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欧洲杯直播 > 正文

影史钩沉 | 军事题材电影中的英雄塑造

电影点亮生活点击关注,查看其他文章 雄关漫道 英雄本色 军事题材电影中的英雄塑造编辑|钢的琴 中国观众对军事题材电影的关注可谓由来已久。与其他类型的电影相比,军事题材电影凭借着效果震撼的战斗现场、紧张刺激的剧情设计、慷慨激昂的革命英雄主义感召力,打造出硬核鲜明的电影艺术风格。“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伟大的民族不会忘记英雄,而每个时代讲好英雄故事都应该是文艺工作者们光荣而富于挑战的艺术使命。回顾中国电影历史上的军事题材电影,重温那些历久弥新的英雄人物形象,在那些充满光荣与坚守的故事里,不变的是那不朽的信念。沧海横流,挥斥方遒英雄志;海阔天高,传世功勋历千秋。 傲骨自凌霜 从某种意义上说,“十七年”时期的电影创作成功打造出中国电影史上空前繁荣的革命英雄时代。之所以说空前,是因为在此之前军事题材电影并非电影业的主流创作类型,甚至表现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作品都相对较少。早期也曾拍摄过一些如《狼山喋血记》(1936)、《八百壮士》(1938)、《保家乡》(1939)、《长空万里》(1940)、《青年中国》(1942)等在当时影响力较大的电影,对鼓舞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发挥了一定程度的作用,然而这些影片往往存在着创作布局散点化、创作经验交流有限,过度渲染个人英雄主义等问题。《狼山喋血记》《保家乡》 《长空万里》《青年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电影人群策群力对军事题材电影创作进行了广泛而有深度的挖掘,推动着中国电影英雄人物革命美学范式的构建,塑造出慷慨激昂的英雄时代群像。 就“十七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创作而言,对“英雄”这一母题的阐释事实上广泛地存在,军事题材的电影则凭借着英雄形象的多样性与人民性尤为值得关注。在“十七年”电影的语境下,英雄的多样性意味着英雄可以兼容不同性别、年龄、民族与社会身份地位等,他们可以是《鸡毛信》(1954)中的农村小孩,可以是《红色娘子军》(1961)中经革命烈火淬炼成长的海岛少女,可以是《回民支队》(1959)中奋勇杀敌的少数民族武装领袖……不同的社会身份在共同的革命理想感召下,成为了历史与时代的英雄共名者,这种英雄文化的魅力在大银幕内外持续发酵。 ▲《鸡毛信》 对于广大观众群体而言,这种多元化的英雄形象令他们的英雄梦有了更为可信可靠的落脚点;而对于影片的主创团队,特别是角色的扮演者而言,革命理想的纯粹与革命者身份的多元令他们在表演中获得了更广阔的角色创作空间。通过阅读材料与体验生活,当表演者在做过充分准备后进入镜头时,这种真实与预想的叠加通常可以为影片创作带来令人惊喜的艺术活力。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拍摄电影《红色娘子军》,来自上海的女大学生祝希娟事实上经历了一场同样刻骨铭心的“蜕变”。“穿着当年娘子军的军装、草鞋、短裤,每天扎着绑腿,24小时‘枪’不离手。海南阳光太强,最后每个人的鼻子都晒脱皮了,脸也黑了,但这段经历真的很值得……皮肤晒黑了,心更红了。” ▲《红色娘子军》 知名影人白杨在20世纪60年代初一连接到了两个女英雄的角色,即《金玉姬》(1960)中的朝鲜族抗联女英雄与《冬梅》(1961)中的游击队女战士。这样两个角色对照她之前的演出经历可谓是开创性的尝试。为此除了充分研究相关历史资料与实地考察之外,剧组还请到了一些当年的历史亲历者现身说法,悉心讲述当年血与火的革命岁月。“(周桓与李贞)两位将军曾亲莅长影小白楼,一招一式地比划介绍,成了《冬梅》的‘义务导演’”。事实上,在短时间内演出两个性格鲜明的女英雄角色并不容易,而英雄形象中的多样性恰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演员进行区分。 ▲《金玉姬》 而在电影的接受环节,观众由多元入手加入个人化的生活与精神体验,激发出个体化的深度情感共鸣,从而令这种英雄人物绽放出更为触及灵魂的文化感召力。