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赛事 > 正文

年度阅读|美国史新著推荐

编者按 历史是过去与现在之间的不断对话。在每一个研究者那里,对话会以不同的方式展开,对话的内容也大相径庭。这种对话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变动性,恰是历史学的魅力之一。如果史学可以烛照未来,那么这束光必定是来自自多个光源的光线汇集而成。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们继续推出“年度阅读”的下半部分,为大家介绍美国史领域中的新著。所谓新者,是中文语境中的“新”,不仅是指最新出版的著作,也包括出版已久,但尚未在国内引发广泛关注的图书。 一、美国移民史 推荐人:伍斌 书名:The Making of Asian America: A History 作者:Erika Lee 出版社:New York: Simon & Schuster(中信出版社将出版简体中文版) 出版时间:2015年 内容简介 明尼苏达大学华裔历史学家李漪莲2015年出版的《亚裔美国的创生:一部历史》(以下简称《创生》)一书,是一部关于亚裔美国人整体历史的著作。事实上,在美国史学界,已经有了若干部关于亚裔美国人历史的通史性著作,这其中不乏史学名家罗杰·丹尼尔斯(Roger Daniels)、罗纳德·高木(Ronald Takaki)和陈素贞(Sucheng Chan)所著的总体亚裔美国人历史的经典性著作。为什么李漪莲还要写一部关于亚裔美国人总体历史的著作呢?读完这本书,读者自会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尽管这种答案可能因人而异。 《创生》一书通过独特的书写手法和结构安排,讲述亚裔美国人遭受排斥、努力争取美国身份认同,到被逐渐接纳的恢弘历史,其涵盖了二十多个亚裔美国人族群。作者的叙述基本上是线性展开,但作者强调,这些族裔群体复杂多样,早期的华人移民与二战后的赫蒙难民并无多少共同之处。可以说,即便是对美国亚裔历史有所了解的读者,也仍能在书中看到自己并不熟知的亚裔美国人历史的某些层面。那么,这里的问题是:既然存在着如此多样的亚裔美国人族群, 作为整体的亚裔美国人历史何以可能?作者对这一问题给出了肯定回答,认为亚裔在美国有着类似的经历。 作者李漪莲是一个出色的故事讲述人,从鲜为人知的阿芳妹到轰动一时的陈果仁皆娓娓道来,且有扎实的史料为支撑。不仅如此,李漪莲的《创生》并没有背离罗纳德·高木《来自另一海岸的陌生人》(Strangers From a Different Shore)一书的包容性,而是予以继承,并有所拓宽和深化。《纽约时报》的评论甚至认为,《创生》一书很可能会成为亚裔美国人历史的又一部经典著作。 书名:Chinese Among Others: 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 作者:Philip A.Kuhn 出版社: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出版时间:2009年 汉译本 书名: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 作者:孔飞力 译校:李明欢,黄鸣奋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 内容简介 当前,在全球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生活的海外华人已愈4000万之众。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关近代以来的海外华人历史研究,处于中国史与世界史之间的“夹缝”之中,既没有成为中国史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未被纳入世界历史解释框架的核心内容之中。这种局面不仅与海外华人群体的庞大规模难以匹配,更与其在中国、居住国,乃至世界近代以来全球化进程中的人员、物资、劳工,甚至观念与文化的流通过程中,所发挥的无与伦比的作用极不相称。在不同海外华人所在国的学术研究中,更多的是关注华人与该国的互动影响与同化历程,而海外华人对母国的影响,则往往是国内学者所重点着墨的问题。 与20世纪后半期学术界专注于单一国别的华人研究视角不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受“全球史”的兴起以及历史研究“跨国转向”的影响,在王赓武先生等学者的积极倡导与身体力行下,关于海外华人的历史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复杂互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术界对海外华人历史的跨国研究与全球视野日受倚重。而全球移民历史研究中的跨国视野,则表现为移民“离散”(Diaspora)研究。海外华人由于庞大规模,以及遍及全球的地域分布,而成为移民族群“离散”研究的绝佳代表之一。但是,在跨国史兴起的20余年间,关于海外华人的“离散”研究仍是凤毛麟角,研究中的“跨国”也更多的表现出“国际”研究的特点,即华人移民在母国与移入国之间的情感牵绊与经济考量。