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讲述了在杭州富春江畔,四兄弟分四季轮流照顾中风后失智的母亲,四个家庭面临亲情与生活重重考验的故事。
在上映前,这部电影已经获得了很高的业内评价。
戛纳“影片人周”总监查尔斯·泰松说,“《春江水暖》是一部会留下强烈印记并且无法被冲淡的电影,具有宽广、庄严的温柔和叙事性的结构,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气韵生动的电影化表达。”
上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评委会评价说:“它在世俗故事中呈现出高格调的庙堂之美,让我们看到中国人的生命精神,与天地万物的节奏相通,山水与人伦无痕地融为一体。”
值得一提的是,这还是顾晓刚导演的处女作, 能在首部长片作品中,就呈现出如此独特而考究的美学风格,这在华语影坛中实属少见。
全片以“长卷山水画”的形式运镜,很少使用近景和正反打镜头,更多的是用横移长镜头,穿插空镜头和中远景,让镜头跟随人物和风景缓缓移动,一年四季、人情冷暖的变化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富春江沿岸的山水风景,交织着烟火人间故事映入观众眼帘,丰富的细节扑面而来,而具体选择看什么、怎么看,都是观众自己的选择。
这部电影独树一帜的审美风格,甚至比故事本身更加抢眼。
如此适合在大银幕观看的一部电影,可惜我们却没能在影院里等到它。
《春江水暖》改为在网络院线播出,上线半个多月,似乎也没有太多的关注,这实在是影迷的遗憾。
人间烟火
《春江水暖》是一部长达150分钟的电影,故事围绕着富春江畔祖孙三代的一家人展开。
老母亲年事渐高,她的四个儿子,引出四个家庭的故事,就像所有普通的中国百姓一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老大家的夫妻俩,经营着一家饭店,收入尚可、生活小康,但也想跃居更高的阶层。他们的独生女儿,为捍卫自己的婚姻自由,不惜与父母闹掰。
老二一家以打渔为生,经常住在富春江边的船上,辛勤劳作一生本本分分,如今儿子即将结婚,婚房成了他们家的难题。
老三一人生活,妻子早就跑了,他独自照顾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儿子康康,经营一家有点猫腻的麻将馆,债台高筑,要躲避随时上门的债主。
老四忠厚老实,玩心不改,年近40岁还没有成家,仍是“小孩子心性”,让老母亲最为牵挂。
电影的开场是一场家族聚会,老母亲过寿宴,在老大的饭店里大摆宴席,家族的所有成员整整齐齐到场祝寿。
以一场喜事的群像戏作为影片的开场,很容易让人想到同样是拍家庭史诗的杨德昌的《一一》,以及《教父》开头的那场婚礼戏。
寿宴进行到一半,老母亲忽然中风晕倒,被送去医院后,变得需要时刻有人照顾。
在杭州有一种孩子照顾老人的方式,叫供饭,兄弟姐妹轮流把老人接去家里赡养几个月,直到老人去世。
这个大家族的四个儿子,因为照顾老人的缘由,又需要重新粘合在一起。
在导演顾晓刚眼里,“四兄弟就是四季,四季就是四兄弟”。
《春江水暖》通过四季的流转变化,来呈现每一个季节,家族成员们的不同生活状态。
介绍完了这个家族,我们再来看看电影故事的背景环境。
导演顾晓刚的家乡富阳,也就是影片故事发生的地方,这里原来只是一个县级市,2017年后摇身一变,成了杭州的富阳区。
从G20峰会,到2022年亚运会召开,杭州城市的超高速发展,让富阳人也陷入前所未有的房价焦虑。
赶上拆迁的人,从此一夜暴富,想买房的人,挣钱的速度却永远追不上房价的涨幅。
在时代滚滚向前的大潮中,大部分人只能随波逐流,在这种狂热又让人迷茫的浪潮中,大家最关心的话题的就是“金钱”和“房子”。
老大的女儿顾喜,拒绝父母安排的相亲人选,爱上了学校的老师江一,这是个颇有才气的年轻人。大嫂极力反对这门婚事,无外乎嫌弃小伙子收入平平,无房无车。
老二夫妻俩给儿子看婚房,当一辈子住在渔船上的他们,参观绿树成荫的高级小区,显出了前所未有的局促不安。回到渔船上他们感慨,“人住在里面,像鸽子一样,被关死为止。”
片中出现了不少关于“拆迁”的镜头。老二家住了30年的老房子,只用了3天就变成了一片废墟,老三在拆迁房里看着满眼狼藉,一边骂着讨债的人,一边感慨康康的命运。
除此之外,《春江水暖》还不疾不徐地讲了许多烟火人间里的平凡事,有些是关于钱的牵扯,有些是关于情的纠缠,都充满了有滋有味的生活细节。
比如老母亲“奶奶”虽然经常是失智状态,但在大嫂照顾她时还会留一个心眼,她担心被下药毒死,每次吃药都偷偷把药放进缝纫机里。
“奶奶”甚至告诉孙女顾喜,要努力把握自己的爱情,“人一辈子,要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不然,要后悔一辈子啊!”
能说出这番话,做出这些事的“奶奶”,真的糊涂吗?