例如在电影《金玉姬》上映之后,有东北抗联的老同志表示:“看了《金玉姬》后,我很自然地回忆起当年抗联的战斗生活,白杨同志扮演的金玉姬,就像我们当年抗联部队中的一个基层女指挥员似的……这部电影不仅很真实,而且接触到抗战战斗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电影艺术的维度下,历史与现实在多元与多维中衍生出新的对话,深化体验,走进生活,重构现场,从而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十七年”电影革命英雄文化空间。 ▲《中华女儿》 关于对“十七年”电影作品中人民性的探讨,相关研究成果颇丰。与前文所述的多元性相类似,“十七年”电影对人民性的理解同样经历了一段深化的历程。在“十七年”电影创业之初拍摄的《桥》(1949)、《中华女儿》(1949)、《吕梁英雄》(1950)等影片中,影像的纪录感与英雄人物的群像感赋予了这些电影鲜明的美学风格。新中国文艺风貌焕然一新,现实中英雄人物的故事已经足够丰富,纪录感影像风格为影片画面提供了全方位的细节呈现,从而令这些电影更富有真实感染力。 著名导演凌子风一直到人生晚年对自己导演生涯的早期作品《中华女儿》仍屡屡回味不已,他始终认为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部电影,虽然一两个月就完成了,但是“有气势,很有代表性”。在中国电影人的不懈努力下,大银幕上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经验实现加速积累,而社会历史潮流与观众对军事题材电影的翘首以盼也在不断鞭策着电影人对这一类型创作保持着相应的艺术创新与突破。 ▲《董存瑞》 在之后的军事题材电影创作中,英雄塑造的佳作既包含了强化个体特色英雄人物塑造的《赵一曼》(1950)、《董存瑞》(1955)、《小兵张嘎》(1963)、《水手长的故事》(1964)、《雷锋》(1965)等片,又包含了如《南征北战》(1952)、《铁道游击队》(1956)、《狼牙山五壮士》(1958)、《万水千山》(1959)、《地雷战》(1963)等群像化英雄的作品,两种思路的背后都是对电影人民性的深化探索。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抑或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英雄故事都是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社会精神宝藏,时代召唤着英雄,更召唤着英雄的人民…… 战争与和平 进入新时期之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而此时军事题材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塑造亦随之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创作铸就出许多辉煌业绩,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更是再攀艺术高峰。事实上,该时期的军事题材电影创作较强地与社会保持着同步,摄影机镜头一次次聚焦新时期的人民军队与子弟兵,深入军营甚至重新聚焦战场,战争与和平的现代意义随之跃然于大银幕之上。 ▲《风雨下钟山》 在军事题材电影中,英雄的形象总是备受关注,当中国电影进入新时期阶段,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迎来了又一次大繁荣,党史中的军事大事被纷纷搬上大银幕,传记片创作异军突起,《南昌起义》(1981)、《长征》(1996)、《西安事变》(1981)、《七七事变》(1995)、《风雨下钟山》(1982)、《开国大典》(1989)等一系列影片将革命先辈们不朽的奋斗伟业纷纷艺术性地再现于大银幕之上,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极富感染力的生动视听教材。 与“十七年”时期对国家领袖形象非直观的表现方向不同的是,八九十年代军事题材电影中对伟人角色的精心传神刻画。这一时期特型演员这一群体发展壮大,令中国电影事实上打造出一种更具超越感的“新英雄”艺术类型,在形似与神似的助力下,通过“复现”伟人而推演历史并进行社会教育,这成为当时备受关注的一种文化现象。