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资讯 > 正文

城市规划思想范文

【关键字】生态规划思想;产城一体化;战略规划;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生态环境、土地、水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低下,自然和人文历史景观破坏严重;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报告适时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建设的新要求、新举措,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坚定信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在战略规划层面,生态城市规划思想主要是根据生态资源环境的特征要求,确定规划区较为适度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在用地生态评价的基础上,划出不宜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和适宜性建设用地,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管制要求。另外,保持各功能的合理布局,创造集约型、节约型、和谐型、宜居型城市新区等也是属于生态城市规划的范畴。 2. 淮南市东部新区产城一体化规划背景 淮南是由资源开发而逐渐兴起的城市,是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亿吨煤基地”、“千万千瓦火电基地”、“现代大型煤化工基地”。因而,淮南给人的总体印象就是重工业城市,虽然重型化的主导产业使淮南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是资源的开采也造成了城市塌陷区、生态环境恶化等发展问题,同时,现状的发展模式也与国家目前提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背道而驰。 淮南东部新区地势平坦、交通条件优越,并具有较长的滨水岸线,因此滨湖新区是淮南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打造山水城市风貌最为有效的空间资源,是继山南新区后的又一新的城市发展空间。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编制《淮南市东部新区产城一体化规划》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将东部新区作为一个触媒区域,在完善城市的功能,统筹城乡空间发展,带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新区,提升淮南的总体形象,真正实现“山水平秋色,彩带串明珠”城市总体形象。 3. 生态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在淮南市东部新区产城一体化规划中的应用 3.1 用地适宜性评价 规划范围内生态本底条件较好,现状山体主要为东北部的上窑山以及西部的舜耕山。现状水体主要为东部的高塘湖以及南部的蔡城塘,其中高塘湖属河流性湖泊,汇水面积1500km2,现状水域功能以水产养殖为主;蔡城塘为半人工水体,主要功能为农业灌溉,水源来自高塘湖,现在灌溉功能已弱化,水面面积约604公顷。 本次规划采用多因子综合叠加分析法,判定地区土地利用的建设适宜性与保护适宜性,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判定具体的适宜保护的用地类别,采用的技术手段为地理信息系统。 在评价因子的选择上,综合考虑了评价因子的差异性、主导性和综合性因素,除了选择了地形、地貌、地质等自然因素外,还考虑选择了交通等社会经济要素,以及已有的开发建设环境等要素。因而本次规划所选择的评价因子为:地形地貌影响、地质灾害影响、生态要素影响、交通影响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影响五个方面。在评价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要求划分禁建区,限建区.可建区和已建区,明确了生态绿地的边界。为进一步的规划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 发展核心策略 本次规划首先以EOD模式(“以环境为导向的发展模式(Environment Oriented Development)”)为先导。山水要素是淮南东部新区重要的生态景观资源,也是引领东部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规划保留规划范围内舜耕山、上窑山、高塘湖、蔡城塘等山体水体生态要素,使其成为保持东部新区生态稳定性的重要要素,并成为东部新区城市发展规模的控制区域。同时,规划范围内的生态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划分生态基质、生态斑块以及生态廊道等要素,构建景观生态格局。此外,在综合分析生态条件,以生态保障为前提下,对东部新区进行综合区域构建,将整个规划范围划分为城市功能区、城乡统筹区、城郊生态区,对不同类型的发展区域,运用不同的发展策略进行发展引导。 3.3 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和发展背景,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跟踪全球产业发展趋势,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利用中部崛起和合淮同城化的契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扩大总量、提升结构、塑造特色、优化布局,构建创新型、集约型、节约型和生态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提升淮南东部新区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努力,初步建成“两型”产业体系,成为我国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的先行区,现代服务业高地,淮南市集新型工业、服务业、农业于一体的综合拓展区。 3.4 人口预测 由于东部新区未来发展主要由高铁站点和经济开发区等重大项目带动的,这些项目可能在市域或区域范围内形成较大规模人口迁移,而对人口增长曲线造成较大扰动,因此用通常的人口增长率来预测人口的方法较难适用,本规划根据东部新区具体情况,采用产业容量法预测人口,并采用生态容量方法进行校核。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淮南市建设用地指标取上限100平方米/人,根据土地建设适宜性分析,将已建区、适宜建设区和较适宜建设区进行面积统计,全部用于建设,得到东部新区人口建议不超过81万人,极限值为158.8万人。保证东部新区的人口增长,不会带来土地的过大压力。 3.5 空间发展管制 为促进淮南市域城乡整体发展和协调可持续发展,对市域范围内的城乡建设实行空间管制。空间管制是对市域范围内城乡建设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判别,并根据城市建设、资源保护与开发、防灾减灾、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在市域范围内划分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并对各类区域实施不同的空间管制政策,整合区域空间资源,实现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3.6 生态保护规划 规划对东部新区内的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将东部新区划分为4个生态功能区,分别为农业生态功能区、城市复合生态功能区、河湖生态敏感区、山体生态敏感区,根据四大生态功能区不同特点,确定不同地区的主导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四大功能区中,承担重大生态功能的主要是河湖生态敏感区及山体生态敏感区。主要生态功能包括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环境改善作用,保障东部新区内的生态平衡。同时规划依托已有生态资源,重点打造“两横一纵”的生态廊道,有机串联起各生态功能区,完善区域生态格局。 4. 结语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宏观背景下,生态规划理念已不仅是规划学科中的一个流派,而是整个规划理念与方法转型的必然趋势。淮南市东部新区产城一体化规划以生态城市的理念作为理论基础,以生态作为基底,水山相邻,城在其中,水映山城,相映成趣,实现新城的产业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淮南市东部新区产城一体化规划顺应了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趋势。对我们今后的新城规划建设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追求城市产业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拓展时,要时时以生态优先为导向,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规划及文献: [1]中国联合工程设计研究院.《淮南市东部新城产城一体化规划》(2010-2030年),2010.4. [2]朱才斌.基于生态优先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7(2):106―108. [3]黄光宇,陈 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仇保兴.城镇化的挑战与希望[J].城市发展研究,2010(01):1―7 [5]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08):1―6 [6]仇保兴.加快实施生态城市建设战略[J].中华建设,2009(10) . 现代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主要城市规划思想多受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城市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现代工业技术的推波助澜,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是建筑师与社会学家寻找理想的城市形态以医治“城市病”的乌托邦和物质形象等思想。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重要的社会改良学说,田园城市理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市政改革运动普遍开展,大量吸收西方最新的市政体制和城市规划建设思想,成为这一改革运动的重要理论来源。田园城市理论引入中国,希冀改善每况愈下的城市生活环境,防止中国的城市建设重蹈西方城市过去因“激进进展”而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覆辙,打破城市与乡村两者发展相互隔离的状态,实现二者的平衡发展,此外,还可应对新的战争形势下城市防空的需要。中国提出了详细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实施计划。然而,他们的实施计划只是在片断式解读和简单套用霍华德田园城市模式的基础之上,对其物质技术形态和西方其他一些市政改革潮流成果进行拼筹的结果。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霍华德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会城市”的社会改革思想。中国为保证城市发展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进行,强调分散主义原则和对城市进行功能的分区规划,开始注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反对城市繁荣发达、乡村破败落后的畸形发展状态,注重城市里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等等。 在欧美先进的市政理论对中国市政改革运动的“合力”作用下,田园城市理论在民国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局部片段式的“田园城市”印迹,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方案的制定、新村建设、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开辟等方面。就总体影响而言,一是城市新区的规划,这与霍华德避开日益膨胀的伦敦市区,在郊区进行莱切沃斯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的建设做法如出一辙;二是在胜利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多主张分散主义,这又显然与田园城市理论及源于田园城市理论的卫星城市、有机疏散、邻里单位等分散主义的规划理论密切相关。而民国时期各地所进行的“新村建设”和城市“模范住宅区”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详细规划和布置及其取得的一定成效,则是时人对田园城市模式进行了局部解读和仿效的结果。 