公共服务的可行性和便利性,优化医疗设施、创造优质的子女教育环境、公正的职场待遇以及无歧视的工作氛围,强化人才在华的归属感和稳定性。 (作者单位:海南自由贸易港人才发展研究院)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24年第5期 编辑:肖潇 牛睿彬 投稿邮箱:zgrc18@163.com 温馨提示:点击“大国人才”公众号首页左下角“杂志官网”,可跳转至中国人才杂志网站(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网中国人才杂志频道),查看杂志内容、征文活动、订阅办法、杂志动态。 责任编辑: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