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1987年,当时的广播电影电视部牵头成立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这意味着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进入了更具规范性的时代。在重大军事题材电影中,“大决战”“大进军”“大转折”系列大制作主旋律电影的出现,更是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革命英雄形象塑造的史诗化凝练,从《大决战之辽沈战役》(1991)、《大决战之淮海战役》(1991)、《大决战之平津战役》(1992年),到《大转折—鏖战鲁西南》(1996)、《大转折—挺进大别山》(1996),再到《大进军—解放大西北》(1996)、《大进军—南线大追歼》(1997)、《大进军—席卷大西南》(1998)、《大进军—大战宁沪杭》(1999),这些电影的拍摄动用了数十万群众演员,片场遍布中国的东西南北,汇通历史感与纪实感,打造出富于浓郁艺术感染力的军事电影精品。 ▲《大转折—鏖战鲁西南》 在拍摄《大转折》系列电影之前,摄制组专门安排主演们在中央党校与中央文献室学习当年的文件,要求演员们应该“不仅要将人物的生活经历烂熟于心,更要借助于这些文献资料接近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这些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塑造而言,对真实的伟人角色是抓形似更重神似;而对于电影中虚构的人民英雄角色,则注重讴歌其英雄事迹之外,强化角色的个性色彩,虚实相补,从而令角色更真实更可信。 新时期军事题材电影创作数量事实上较为可观,并且在当时电影类型片迅速发展的行业创作环境下,影片中对英雄人物的塑造探索亦随之深化发展。在中国的全面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国防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而对新时期国防建设而言,科研强军与现代练兵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电影《闪光的箭》(1980)、《螺旋》(1981)、《骆驼草》(1983)、《绿荫》(1984)、《弹道无痕》(1994)、《横空出世》(1999)、《冲天飞豹》(1999)等电影中,观众可以了解为提升国防科技实力而长期奉献的共和国英雄们,他们或许无声无名,但其历史功绩却足以气壮山河。 ▲《冲天飞豹》 而在电影《道是无情胜有情》(1983)、《天边有一簇圣火》(1992)、《炮兵少校》(1993)、《士兵的荣誉》(1995)等片中,那些关爱士兵的军官与心怀百姓的军人形象令人钦佩且动容,还有如电影《天涯并不遥远》(1984)中的边防战士,《蓝鲸紧急出动》(1985)中的海军官兵,《索伦河谷的枪声》(1985)中的社会主义新连队,《中国霸王花》(1990)中的特警女英雄……该时期保卫祖国和平的英雄数不胜数,而就英雄人物角色形象的塑造,多以群像化出现,注重英雄形象的工笔式描绘,用爱国、团结、坚守、奋进等高尚精神,谱写出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新时代英雄颂。 英雄“数”今朝 时光荏苒,一转眼21世纪的进度条已经超过了五分之一,而中国的军事题材电影创作始终在路上。在前辈影人丰富的创作实践基础上,军事题材电影中英雄人物角色的创作经验可谓颇丰,而这样高的历史起点对新世纪的中国电影人而言,同样意味着新的挑战:在成熟类型的基础上,如何以更有新意的方式讲好新的中国英雄故事?或许时代精神与技术进步将成为助力此举的秘密武器。 ▲《飞天》 一批反映当代中国军人时代风采的作品纷纷优势破局,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冲出亚马逊》(2002)、《飞天》(2011)、《中国蓝盔》(2018)等。虽然这些电影的叙事模式仍保持了常见的讴歌英雄人物的模式,然而鉴于这些电影所表现的故事题材较为新颖,特种兵、航天大队、维和部队这些军事化元素的出现成功地激发了广大观众的好奇心,而深度观察与立体展示更能够明晰地实现引人入胜的叙事张力。 