当前,人类社会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发展”之后,开始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果作总结和反思,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据弃自然、毁坏自然,将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的关系推向了反面,并尝到了由此而带来的种种“恶果”,如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缺乏自然情调等等。然而,人毕竟是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自我调控自己,世界各国围绕“人与环境”这一命题采取了种种对策。19世纪末,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英国“田园城市”的思潮,所有的这一切都反映了人们要求与环境和谐、重归大自然的愿望。“田园城市”一度付诸实践,其思想启迪了不少城市规划学家,大多新的城市设计方案就是从这里受益的。中国在50年代提出“城乡园林化、绿化”的对策之后,又于1993年2月召开了中国“山水域市讨论会”,钱学森先生指出,21世纪的中国城市应该是集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为一体的“山水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镐先生指出:“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形成这些特点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说’等理论有关。”中国已经认识到了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山水构图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代思想和空间的有效组合,一定能在“山水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技术走向 古代君王皆以城池作为权利的象征,而封爵授侯一般也都是以城作为馈赠,同时,俗话说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的重要性可以追溯到如此久远的历史,由此可见城从古时候起就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了,时展至今,城的重要性更是不容小觑。它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因此,有城逐步演变而来的城市就顺理成章且颇具艺术效应。 一、城市规划学科的思想演变 1、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人类思想的发展和逐步深入的了解,城市的规划也在慢慢发生质的变化。诸多理论在城市规划学科的领域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古时候开始就已经产生。 古罗马时期就有城邦之治,城邦治理有利于巩固当权者的统治与管理,城邦中的公民都是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修养较高的人,每一座城邦都是一个文明的象征。因此古罗马在当时可谓是声名远扬,然而在其文明晚期,由于过分关注高度控制和权利集中,导致了其城市规划的思想出现了反人性的一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挢枉过正。比之中国,中国的城市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王者以城池的拥有数量作为衡量权利大小的标准之一,而拥有城市数量多的国家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吞并一些拥有城市数量少的,顺理成章的成为霸主。这在一方面也符合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此为其一。 2、中世纪前后的城市规划思想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中世纪曾一度出现了比较混乱的局面,在当时,这种混乱不仅表现在思想上,也渗透在城市的规划上,由于中世纪宗教主义盛行,生活的倾向愈发与世俗生活接近,人们已经很少关注什么是思想走向,更多的关注点都在世俗生活的计较上。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出现与发展,导致了一些商住城市逐渐形成,而中世纪时期缓慢的社会生产力又不足以支撑混乱的局面和接连不断的更迭,就导致了这一时期的发展比较渐进性,缺乏了能动性。同时,当时的城市规划也体现出了一定量的王权主义思想,至高无上的王权导致了大尺度的城市布局的形成,而相同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比较稳定的王权时期,当时的城市规划思想比较欣欣向荣,而城市格局一般表现为中轴对称,商贾业和手工业经济争相发展,也体现了“人本主义”这一思想。此为其二。 3、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随着英国率先展开的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也逐渐掀起了一股工业革命的浪潮,在此浪潮的带动下,多种城市化和工业化也应运而生。并对近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产生了一个新的驱动力,与此同时,城市规划思想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度,人文思想的发展与更迭使得当代城市的规划思想取得了一个质的飞跃,已经不再是之前的世俗倾向,开始逐渐关注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已经逐步成为全球人的共识,人们也逐渐开始从生存的角度来关注城市规划的发展,生态主义由此衍生出来。此为其三。 4、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规律及特征

城市规划思想范文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大体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古至今的城市规划发展思想大都包含了:人本主义、权利主义以及生态主义这三个方面。 城市规划由占主导地位的蒙昧生态主义转为占统治地位的权利服务,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转变,同时,从古罗马,到中世界,再到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在不断的衍生出新的特性,并潜在的满足了平民阶层人本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而到了工业革命时期,大量思想开始互相碰撞也就会产生诸多分歧,这使得城市规划思想不得不重新得以审视,如此反复的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与更迭其实也是顺应了时展的潮流,而城市规划思想也正是通过这源源不断的碰撞与冲突才得以走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平稳。 二、城市规划技术发展的演变 1、城市规划的技术方法受制于占主导地位的学科思想及思维的发展 这就难以避免会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早期的时代是人本主义思想盛行,这就导致了人们的关注点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上,而缺乏思维的主观能动性,运用的大多数都是比较朦胧的仿生主义,其体现的更多的都是对自然的依附,基本上没有什么比较大的创造性思维在发挥作用,这种依附自然的思维方式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因此当权利主义逐渐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城市规划思想就开始出现非理性的统治者意志,而思想的交融碰撞也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顶峰,多重思想在不断的碰撞,不断涌现出来的思想者意志也一直在近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作为主导。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当权利主义出现并盛行的时候,理性与非理性的思想碰撞之下也在产生并不断促进城市规划思想的交融,在现代的城市规划发展中,也开始划分出其新的走向。 2、从单一到系统的研究发展 前面我们提到过,城一直以为都是一种权力与身份的象征,在古时候也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的标准之一。在时代不断演变更迭发展的今天,城市规划已经不能再遵照之前单一的研究,而是该做出新的发展规划,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从单一到系统的研究策略,而今,城市规划受全球化的影响比较大,既要求我们考虑到城市其他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要求我们在城市发展规划的初期就要考虑到与社会、经济、资源、生态之间的互利共生的关系,同时,我们还应该确保城市规划思想的研究与发展的时候要注重对要素系统的综合研究,从而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从精英规划到全民参与 我们都知道,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到权利主义的时候是有些滞后的,因此当民主思想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几乎是不需要严峻的手段就游刃有余,从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看出,权利主义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它会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被替代与超越。精英规划到全民参与就是体现了这个道理,我们的城市规划要是不是独断专权,而是耳听八方,广泛听取民智民意,大众说好的,才是真正适合发展潮流的。 三、当前城市规划技术发展新走向 从工程技术手段到人文思想关怀。在长期的人本主义的思想关怀之下,从工程技术不断衍生出来的城市规划思想也开始逐渐注入新的人文思想,这种人文思想体现在方方面面,它比之权利主义等权利至上的信条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而在如今全球化的浪潮愈演越烈之际,人文主义无疑是一抹炫丽的色彩,毕竟我们的城市规划思想不是死板的,它需要人性化与灵动的思想氛围,如果只是一味要求没有实质性的关怀的话,那对我们的城市规划走向是没有益处的。 四、结束语 纵观全球,民主社会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好评与关注度,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不仅使世界更加具有能动性,也使区域之间更加互通有无,当公民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强化,城市规划思想中的权利主义正在不断向民主化过渡,我们的城市规划思想也在不断体现着人文主义、生态主义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而我们的城市规划的参与度已经渐渐从个人的规划指导演变为公众的参与,其逐渐变为实施的主体,由此,城市规划的思想价值得以得到一定量的提升。然而城市规划思想发展至今,还需要多方的力量去巩固和完善,才能确保其以后的道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易斯: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2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关系;协调相映 Abstract: the city planning should take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s the basic point, th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designed to meet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city planning, the two complement each other to coordinate mutually can reflect the design effect. Keywords: city plan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relationship; coordination set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它解决的是由建筑、人文风景、绿化、道路、水系等共同组成的诸因素以及以人的感受尺度为准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 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 )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 。