老二夫妻二人逛夜市,老二给妻子在地摊上买了一条鲜艳的红色围巾,为她庆祝生日。妻子对着镜子笑了又笑,他们比贷款买房时显得更加开心。
老大嘴里骂着“老三”是“三畜生”,但当讨债的逼上门来,还是会把自己的车借给弟弟躲债,还帮忙打掩护。
后来他遭到债主的记恨,自己的饭店被砸,他又觉得冤枉,老三后来亲自上门还钱,老大还是赌气不见。
老二的儿子阳阳感慨说,“家族里活着真是吃力,你为了我活,我为了你活,算来算去。”
这部电影舒缓冲淡的叙事节奏,很多时刻让人想起小津安二郎的家庭片,比如《东京物语》、《麦秋》等一系列名作。
赡养老人、中年危机,儿女婚嫁,似乎每一个东亚家庭都会被这样的人生大事裹挟着前行,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家庭关系,没人能真正逃得出。
《春江水暖》剧作的出色之处,在于不疾不徐地讲了许多生活琐事。
正是这些丰富的、甚至超量的细节,把历史记忆与时代变迁,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宿命感与无常感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关于当代中国家庭的生活长卷。
诗情画意
前面我们提到,《春江水暖》讲述的是琐碎的家庭故事,但全片看下来,却并不觉得庸俗市井,反而流淌着一种,如富春江水般出尘的诗情画意。
为了能够呈现富春江畔山水草木在一年四季中的真实变化,导演选择了按照真实季节来拍摄这部电影,他花费了整整两年时间,才积累了足够多的素材。
在东西方的美学体系中,东方偏重写意,而西方偏重写实,在绘画艺术上体现为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和西方油画的“焦点透视”。
《春节水暖》运用的正是“散点透视”的创作手法,全片拍摄了大量的江边风景空镜头,用山水画般的调度,营造出写意的氛围。
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些看似是闲笔的留白镜头,构成了影片的余韵。
顾晓刚导演早前学习了九年国画,又曾拍过数年纪录片,在电影创作中,他似乎比同行更具有画家的审美和思维。
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从形式上来看,中国的山水画很像胶片电影,首先是一个卷轴,从右向左徐徐展开,然后你跟着这幅画里面的人物一点点进行游观,很像分镜。”
“中国绘画一直在营造一种宇宙感,营造一种无限的时空,借由这种长卷的方式,不停地去调整空间上的统一性。”
绘画体系中有一个要素叫“气韵生动”,这部电影也呈现出了这样一种生机感。
影片中典型的几个长镜头,虽然有一部分导演的设计在其中,但还是尽量保持这种生动的气韵,去跟天地互动,跟时间互动。
最惊艳的是那个长达15分钟“游泳”长镜头,镜头从岸上的风景开始拍起,人物从老四和女伴,无缝衔接转到大孙女顾喜和男友,随后男友开始下河游泳,镜头对着江岸不断横移。
岸上的山,楼阁,岸边的郁郁葱葱的绿树,岸上与河中的人物不断入画出画。
对于观众来说,仿佛是人在画中游,观看了一幅信息量巨大的东方山水画。
影片后半段老母亲走失,老大夫妻二人去江边放生祈福,但导演却不拍他们,先从江边的大树开始拍起,又是一个长长的横移镜头,拍到了岸边的台阶上的积雪。
在一片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的风景下,夫妻俩沿着台阶走下,他们捧着放生的鱼缓缓行走,嘴里念念有词,鱼入水中,镜头却没有继续追随,反而摇到岸上长廊的风景。
一个头戴斗笠、颇有古意的人,扛着鱼竿在长廊中行走,镜头随着他上上下下移动,最终摇到了江中开走的小船,荡到了茫茫的江心,空灵诗意又带着淡淡的惆怅 。
这些恬静闲适的江南山水写意,与片中拆迁房价的狂热故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富春江水千古流淌,岸边的古樟树见证了太多人间悲欢故事,当下的人们执着追寻的一切,会不会只是富春江里的一个小小的,转瞬即逝的漩涡呢?
说了这么多优点,当然,作为一部处女作,《春江水暖》也有不少瑕疵之处。
比如导演顾晓刚向杨德昌、侯孝贤两位电影大师的学习,可能只是学到了皮毛之处。杨德昌的电影如手术刀一样,精准解剖都市家庭的脉络,而顾导解构家庭关系的深度,尚有欠缺。
还比如全片似乎有一种“审美先行”的倾向,有些长镜头变得形式大于内容,过于滥用就变成了无意义的炫技。
片中的演员有九成都是导演顾晓刚的亲戚,等于是“家族总动员”,包括他的父母其实都在里面帮忙参与,大部分演员都讲当地方言。
但片中顾喜、奶奶都是由职业演员扮演,他们讲普通话的设定,剧情并没有给出合理解释,这让人感觉十分违和。讲方言的素人演员并不可怕,但关键是全片的演员要统一起来。
《春江水暖》结束时,字幕中出现了“卷一”的字样,这部电影其实是导演计划拍摄的“富阳三部曲”的第一部。
导演的下一部作品会更加成熟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