在传统的战斗型与服务型英雄人物角色的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精尖型英雄人物角色形象,在超强体力、智力、耐力等综合能力素质的加持下,这些竞争中的强者胜者被赋予新的崇高历史使命,在为国争光的基础上加入了为人类社会和平进步而奋斗的新主题,积极对话时代主旋律。 ▲《冲出亚马逊》 电影《冲出亚马逊》算得上是一部厚积而薄发的作品,影片改编自新世纪之初两名中国特种兵赴南美洲参加国际猎人学校训练并为国争光的真实经历。为了拍摄本片,主演侯勇事实上“当了四个月的特种兵”,“从20多米高盘旋的直升机上往海水里跳,在齐腰深的沼泽地飞奔,被五花大绑倒吊着往海水里灌,浑身浇湿了从火海里冲出……”而对于本片导演宋业明而言,执导这样一部对当时的影坛来说颇具创新精神的作品则靠着一口“军人气”。“与老百姓不一样,是只有军人才具有的。无论从言行举止、神态,哪怕是说话的语速、步速,都带着军人特质……这是一个生与死、荣与辱、苦与累、走与留、爱与恨、自豪与遗憾、诙谐与沉重的混合体。” 本片上映后,除了在城市观众群体中票房飘红,并引发业内外广泛讨论之外,更在当时稍显低迷的农村二级电影发行市场中大放异彩,一口气卖出了800多个16毫米胶片拷贝。而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02年全国发行的16毫米故事片为122部,年销售16毫米故事片拷贝数为6275个。这也就意味着在当时平均每部16毫米故事片的销售拷贝数额为35.04部,该片的发行成绩之优异可见一斑。塑造富于时代感的英雄军人角色,打造属于军人英雄人物角色的影像新时代,军事题材电影创作呼唤着与时俱进的大银幕新经典英雄形象,赓续优良传统,烛照民族未来。 ‍‍‍‍‍‍‍‍‍‍‍‍▲《战狼》‍‍‍‍‍‍‍‍‍‍‍‍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电影特效技术已然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新主流大片的视效标配,从《集结号》(2007)到《战狼》(2015),从《湄公河行动》(2016)到《长津湖》(2021),军事题材新主流大片的创作风潮正一浪接一浪展现出强劲的产业文化活力。在2002年拍摄讲述解放军抗洪感人事迹的电影《惊涛骇浪》时,当时的电脑特技还处于土洋结合的半自动状态,即“用模型构建人工洪水,随后在胶片实拍的基础上,经过胶转数,数转胶的过程”,制作过程相当烦琐,到拍摄《战狼》时,全片拍摄的特效镜头超过1700个,而等到拍摄电影《长津湖》时,已经可以纯熟运用超级计算机进行全方位画面渲染了,“一部90分钟的3D电影,以前渲染时间需要6个月,现在只需要2周”,在特效技术的加持下,《长津湖》成功还原出实景很难模拟的极寒冰雪战场环境,通过精密的运算更好地还原出雪花、运动、爆炸等诸多细节,数字技术的进步令人叹为观止。 ▲《长津湖》 在塑造英雄人物角色时,技术能够赋予创作者更多的表象空间:千钧一发时的射击,行云流水的速降,烈火熊熊的战场等。而这种数字技术下的非实景化表演对演员的艺术表现力事实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戴着动捕设备,站在绿幕前的表演有时会拍出一些技术处理痕迹明显的镜头,少了一些情景交融的事件现场质感,也是一种遗憾。 ▲《红海行动》 香港知名警匪动作片导演林超贤一直对电影特效技术的广泛运用表现出一定的警觉性,他一直充分关注实景拍摄的真实魅力。为拍摄电影《湄公河行动》,剧组深入金三角,不惜涉险进入贩毒村一探究竟。而为了拍摄表现撤侨主题的电影《红海行动》(2018),剧组则远赴非洲四个半月,辗转近十个地区取景,甚至还不乏无人区。影片上映后,观众口碑中对电影真实感的惊叹或许便是对这种努力的最好回报。在这类新主流军事题材电影中,电影英雄人物角色身上的民族责任感与文化自信力得到了更为鲜明突出的表达,而其背后所传递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与祖国富强梦则始终一脉相承:热血报国,强军强国。 ——大众电影杂志—— POPULAR MOVIES 电 影 点 亮 生 活

影史钩沉 | 军事题材电影中的英雄塑造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众电影杂志公众号 更多影视资讯在这里等你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