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建筑设计是满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解决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 2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是通过建筑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要求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设计,根据建筑功能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 2.1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建筑师曾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 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 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 。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 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城市规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筑的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要求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设计的。 建筑必须服从于城市内容, 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 好的建筑如同城市的灵魂, 建筑也不能脱离城市环境, 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 因此建筑设计受城市规划的影响。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对单个建筑物体的设计, 还牵涉到场地设计问题。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方面的要求,以及对交通规定等。这些要求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以及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对场地设计有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2.2 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1) 建筑的安全性体现了城市的安全级别 雅安、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充分说明了建筑安全的重要性,建筑安全是建筑功能实现的最基本保障。建筑安全影响城市安全,城市防震等级以及设防烈度对建筑安全提出详细的要求,城市安全需要建筑的安全性来体现,在建筑设计时,对建筑结构的考虑,需要满足城市居民的安全要求,建筑防火、建筑防水、建筑防震都是在结构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设计建筑的时,不仅要考虑建筑外形的艺术美感,同时需要考虑建筑的安全性,城市规划时关于抗震防灾的相关要求,要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来完成。 (2)建筑的功能影响城市功能区划分 城市规划反映了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城市功能依赖于建筑功能来体现。居住建筑是城市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单元,在建筑设计居于主导地位,合理设计居住建筑有助于城市居住区功能优化。居住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空间环境和不同使用者的需要等因素确定。商业办公类建筑是城市居民工作的场所,建筑设计时应注意有效组织工作流线、工作间与楼梯间之间的距离,最终达到轻松工作、安全工作的目的。最大发挥商业办公建筑的功能。 规范中确定的公共服务设施指标(m/千人) (3) 建筑的艺术效果决定了城市整体的风格 建筑的艺术效果影响着城市风格,城市规划中有专门的城市色彩规划、城市风貌规划、城市景观规划以及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只能从宏观上规定城市的基本风格和局部片区的城市设计意向,具体城市的风格很大程度上需要建筑来体现。例如:国家体育馆鸟巢的设计,采用建筑仿生形态设计,不仅将建筑功能与建筑艺术结合在一起,而且适应了周围环境,为北京市增添了生态与自然的相关元素,成为城市的最为重要的地标建筑。建筑的风格有助于形成城市的整体意向,例如:福建圆楼的相关民居村落的建筑形制的保留,为当地的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了最基本的支持。城市景观规划离不开建筑设计,好的景观设计理念需要通过建筑设计来具体落实。 3、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相应 建筑是城市的名片, 反映出城市文化和历史,是衡量一个城市化的重要指标。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 它的整体效果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很大。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应考虑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即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对建筑进行设计。 现在经济高速发展,对于建筑实体的功能造型甚为重要,然而对这些建筑赖以立足的场地设计却常常忽略而过,因而类似“成功的单体建筑,失败的整体环境”这样的状况屡见不鲜。主要体现在: (1)整体观念的忽略 现在设计中,注重建筑的外表而忽略场地形象很常见。建筑内部功能研究透彻但场地功能流线组织混乱较为普遍,反映出一种整体性思维的缺失。造成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整体性缺乏的部分原因在于分段式的工作模式。目前国内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几乎都是由规划师和建筑师先完成规划范围内的总体布局和建筑单体的设计,然后由园林师完善环境小品、植物配置的工作。这种分段式的工作模式由于缺乏设计者对设计流程自始至终的参与,往往容易造成建筑与场地环境的脱节。 (2)功能组织的忽略 场地的功能组织是场地规划设计中至为重要的部分,它是对人流、物流、货流等诸多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安排,是衔接建筑与城市空间的重要环节。目前的一些场地规划设计中,对交通组织、功能分区以及相关功能的忽视使得规划设计在相当多的时候仅仅成为一张缺乏细致考虑的图样,片面强调视觉效果却忽略了场地基本的功能组织,其结果是剩下混乱肤浅的表皮,在使用时有着诸多的不便。 (3)使用者的心理感受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规划设计最重要的原则。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环境—行为”理论一直致力于研究使用者心理和物质环境之间的关联,以此营造契合使用者心理的宜人环境。场地环境作为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重要连接,尊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依据不同的需求营造适宜的环境氛围是场地规划设计中必须注重的基本问题。然而在一些建成的场地中,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时要做到:立足建筑设计, 做好城市规划;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4、结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主要物质基础,建筑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城市规划是科学严谨的,是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中值得深思的课题,为将来留下什么样的建筑艺术,为人们的生活打造什么样的生活氛围,为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做什么样的努力。研究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龚爱平( 安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安徽安庆246003) [2]《小议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宋金彧 双鸭山规划设计院,黑龙江双鸭山155100) [3]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 137—90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规划;设计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城乡关系正努力从城乡发展的冲突阶段向城乡一体化阶段转变。在这个转变阶段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各大城市进行近一步的规划和内在的升级,同时还需对广大农村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要以协调城乡关系为核心,以城市和农村的现实状况为基础,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的建设规划设计。 一、 当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种综合性建设,不仅要建设好大、中城市,还要完善和努力发展小城镇和农村。如今我国对大、中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已经达到成熟的阶段,有关部门和相关从业人员已经着手对大、中城市的交通、社会秩序、住房及基本公共设施的配置近一步完善和发展。但是随着城市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再加上我国对小城镇和农村的规划管理不完善势必会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由于小城镇和农村没有踏上正式规划建设的轨道和正规的设计程序,因此会出现许多无规划的私人建设。除此之外,由于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城市,许多耕地闲置无人规划和开发,居民住宅年久失修既浪费土地资源又影响农村生活的整体风貌。建设者的无序建造也会使农村的交通变得混乱不堪,交通问题直接影响小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建设。 小城镇和农村有许多建筑都没有经过专业人员的检测和审核,其中不仅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更是我国规划建设管理上的缺失。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因为没有具体详细的建设规划设计,就会出现公共绿地少、排水渠道不合理、电路保护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总的来说现今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总的问题就是我国缺少对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具体建设规划设计,并且政府对城乡建设的监督与管理的力度也不够。 二、城乡一体化的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 就国家的方针政策而言,落实城乡一体化建设设计规划是完成我国“十二 五”规划的基础。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一体化,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城乡发展一体化则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所以我们应大力加强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建设,尤其要着重加强农村建设,通过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土地规划的各方面的建设,拉近城乡的生活水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规划设计是指导城乡建设的理论依据。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落后的农村进行现代化的改革是必然的要求。农村建设要紧跟城市发展的脚步,这样才能逐渐拉近城乡的距离,实现全国整体化前进的道路。 (三)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渐提高,所以居民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质量都有一定的标准。通过合理的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逐步提高与完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建立起一个设施完善,宜人居住的生活空间。 (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规划设计只有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城乡现状的设计方案才可以更有效的促进我国城乡建设的发展。通过有关部门和相关负责人走进城市和农村进行实地的检测和考察,彻底的了解现今城乡建设中所存在的不足,制定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才能为人民创造出更好的生活空间,才能使我国城乡健康的发展。 三、城乡一体化思路下的建设规划设计的实施 (一)在贯彻落实以城乡一体化思路下的建设规划设计的前提就是提高相关部门及部门领导对城乡建设的重视度。各个部门负责人,可以通过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交流活动来相互学习与借鉴工作经验,争取建立一支专业的工作队伍。这样就大幅的提高了城乡建设的专业化水平。 政府也需大力宣传城乡一体化建设思路及其内在的意义,这样充分的调动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城乡建设的积极性,也就能保证我国城乡建设的发展道路顺利的进行。 (二) 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是设计方案的重要部分。应时刻联系我国城乡发展的现状并分别抓住城市和农村建设的关键点,才可以更好的完成我国的城乡建设。 首先,城市的关键点在于,城市的人口膨胀问题。由于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 使城市的人口容量逐渐趋近于饱和状态。通过把这个主要的城市问题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出发点,以解决它所带来的诸多负面问题为主要规划设计的内容,就可以制定出符合城市现状的建设规划设计方案。 其次,农村的规划和建设是城乡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以解决农村人口减少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为规划设计的内容,以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要目标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三) 城乡一体化思路下的建设规划设计方式必须要以拉近城乡距离为主要目的。 可以通过合理的行政区域划分,加强城市与农村的交通连接,保证农业生产,保证人民生活环境这几个方面进行规划设计。 (四)城乡建设的规划设计要通过专家的严格的审查、论证,还要经过规划管理部门审查和相应级别政府的审议批复后,才可以进入实施阶段。对城乡建设的规划设计方案应有严格的审批标准,根据我国城乡的现实状况可以初步得出城乡建设规划设计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紧跟党的方针和路线,以“十二五”规划为目标,以十报告中所指出的城乡一体化为主要的指导思想进行编排和规划设计。 2、城、乡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改进必须要在设计方案中体现出来。 3、城、乡的建筑物必须规划的整齐,使城乡的整体面貌和生活环境以及交通的问题得到解决。 4、水、电等管线问题既要做到走进每家每户,又要做到安全美观。 5、在规划设计方案中还需体现每个部门所负责的专项内容,便于管理。 四、结束语 城乡建设一直伴随着我国的发展,通过城乡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在城乡建设中逐渐拉近城市和乡村的距离,可以使农村资源与城市经济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搞好城乡建设也就等于满足了人民对于物质、精神水平的需求,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激烈竞争的时代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李兵弟.城乡统筹规划:制度构建与政策思考[J].城市规划,2010,34(12):24-32 [2]宋思曼.城乡统筹:创新与发展―重庆市城乡整体规划及其实施机制探索[J].城市规划,2010,34(3):44―47,56 【关键词】高分辨率影 像 三维景观 城市规划 应用 1 引言 根据遥感平台高度的不同,通常将遥感分为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所获取的信息亦分为卫星影像和航空影像。遥感用途的大小不是以分辨率的大小来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研究对象—要解决什么问题。对于不同的应用目的,要求概括程度不同,选择的地面分辨率也完全不同。 2 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在**市的应用历程 2003年国家863计划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重大课题还开展了利用分辨率为0.61m的quickbird卫星影像进行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更新研究。**市作为具体实施国家"863"项目试点城市之一,为了有效缓解近几年**市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对现状地形图的迫切需求与我市不存在全市域大比例尺地形图之间的矛盾。**市利用“quickbird”获取了全市将近6000平方公里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此项数据的成功获取将为**市的城镇体系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机制产生深远的影响。 3 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在**市的应用分析 3.1 在规划咨询中的应用 在规划设计的前期现状调查期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以直观、详实的影像反映了许多实地踏勘中的盲点。同时,利用高分辨率影像图作为规划底图,使规划内容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更加清晰,在旧区改造、历史古建筑保护、城市重点区域和地区标志性建筑的规划设计中可以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这一手段在**市中心规划咨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应用,下图展示的是**市中心城区某项目规划咨询示意图(此图以2004年quickbird影像图为底图做的用地分析示意图)。 图2 **市某项目规划咨询示意图 3.2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以往由于一个地区缺乏现在和过去土地利用的最新地图以及缺乏处理大量资料的分析方法,**市城市规划工作中用地现状图是通过大量的人工方法进行调查,误差较大,使土地利用规划受到严重影响。遥感技术以其快速、准确等优点在大中尺度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经常检测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这对于研究土地利用现状,为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近年来获取和处理遥感数字图像的明显进步,遥感信息将成为城市规划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影像图作为规划成果的背景图,通过遥感应用机构提供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可以实现空间信息的查询、分析和应用,从而大大增加规划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市规划管理部门以现有航空遥感资料与地形资料为基础,通过地面高程模型和正射影像图建立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系统能使规划模型与周边环境完全融合(如下图,某规划小区真实景观系统截图),该系统具有真实尺度,真实坐标,真实比例,gis、rs技术和虚 拟现实技术的结合,使规划设计成果的三维动态建模更加方便,设计成果更加形象和直观。它以视觉形式反映了设计者的思想,使以往只能借助传统沙盘的设计模式提升到数字化的即看即所得的完美境界,大大提高了设计和规划的质量与效率,使得规划项目在申报、审批、交流时,更易使目标受众产生强烈的参与兴趣,项目策划者的诉求更易位他人所认同。 图3 **市某规划小区系统截图 3.3 在规划成果展示中的作用 当前,城市规划领域在展示规划效果与设计方案时,主要通过实地踏勘结合建立规划/建筑模型、规划效果图、动画制作等方式进行。但这些方法都存在某些缺陷。例如,模型虽有很强的立体感 ,但却很难从正常视点观察;规划效果图虽能表现正常视点,但其视觉效果只能是静止的、离散的,并且立体感不如模型;规划地区的动画制作虽然能够结合以上两者的优点,但其观察效果只能沿固定路线进行,而且价格昂贵。目前,**市利用遥感像片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和数字正射影像可快速生成城市景观现状数字地面模型,在数字地面模型上可以随意添加、删除、修改建筑、树木、路灯等地面上看见得地物模型,参观者可以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中自由行走、任意观看,给参观者带来难以比拟的真实感和现场感,使他们获得最真实的视觉感受(见下图) 图4 **市博山城区规划效果展示截图 3.4在规划评审中的作用 目前,在**市规划管理部门正准备利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系统进行方案的评审,该系统是根据建筑物的实际三维地理坐标,构建真实的城市三维景观模型。以全数字摄影测量为基础的城市真实三维景观模型,能够充分利用现有遥感资料和地形资料,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地区的三维建模,通过贴房屋纹理和地表纹理,产生真实场景,与通常的计算机动画制作和仿真模拟不同,它是根据建筑物的实际三维地理坐标,构建真实的城市三维景观模型。在此模型中,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与实地完全对应,任意点的空间三维坐标可以量测,是真实三维景观的再现。同时还可以任意设定飞行、驾车、行走路线,对城市真实三维景观模型进行动态飞行和旋转漫游,从不同的高度和角度进行可视化分析,产生身临其境的景观效果。由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系统的性质特点,具有直观性、可视性、实用性等的特点,并且包含了地理信息,能为城市规划提供了较好的服务。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与发展;及时为政府决策和规划部门提供城市三维虚拟展示,就能提高决策和办公效率。如下图所示:在三维影像图上展示某高层建筑规划的效果。 图5 **市中心城区柳泉路某规划建筑与周围环境关系示意图 上图示直观地反映了城市局部规划与改造方案,与周围的建筑物、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这个手段在规划审批阶段,让审批者在室内就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建成后的景观和建筑风格,而不需要去实地量测与勘察,这样就减少大量的野外工作。 4 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在**市的应用前景 4.1 地形图数据的采集与更新 4.2对城市规划建设进行实时监控 在城市化浪潮的席卷下,**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越来越大,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不符合城市规划的违法建筑也变着花样“藏身”。 据了解,之前查处违法建筑大多通过执法人员巡视或群众举报发现,而通过遥感手段的监视,发现违法建筑将更为具体和精准。利用遥感影像资料查违建,不仅能为规划执法部门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建立发现违建的另外一个渠道,完善违法建筑的“发现机制”,还可以对违建者形成“威慑机制”,让他们明白:天上的“空中警察”正在盯着他们呢!该技术可以节省人力物力、避免许多因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徇私舞弊问题。城市规划部门的工作人员只需坐在办公室轻点鼠标,就可以找出哪些是违法建筑。 5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应用存在的问题 目前,无论采用航空摄影或者卫星拍摄很难保证中午最佳时段进行工作,使得摄影时太阳照射角较小,造成像片上大片阴影,现在**市建成区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各种建筑设施向空中攀升,阴影区域大而难以避免,就给影像的镶嵌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由于摄影处理和扫描质量的影响,影像色彩不饱和,色差严重,也使得影像处理困难重重;在进行数字线划地图更新时,高层建筑的裙房、高层建筑阴影下以及直接遮住的建筑、河流、道路、被树木遮住的道路等地物的采集存在很大的困难;这一技术的费用也比较昂贵,**市近6000平方公里的地域每次租用卫星加上后期处理数据花费近300万元,每年的数据更新费和系统维护费耗资也比较巨大,使用的门槛还比较高。 关键词:城乡统筹 小城镇 总体规划 编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O223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2008 年施行的《城乡规划法》要求城市规划的研究领域和控制范围从城市扩展到城乡整体的区域范畴,改变原有城乡分割的规划模式。但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笔者认为镇[注:本文涉及的“镇”或“小城镇”概念是指县城以外的建制镇。]域层面的“城乡总体规划”才是统筹城乡空间的真正抓手。我国小城镇总体规划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近三十年的历程中经历了由粗及精的发展演变,但其核心内容仍是“性质―规模―布局”三步曲,关注重心仍然在于“镇区”的物质空间规划,因而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面对宏观形势的变化,小城镇规划应以城乡统筹发展理念为指导,亟需加快编制方法与内容创新。 2 对当前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的实践评价 由于缺乏独立、系统的法规、规范、标准,我国小城镇总体规划一直面临着适应“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双重技术标准的尴尬。现阶段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具体编制仍然参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注:2006 年施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明确其适用范围为“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执行,使其往往成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简化版,难以真正体现小城镇实际的发展需求与特点。从《城乡规划法》与“城乡统筹”要求出发,回顾现有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与内容,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发展定位前瞻性不足 在传统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小城镇规划更多地侧重于政府计划的内容,而对于市场的发展和实际需求的分析不足。同时,对小城镇“区域地位或作用”的分析不够透彻,致使全局性与前瞻性不够。 2.2 规模预测缺乏调适能力 人口规模预测一直是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随后确定用地规模以及进行用地布局的重要依据。通常,人口规模的预测对外部市场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考虑较少,因此经常会出现人口预测值远远滞后或超前于实际发展的现象。 2.3 “村镇体系结构”已不能适应“城乡统筹”的要求 以村镇体系结构为核心的镇域规划对全域资源利用、产业布局等方面缺乏统筹考虑,不能满足当前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此外,由于城镇空间布局是基于一定人口规模的用地安排,在空间布局上往往局限于规划用地范围线以内的各类用地优化组织,缺乏与“线外”用地的衔接,导致镇区“孤立”于镇域的现象。 3 新形势下小城镇规划编制方法与内容创新导向 从城乡统筹要求出发,当前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应及时转变视角,从“全域”或“广域”角度切入,变“由点及面”的规划方法为“由面及点、点面结合”。具体创新导向可归纳为“五新”,即新理念、新视角、新内容、新要求、新手段。 3.1 新理念:城乡统筹;强调环境资源的保护;强调“城”与“乡”的平衡 3.1.1 城乡统筹 小城镇是“城―乡”之间基层的衔接点,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真正抓手。因此,镇域层面的规划编制应将城乡统筹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应将整个镇域纳入规划范畴,统筹整合镇域各类产业、资源,并促进城镇各类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3.1.2 强调环境资源的保护 资源与环境是小城镇生存之本,在小城镇规划编制中应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生态可持续发展。 3.1.3 强调“城”与“乡”的平衡 通过引导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努力实现两类空间在居住环境、就业空间、设施水平等方面的均衡化,实现城乡利益综合平衡,真正统筹“城”与“乡”。 3.2 新视角:全域高度;点面结合 3.2.1 以镇域为着眼点优化镇区空间 以实现城乡空间整体协调和城乡资源统筹配置为目标,构建城乡统筹的空间、产业与设施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在把握镇域空间整体性的基础上进行镇区空间的优化布局。 3.2.2 以镇区为核心整合镇域资源 依托镇区,进行镇区以外农村地域的空间整合、资源开发利用与产业培育,繁荣农村经济。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产业体系、设施服务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3 新内容:强化战略性研究;深化镇域规划;增加核心区城市设计引导 3.3.1 强化宏观层面战略性研究 强化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对小城镇在较长时期经济、社会、环境等若干重大问题的全局性统筹考虑,并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确定小城镇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3.3.2 深化镇域规划内容 (1)以产业导向城乡空间布局,构建“面”状覆盖的空间框架 规划依托镇域各类特色资源培育类型多样、功能互补的多个产业平台,在镇域范围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 (2)完善贯穿各功能主体的“线”性设施网络 通过“线”性设施网络的组织,实现城乡空间的有机融合。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系统;完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管网系统;梳理水系、绿脉等自然要素并加以改造利用,形成链接各功能主体的景观纽带。 (3)进行全域空间管制 对镇域内的用地进行全面的分析,据此进行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建设区等空间划分,从而为城乡空间布局优化、自然人文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提供必要的空间框架和实施依据。 3.3.3 增加核心区城市设计引导 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当重视城镇空间景观特色的塑造,适当将城市设计理念引入总体规划层面,在城镇景观规划中深化核心区的城市设计引导内容。 3.4 新要求:与“土规”衔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与城乡土地流转 城市(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规”之间的衔接,在县(市)域层面重点是指标方面的衔接,而在空间上的衔接需在镇域层面具体深化、落实。因此,在镇域空间布局中需进一步深化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衔接,并重视对农村居民点整治与城乡土地流转的对策研究,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统筹利用。 3.5 新手段:优化新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强化全过程公众参与 在规划前期,通过广泛的公众民意调查与群众走访,深入了解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迫切问题以及居民的实际需求,在规划中有针对地加以解决、落实,以提高规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新时期,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的创新,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理念的需要,更是促进以小城镇为核心的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这一方面迫切要求从国家层面及时制订镇规划编制办法,科学、系统引导镇一级的规划编制;另一方面,也对当前的规划实践提出了理论与技术创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汪光焘,制定镇规划编制办法是当前迫切任务 [2] 蓝万炼,论乡村工业的未来与农村小城镇的发展阶段,经济地理 , 2001 (06) [3] 陈怀录、华中,小城镇总体规划“规模―布局―时间”模式研究,2002(2) [4] 陈志诚等,城乡统筹发展与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应对,规划师,2006(2) [5] 王聿丽,《城乡规划法》视角下的小城镇总体规划,宁波大学学报,2009(6) [6] 包晓兵、陈华臻,城市规划编制的必要补充――规划策划,科技信息,2009(13) [7] 杨保军,城市规划 30 年回顾与展望,城市规划学刊,2010(1) 作者简介: 关键词:安庆市;城乡交通;规划建设;探索 安庆市的整个城市地理环境是依山面水襟湖。作为一座千年古城,新老结合是城市建设的主题,“将老城区规划建设成彰显历史文化特色风貌、环境优美、商贸繁荣、交通便利的滨江城市、将新城区建设成集旅游、商贸、会展、休闲、居住为一体的生态型、高档次并且具有亮点和美丽的现代化新城区”是城市建设的目标。而在这其中,如何将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规划有机结合这个问题上,城乡交通与城市布局的关系极为重大。 一、安庆市城乡交通的特点 作为一座古城,在城市规划方面,主要需要考虑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保证城市经济发展建设两方面。而在传统经济的发展中,以公路网为主力的交通网络布局是有迹可循的,而在成本历史文化特色保持方面,新兴的旅游业应该是一个可突破可做文章的点,如何将交通与当地旅游结合,并在历史观光和体验式旅游形式上多下功夫,是城乡交通布局的关键所在。 在2005年前后,安庆市在城市交通方面的投入就逐年加大,相关部门在道路建设规模、工程质量、养护管理、路政管理等方面也是成效卓著,可以说,安庆市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的基础还是相当牢靠的,这其中最主要强调的就是农村道路的建设工作,“十五”农村公路建设成绩充分说明了安庆市城乡布局的工作重点。 二、安庆市城乡交通关联经济分析 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一个重点关联点就是城市经济,从安庆市自身角度出发,安庆与周边区域的关系由相对孤立走向开放;长三角扩散趋势已经突显,安徽省是长三角扩散的直接腹地;随着宁安高速铁路、江北高速公路、阜景铁路等若干条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安庆的交通发生重大的变化,融入了大的交通体系,安庆与长三角的联系将得到更多的加强。 而城市功能定位方面,安庆市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皖-赣-鄂三省交界区域的中心城市及商贸、物流中心,加工制造业基地;沿江城市群的副核心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而安庆市的城市发展目标也是开放型、多功能的现代化综合性城市。 可见,内外兼修将是安庆市城市规划建设和城乡交通规划建设的主旨。 三、安庆市城乡交通规划探索 1.“均匀”人口分布:在城市的人口分布方面,安庆市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具有东密西疏的特征,且非农村人口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市域的东北部,这对于城市全面多向发展埋下了一定的隐患。因此以交通带动住房、商业、区域经济对于人口分布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意义,而在这方面,交通为着手的效果很有发展前景。 2.市区内的交通网布局: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对迟缓是城市内向型经济不发达的显要标志。而市内交通网是否便捷,对于这一类型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现代服务业的城乡结合也对乡镇经济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如何连接乡镇经济发展,交通及其整体规划建设必不可少。 3.开放的外向型布局:安庆市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皖-赣-鄂三省交界区域的中心城市及商贸、物流中心,加工制造业基地。安庆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安庆市在长三角经济圈扩散的趋势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将大环境赋予的时代使命与自身的经济发展并行强化,是城乡交通外向型布局的重要一环。 同时,安庆市在石化、交通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方面有产业链条较短的特点,上下游配套产业发育迟缓,未围绕核心企业、核心环节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地方产业集群。外向型交通布局的完善也会给支柱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完善带来一定的机会。 当然,外向型城市规划建设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城市乡镇的交通改造,这是一项任务,也是一个契机,是将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和城乡结合的内向型经济融合的一个机遇。 4.旅游型经济的交通辅助:据安庆市旅游部门获悉,今年上半年,安庆市“旅游跨越行动”取得良好开局。1至6月份,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764.19万人次,同比增长25.5%;实现旅游总收入52.45亿元,同比增长26.7%。 今年以来,安庆市加快推进“百亿旅游项目工程”,全市在建和即将动工的旅游项目100多个,总投资100亿元以上。天柱山观光旅游度假区、桐城文化旅游区等旅游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宿松白马山庄等一批项目建成开放;桐城孔城老街、枞阳浮山、岳西妙道山、司空山等一批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桐城嬉子湖、仙龙湖,太湖五千年文博园等一批在建项目进展迅速;岳西、潜山温泉,太湖花亭湖码头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紧张谋划和筹备开工。 今年以来,安庆市A级景区创建工作进展顺利,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增强,旅游品牌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旅游宣传营销成效明显,高端旅游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下半年,安庆市将强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确保全年旅游项目投资达16亿元,同时强力推进旅游品牌建设、旅游市场营销和管理。 可见,旅游产业在安庆市的城市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将这一特征融合到城市建设规划中也很重要,如何保证现代经济和旅游经济(历史文化为旅游特色)良性融合。以交通为代表的城市规划在这方面需要谨慎,避免在规划初期就埋下隐患,造成日后不必要的相互排斥、相互影响。 5.物流经济的交通需要:物流业是旅游经济的衍生品,相比较而言,物流经济能否做大做强对城市交通的硬件需求很高,而安庆市的城市定位也要求城市规划的多功能性,其于周边经济区的交流互动也离不开物流。因此,城市,包括乡镇的交通臻需加强,在道路规划方面,合理性、便捷性要放在首要位置考虑。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安庆市的城乡交通规划布局着眼的并不是交通本身,也不是自身城乡经济的发展,其影响和推动的是整个城市乃至长三角经济发展扩散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安庆市的城市特色和发展前景都需要围绕以交通规划为核心的城市建设来进行。在规划中,有层次的交通网络对于这个多向性经济城市十分重要,既要适应外向型经济需要,也要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同时还要辅助特色旅游经济配套以及支柱产业产业链的完善,安庆市的城乡交通规划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炜,陈学武,陆建.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05) [2]陈征.交通方式划分――交通分布组合模型研究与软件设计[D].南京:东南大学交通学院,2004(28) [3]李淑庆,滕宏伟,岳顺,穆首玉.城市公交现状问题分析与线网布局规划模式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02) [4]郭大忠,冯晓.城市规划中合理路网密度问题的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21) [5]赵旭,白明洲,许兆义.城市铁路车站规模与临近道路交通量的关系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5(04) 摘要:城市经济发展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城市的城市规划布局,而交通布局在这其中所其道的作用又是重中之重。随着自身和周边经济环境的需要,安庆市和周边区域的交流关系逐渐从孤立走向开放。在这样的背景下,长三角经济圈的辐射作用已经显现,而在这个过程中,安庆市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身的城市条件,将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影响周边的同时也让城市自身的经济水平得以提升,这就需要安庆市在成熟规划建设,尤其是交通网路的布局方面做出更多的思考,而城乡交通网兼顾城市内外的路线无疑是最重要的。 关键词:安庆市;城乡交通;规划建设;探索 安庆市的整个城市地理环境是依山面水襟湖。作为一座千年古城,新老结合是城市建设的主题,“将老城区规划建设成彰显历史文化特色风貌、环境优美、商贸繁荣、交通便利的滨江城市、将新城区建设成集旅游、商贸、会展、休闲、居住为一体的生态型、高档次并且具有亮点和美丽的现代化新城区”是城市建设的目标。而在这其中,如何将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规划有机结合这个问题上,城乡交通与城市布局的关系极为重大。 一、安庆市城乡交通的特点 作为一座古城,在城市规划方面,主要需要考虑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保证城市经济发展建设两方面。而在传统经济的发展中,以公路网为主力的交通网络布局是有迹可循的,而在成本历史文化特色保持方面,新兴的旅游业应该是一个可突破可做文章的点,如何将交通与当地旅游结合,并在历史观光和体验式旅游形式上多下功夫,是城乡交通布局的关键所在。 在2005年前后,安庆市在城市交通方面的投入就逐年加大,相关部门在道路建设规模、工程质量、养护管理、路政管理等方面也是成效卓著,可以说,安庆市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的基础还是相当牢靠的,这其中最主要强调的就是农村道路的建设工作,“十五”农村公路建设成绩充分说明了安庆市城乡布局的工作重点。 二、安庆市城乡交通关联经济分析 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一个重点关联点就是城市经济,从安庆市自身角度出发,安庆与周边区域的关系由相对孤立走向开放;长三角扩散趋势已经突显,安徽省是长三角扩散的直接腹地;随着宁安高速铁路、江北高速公路、阜景铁路等若干条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安庆的交通发生重大的变化,融入了大的交通体系,安庆与长三角的联系将得到更多的加强。 而城市功能定位方面,安庆市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皖-赣-鄂三省交界区域的中心城市及商贸、物流中心,加工制造业基地;沿江城市群的副核心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而安庆市的城市发展目标也是开放型、多功能的现代化综合性城市。 可见,内外兼修将是安庆市城市规划建设和城乡交通规划建设的主旨。 三、安庆市城乡交通规划探索 1.“均匀”人口分布:在城市的人口分布方面,安庆市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具有东密西疏的特征,且非农村人口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市域的东北部,这对于城市全面多向发展埋下了一定的隐患。因此以交通带动住房、商业、区域经济对于人口分布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意义,而在这方面,交通为着手的效果很有发展前景。 2.市区内的交通网布局: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对迟缓是城市内向型经济不发达的显要标志。而市内交通网是否便捷,对于这一类型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现代服务业的城乡结合也对乡镇经济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如何连接乡镇经济发展,交通及其整体规划建设必不可少。 3.开放的外向型布局:安庆市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皖-赣-鄂三省交界区域的中心城市及商贸、物流中心,加工制造业基地。安庆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安庆市在长三角经济圈扩散的趋势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将大环境赋予的时代使命与自身的经济发展并行强化,是城乡交通外向型布局的重要一环。 同时,安庆市在石化、交通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方面有产业链条较短的特点,上下游配套产业发育迟缓,未围绕核心企业、核心环节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地方产业集群。外向型交通布局的完善也会给支柱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完善带来一定的机会。 当然,外向型城市规划建设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城市乡镇的交通改造,这是一项任务,也是一个契机,是将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和城乡结合的内向型经济融合的一个机遇。 4.旅游型经济的交通辅助:据安庆市旅游部门获悉,今年上半年,安庆市“旅游跨越行动”取得良好开局。1至6月份,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764.19万人次,同比增长25.5%;实现旅游总收入52.45亿元,同比增长26.7%。 今年以来,安庆市加快推进“百亿旅游项目工程”,全市在建和即将动工的旅游项目100多个,总投资100亿元以上。天柱山观光旅游度假区、桐城文化旅游区等旅游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宿松白马山庄等一批项目建成开放;桐城孔城老街、枞阳浮山、岳西妙道山、司空山等一批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桐城嬉子湖、仙龙湖,太湖五千年文博园等一批在建项目进展迅速;岳西、潜山温泉,太湖花亭湖码头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紧张谋划和筹备开工。 今年以来,安庆市A级景区创建工作进展顺利,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增强,旅游品牌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旅游宣传营销成效明显,高端旅游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下半年,安庆市将强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确保全年旅游项目投资达16亿元,同时强力推进旅游品牌建设、旅游市场营销和管理。 可见,旅游产业在安庆市的城市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将这一特征融合到城市建设规划中也很重要,如何保证现代经济和旅游经济(历史文化为旅游特色)良性融合。以交通为代表的城市规划在这方面需要谨慎,避免在规划初期就埋下隐患,造成日后不必要的相互排斥、相互影响。 5.物流经济的交通需要:物流业是旅游经济的衍生品,相比较而言,物流经济能否做大做强对城市交通的硬件需求很高,而安庆市的城市定位也要求城市规划的多功能性,其于周边经济区的交流互动也离不开物流。因此,城市,包括乡镇的交通臻需加强,在道路规划方面,合理性、便捷性要放在首要位置考虑。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安庆市的城乡交通规划布局着眼的并不是交通本身,也不是自身城乡经济的发展,其影响和推动的是整个城市乃至长三角经济发展扩散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安庆市的城市特色和发展前景都需要围绕以交通规划为核心的城市建设来进行。在规划中,有层次的交通网络对于这个多向性经济城市十分重要,既要适应外向型经济需要,也要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同时还要辅助特色旅游经济配套以及支柱产业产业链的完善,安庆市的城乡交通规划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炜,陈学武,陆建.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05) [2]陈征.交通方式划分――交通分布组合模型研究与软件设计[D].南京:东南大学交通学院,2004(28) [3]李淑庆,滕宏伟,岳顺,穆首玉.城市公交现状问题分析与线网布局规划模式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02) 【关键词】 田园景观;移民安置;规划设计 农村移民生产安置和居民点规划设计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农村移民迁建规划设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广大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切实贯彻和落实开发性移民方针并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彰现民族区域特色,在毛尔盖水电站知木林移民安置点规划设计中,通过把生产安置与生活安置规划有机结合,在为移民创造一个实用、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促进移民安置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安置点概况 知木林移民安置点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知木林乡,小黑水河右岸,距黑水县城约40km,为黑水河毛尔盖水电站建设征地移民安置7个安置点之一。安置点场地沿小黑水河南北方向呈带状分布,南北长约570m,宽约150m,至省级风景名胜区―卡龙沟的渔卡公路从场地附近经过,交通较为便捷。根据规划,该安置点安置规模为160户519人,规划总用地面积65252.25m2,其中建设用地40702.81 m2,生产用地24549.44 m2。 2总体规划思路 2.1 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在规划中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以移民迁建为契机,充分考虑新址场地及周围山、水、交通等元素,按照“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彰显特色”的总体规划布局思路,使规划安置区的区域性、特色性、时代性更为明显。 2.2 力求于完善功能设施。随着居民对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载体的作用正日益突显。在规划过程中,结合安置区的实际情况和相关规程规范,优化配置道路、给排水、供电、电信及有线电视、环卫等基础工程设施,通过对活动空间、交通流线、管网布设等功能设施方面的统一规划和合理布置,力求打造完善的基础设施系统。 2.3 着眼于发展移民经济。移民安置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检验规划合理性的重要标准。规划中利用安置区与库区及著名的卡龙沟风景区的有利地理位置,以“居住―农田”作为一个整体出发点,通过生产与生活安置的有机融合,构筑出了“房前绿化、屋后为田”的空间系统,充分发挥旅游优势,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形成了可览、可耕、可居的环境景观,使移民安置区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3规划设计手法 3.1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充分考虑移民生产和生活习俗的基础上,借鉴“田园城市”的规划思想并运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建筑与环境和谐、设施配套和居民便利使用和谐的复合功能空间,同时创造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充满空间活力的居住区。 3.2 独具匠心的空间组织。该安置点用地整体呈叶状,结合平面布局,以“叶脉”为主要空间设计理念贯穿平面布局,即以南北向的车行道构成“主脉”,东西向垂直“主脉”布设入户路,并在入户路两侧布置居住建筑形成“枝叶”,每排建筑后面为农田生产带;同时考虑到该安置点由知木林乡热里村3个组组合而成,为了保持各组结构的完整性及相对的独立性,通过道路的分隔及联系,在场地内由北向南依次布置三个居住组团,各组团以东西向的椭圆形或横向的"8"字形为主,依托场地形态,南北向依次展开。 3.3 古老质朴的文化传承。安置规划区为藏民族聚居区,有着浓郁而质朴的藏文化传统,千百年来,当地居民处在一种原始、纯朴的自然状态,藏寨与高山雪峰相映成趣,错落有致的民居与青山绿水浑然一体,建筑工艺精美,宗教色彩厚重。在规划设计中对藏民族文化元素进行了充分理解并加以利用,根据当地藏族群众喜欢聚集活动的特点,在安置区规划设置了3个活动场所;根据当地藏族群众的,在安置区内预留了佛塔建设用地;同时在建筑形体方面采用传统藏式民居的石木结构,充分体现当地民族风格。 3.4 别具一格的景观构造。依托水体、山体,结合居民点布局及周围田园风光,规划形成以线串点、以点连面的布景方式,形成“青山环绕、绿树掩映”、富有特色的居民点的生态景观系统。即通过线状的滨河绿地和道路绿化串联点状的各组团绿地,通过道路绿化和宅前绿地的联系,将居民点内绿地与周边面状的生态林地和农田绿地有机结合,以发挥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和景观要素的作用,形成富有特色的居民点的绿地景观系统。 4规划中应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通过对知木林移民安置点的规划设计实践,笔者认为田园景观风貌规划设计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4.1 规划设计与经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有序适度开发的基础上,我国水电移民开发建设当前正处于全面推进的关键阶段,在建设规划中应充分认识到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深入研究安置区的区位优势、生产模式等因素,并根据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正确处理近期建设规划与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的关系,真正实现移民安置区又好又快发展。 4.2 空间组织与场地利用。田园景观居住区的规划是一项复合型的设计工作,它涉及生产与生活空间的协调配合。在科学、合理的进行建筑布局、交通流线、管网布设、景观规划等居住空间方面布局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场地的实际条件,充分考虑整个场地的整体功能布局,化弊为利地处理和协调空间环境,将生产区与生活安置区有机结合,做到效益最大化、投资最小化、环境最优化。 4.3 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由于水电建设工程项目特殊的地域性,目前大多处在欠发达地区,移民区现状经济及各方面的条件相对落后,在迁建中通过现代设计手段,注入了很多现代设计元素,但广大移民区,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因此,在进行现代规划设计的同时,应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留,并有机的加以体现和利用,形成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规划设计作品。 4.4 景观构造与自然环境。新开发打造安置区的景观环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边的大环境是相融洽,并是大环境的组成部分,任何脱离大环境的景观规划都将是一个不成熟的设计规划作品。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和利用场地周边的自然环境资源,强化整个环境的融合与渗透,使整个环境有机结合,使移民安置区形成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发展示范区。 5结语 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是水库移民迁建工作的重要环节。面对水利水电工程多、移民数量大、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在移民安置规划实践中,应不断的应用各种新的规划设计手法和思想,科学合理的制定移民安置规划设计,为移民创造更加实用、舒适、优美的居住和生产环境,促进安置区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敏. 生态绿地空间与人居环境规划. 北京:生态学报,1995,2:34- 38 . [2]张丽超,皮海峰. 生态移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湖北: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01) . 西方的城市规划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事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影响着社会。同时,城市规划也在逐步为社会所改造,其中城市规划思想的几个重要转变是: 第一、城市规划从“物质形体设计”转变到崇尚系统分析方法(Systematic analysis)的理性决策过程(Rational process of decision—making)的科学性规划。 第二、规划从“蓝图式”实质性规划逐步变为“过程中”规划,经过70—80年代的发展,诸多学者认为城市规划师并非仅仅是扮演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角色,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价值体系来进行城市规划;规划的这种技术性角色应该转变到在公共事务中,扮演汇集群众意见和协调不同利益团体的角色。后来的“联络性规划”(Communicative planning)以及“倡导性规划”(Advocacy planning)等就是在对城市规划的反省中出现的城市规划新思路。 第三、以后现代主义规划思潮占主导地位的多元论规划思潮对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起了很大的冲击,使得“城市规划思想处于划时代的转变时期”。 一、由“艺术”到“科学”:城市规划的“物质形体设计”传统转向系统理性的城市规划 二战后到60年代的20多年的时间里,城市规划被视为是建立在“物质主义”之上的“形体规划设计”。好的形体环境可以增进幸福,而形体环境则可以通过规划设计来加以改造和控制,只要加强设计和控制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形体环境。 事实上,这种观点可一直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甚至更远。城市规划历来被视为是建筑师的份内之事,城市规划不过是基于城镇层面上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单体建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战后的城市规划大多是建筑师规划,城市规划的工作建筑师完全能够胜任。在传统的这种“物质形体设计”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城市规划中,“美学观念”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和出发点,和建筑设计一样,城市规划被视为一门“艺术”。当时权威的城市规划教科书,吉伯德(Frederick Gibberd)的《市镇设计》(Town Design)和吉伯勒(Lewis Keele)所著的《城乡规划原理和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townand country planning)等体现了城市规划的这种“物质形体设计论”思想。 20世纪60年代,系统方法、理性决策和控制论被引入到城市规划中来,宣告渊源流长的“物质形体设计”理念的城市规划主导地位的终结。1969年,麦柯劳林(Brain Mcloughin)的经典著作《系统方法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中的应用》(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A systematical approach)的出版成为这个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该书中论述的规划的标准理论(Normative theory)已经完全超出了物质形态的设计,强调的是理性的分析、结构的控制和系统的战略。但城市规划中的系统方法和理性决策过程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不能等同视之。“理性”针对的是城市规划过程。过程规划理论(Procedural planning theory)核心是提出了带有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色彩的决策过程的城市规划“理想型”(1deal-type)概念,要求规划师完全理性和价值中立,而且一直延伸至城市规划中的所有决策人员。“系统”则是针对规划中处于对象的实质规划理论核心(Substance):把城市规划的主要对象——城镇、区域乃至整个地域环境作为一个大系统,通过系统方法来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强调整体性、相关性、结构性、动态性和目的性。 城市规划系统方法的运用和理性决策过程与20世纪60年代的以“设计”为导向的城市规划相比,有如下转变: 第一,以“城市设计”为导向的城市规划是从城市的物质形体环境或城市形态角度来审视城市,并从形体和美学角度去规划、设计城市。而系统和理性的城市规划则将城市视为一个由多种流动的、相互关联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所组成的大系统,综合城市、区域、经济和社会要求,运用系统方法研究各个要素的现状、发展变化与构成关系。 第二,城镇被视为一个“活”的功能性实体,城市规划也必须由“终极状态”或“蓝图”式的规划变为“过程”性规划。 第三城市规划思想的这些转变,反过来要求城市规划师所具备的技能和素质相应调整。规划师若要对城市这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加以控制或规划,那么他至少应该具备严谨的“科学”分析的技能。 总之,系统和理性的城市规划思想带来的转变可以归纳如下:“物质形体设计”的城市规划视城市规划为一门“艺术”,而系统和理性的城市规划则视规划为一门“科学”。一方面,整体环境(区域、城市等)的系统分析涉及系统的实证调查和分析;另一方面,理性的决策过程也基本上可视为“科学”的分析过程,这些带来了规划过程的理性内核和规划目标理论的系统内核。此时,城市规划师也将自己的“设计师”定位转变到“科学系统分析者”的角色,他们相信规划掌握了决策与管理的新技术,能经过合理的程序对未来的决定作出理性的选择。 系统理性的城市规划对传统的“物质形体设计”规划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是这种系统理性的城市规划理论却并没有长期独占城市规划理论的论坛。1977年斯格特(A.J.Scott)和罗维斯(S.T.Roweis)首先发难,他们发表了《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Urban planning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一文,针对大量计算机辅助的数理模型支持的理性分析,指出理性和系统规划理论、方法和内容虚无或者说是空洞(Emptiness),与其将其称为抽象的分析概念(Abstract analytical concept),还不如直接称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1979年,卡黑斯(M.Camhis)的《规划理论与哲学》(Planning theory and philosophy)和索马斯(M.J.Thomas)的《A.Faludi的城市规划程序理论》(The proce dural planning theory of A.Faludi)都对理性系统的规划理论和方法提出了责难,认为系统方法和理性决策过程“流放到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边缘的角落”,影响了城市规划作用的发挥。 在城市规划实践中,“物质形体设计”理论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复兴”的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得到重新定位和认识。大多数规划师,特别是在城市规划的“地方”规划层面上,仍继续从城市设计质量和美学价值角度来评价开发计划的优劣。系统和理性的城市规划在地方城市规划中虽有一定程度的应用,如对开发方案可能引起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的预测等,并且能够和城市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但“物质形体设计”的规划在地方规划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被系统和理性的城市规划所取代。在更为全面、战略层面的结构规划中,系统理性的城市规划却取代了“物质形体设计”规划理念,系统方法和理性决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英国的城市规划法的修编采用系统方法,总体规划(Master plan)强调土地使用的分配,而结构规划(Strueture plan)则将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引入城市规划,注重处理城市与区域、城市各个组团间的关系。 二、从技术性角色到“管理者”和“联络者”:城市规划从实质性规划到更为过程性规划的过渡 无论是以传统的“物质形体设计”理论为主导的城市规划,还是系统方法、理性决策过程的“科学”城市规划,都认为城市规划师必须具有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相关技能和知识。只有这样,他才能参与到城市规划业务中去。虽然专业技能也因不同的城市规划理念而异:传统基于“设计”思维的城市规划要求城市规划师具有基本的美学鉴赏和城市设计能力;而基于系统方法和理性过程理念的“科学”城市规划,则要求规划师具备科学系统分析和理性决策能力,但这两种城市规划都视城市规划师为一技术性角色:具备城市规划所需的认知、判断力和技能等素质。 20世纪60年代,规划学界同时意识到城市规划本质上是一个价值判断、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过程,与纯粹意义上的科学城市规划迥然不同。而在价值判断方面,研究人员、公众和当权者都不再认为规划师的分析是真正客观,不带价值观色彩的“纯科学”的,规划师和一切人一样,并不生活在价值观的真空里。 经历了60年代的城市规划,普通人们的价值判断显然并不比专业人员“差”多少。因此,一些“激进”的城市规划学者认为,既然城市规划是一个充满价值判断的政治过程,那么城市规划根本就没有必要需要价值判断和平民不相上下的专门性技术人员。在这个背景下,城市规划领域的思想体系出现了新的“分裂”。一方面,一些城市规划学者继续肯定城市规划实践必需规划人员,而且规划人员必须具备规划专业方面的实质性知识和基本素质——城市设计、系统分析能力、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等等;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城市规划是一个价值判断的政治过程。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城市规划的另一思想流派:尽管规划师的规划决策和价值判断能力并非有高人之处,但是城市规划师可以协调城市规划的决策过程,并且在实践中可以促进实现符合公共利益的目标。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师注重公众参与,协调土地开发中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此时的规划师不再仅仅被视为技术性角色,规划师同时是组织者、说服者、咨询者。他们寻找解决问题、实现规划的关键人物或关键部门,把他们引到讨论桌上,组织交流协商,以求公识;同时和相关各方一一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化解矛盾,帮助达成公识。规划师还要不断地寻找、发现专家,让在学术上和政治上有不同倾向的专家发表意见,力求全面反映全社会各个方面的观点。对规划师的角色的讨论,具有代表性理论的有60年代大维多夫(Davidoff)的“倡导性规划”,以及最近受哈伯拉马斯(Haberams)“联络行动”(Com—municative action)观点启发的“联络式规划”。据此,人际交流和协商能力成为非强制型、’协调’型的城市规划的核心,强调规划师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在公众参与的城市规划里,联络式规划所需要的规划师是“听”和“沟通”的技能。 将城市规划师认为是管理者、联络者、协调者的角色,这与规划决策相比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规划实施的重要性。弗里德曼(J.Fridmann)首先指出了这一点,通过公共决策和政策得出的方案并不能在实际中得到很好的执行。一条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很好的重视这些政策和规划怎样才能很好的履行。于是,20世纪70—80年代间,弗里德曼的“行动性规划”(Action planning)受到一些规划学者的重视,但该思想仍然认为规划师应该是一个管理者,“各种网络缔造者”和联络者,同时也认为若要成为一个很出色的规划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城市规划技能以便“能在谈判桌前更好的促进城市规划决策的制定”。 三、后现代思想与多无论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局面,其中有60年代萌芽的城市规划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其占有引人注目的地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后现代主义认为,城市是一个由多元空间、多元关系网络组成的以人为参与主体的多要素复合空间。它决不是现代主义因果关系的直线型思维(即假定事件状态和最终目标状态均为已知,然后试图更好的组织初始状态向终极状态转变,思维方法的基础是寻找一个规则系统,一套逻辑上严格的,能产生满意甚至最佳结果的规则,是一个封闭的、终极式、“决定论”的过程)所能把握和左右的。后现代主义完全放弃了这种逻辑规划的目标,而是采用启发式的探询过程,将各要素构成的城市看成一个没有边际的整体,整个有机体维持着一种动态的自动平衡。这正是亚历山大所说的“城市就是一个重叠的、模糊的、多元交织起来的统一体”,也是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宣称“杂乱而有活力胜过明确统一”的本意。而雅各布(Jane Jacobs)对城市开发中单一的区划和“总体”规划也进行了无情的鞭挞,认为单一的区划严重忽视了城市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城市活力。 无论是亚历山大,文丘里,还是雅各布,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学者如柯布西埃、霍华德等倡导或包含的简洁、秩序的城市规划思想相比,一个共同点是追求城市中的“复杂性、多样性”特征。但这些建筑设计或城市规划中对“多样性”的追求,远远不能概括后现代主义的全部。后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包含更深的内容,其根源可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世界观”主要的一点是信奉分析理性和科学理解,这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除了“机器美学”(Machine aesthetic)外,现代主义更多的是反映了这种启蒙运动的世界观,而后现代主义则就是与这种世界观针锋相对的另外一种思想。 萨德尔考克(Leonie Sandercock)首先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和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进行了比较,认为有两个很显著的对比:一个是涉及规划的本体论基础,另一个是关于城市规划的价值或标准理论。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是“更为理性的作出公共和政治决策”。在这个意义上,现代主义表现出来对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的依赖,其规划知识和技能是基于实证科学,采用数量模型来进行分析;这个“理性——科学”(Rationalist-cum-scientific)的城市规划思想在规划实际中一个重要的体现是“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追寻“总体综合”的规划理念。针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本体论和和标准化”特征,萨德尔考克指出:现代主义对理性模型过度依赖,“手段——目的”(Means·Ends)理性模型有一定的价值,但在城市规划中更需要、更依赖的是来自于实践中的智慧,诸如通过说、吟、讲故事等表现出来的背景、直觉等知识,“规划师应该积极的对这些知识广泛的接触和学习”。针对城市规划中的“自上而下”的国家引导方式,萨德尔考克意识到城市规划不完全是“综合、整合……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协商、政治和集中的城市规划”,应该转变为“自上而下的社区规划”,从以国家的政策导向为主到“以人为中心”为主的城市规划。这种基于“社区规划”的后现代主义规划思想比理性模型的规划路线,能够把城市中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等综合因素考虑进来,并更为行之有效。 此外,女权主义、结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等多种思潮都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丰富、完善了城市规划的思想理论体系。 四、结语 对于战后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历程,许多学者认为城市规划理论本身“支离破碎”为多元甚至是矛盾的不同立场的流派。但实际上该阶段的城市规划的不同理论,与其说是城市规划自身体系的“分裂”,还不如说是对传统城市规划原始、粗放理论的完善。无论从城市环境的复杂性,还是从不同社区价值的多元性角度来看,战后的城市规划思想进展都是一个极大的飞跃。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