美国学者孔飞力(Philip A.Kuhn)的《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以下简称《他者中的华人》),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全球视野下的海外华人历史研究。 国内史学界对孔飞力其人应当不会感到陌生,作为美国哈佛大学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中国史专家,其主要学术著作在中文学界具有广泛的反响,其中尤以《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一书的影响为甚。孔飞力于2016年2月11日逝世,《他者中的华人》一书便成了其学术著作的绝笔。 作者对华人移民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他对当时学术界将海外华人的历史研究,与中国本土历史割裂开来的研究路径表示不满,试图打通二者的内在关联。在《他者中的华人》这部几乎囊括全球范围内华人离散的宏观研究中,作者一方面将明隆庆帝宣布解除海禁的1567年作为起点,梳理中国移民走向世界的近五百年历史;另一方面借用美国学术界丰富的理论资源与叙事视角,使得这部著作即通俗可读,又不乏创建及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那些踏出国门,走向异域的华人,与其说确定无疑的“离开中国”,毋宁说是国内的劳作关系与家族纽带向海外空间维度的延展。在作者看来,至少从16世纪开始,“中国史就不能不包括海外华人史,而海外华人史也同样不能不结合中国史,唯有如此,方可成其为一个完整的研究领域”。 总体而言,在《他者中的华人》一书中,作者撰写了一部可以理解的华人离散史,从前近代中国南方的海事网络,到19世纪与20世纪,由于殖民主义和战争所导致的这种网络的变化。作者颇具说服力地将中国历史的研究延展至其地理疆域之外。在追寻全球华人移民的经历之前,作者深挖中国历史,对流动华人的生活有着特殊的敏感,并能在其中发现核心问题。这部具有时代意义的著作,为正在崛起的华人离散历史研究做出了新的独特贡献,在写作上透彻而不乏“了解之同情”,确属大家手笔。尽管该著是一部论题宏阔的通论性著作,但其运用大量文献资料,较为完整清晰地呈现出华人海外移民多变与不变处境的因由,即可成为教科书的读本,亦是专业研究者掌握议题、设定研究架构的上佳之作。该著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在于它为该领域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同时也提供了诸多启发,以资读者评估并涉足新的研究方向。尽管作者的专注点在中国移民,其一系列具有洞察力的概念,同样在更加广泛的层面上激发其他移民与族裔史学家。同时,孔飞力的研究,事实上也提醒国内近现代史研究的同行,跨国视野与全球眼光在这一时段研究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书名:Community, Memory, and Migration in a Globalizing World: The Goan Experience, 1890-1980 作者:Margret Frenz 出版社: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时间:2014年 内容简介 近年来,全球史与跨国史的兴起,为传统的帝国史研究拓展了视野;新文化史的流行,使得历史学家更加关注底层,乃至个体的历史体验。而近代以来的全球移民浪潮,即可视为全球化的产物,同样也可看做是全球化的推力。故而,当前对全球范围内物资、人员以及思想观念流动的探寻分析,“跨国”视野占据了其中的关键地位,关于不同类型的移民研究持续升温,跨国移民与族群的研究也成为一时史学研究的风尚。尽管在全球范围内有关移民的研究已是汗牛充栋,但这些研究集中于欧洲的自由移民,以及非洲和亚洲的强迫移民,这就更加凸显出对其他地方移民研究的欠缺。牛津大学圣克罗斯(St Cross)学院玛格丽特·弗伦茨教授的新著《全球化世界中的社区、记忆与移民:果阿人的经历(1890—1980)》(以下简称《果阿人的经历》),则是将跨国史与新文化史结合起来,考察被学界所长期忽视的印度果阿人历史体验的尝试。 弗伦茨的这一尝试是其学术经历的自然延伸。她对印度、东非、欧洲以及北美的历史皆有涉猎,《果阿人的经历》则是她以往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尽管该著聚焦于全球、跨国与帝国史,然而,同时作为社会与文化史家的弗伦茨,对果阿人个体在殖民社会以及后殖民社会的经历颇感兴趣,尤其是在殖民地的最后岁月,这些人如何记忆他们的生活,以及发掘其体验所蕴含的更广泛意义,包括帝国结构、帝国间关系等等。 从结构看,该著有着在编年以及跨地域上的双重学术雄心。作者的这种自我期许部分地贡献了这本书的特殊之处,使得这一著作有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将跨国史与新文化史相结合;广泛地使用交叉学科的视野与方法,包括历史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方法;特别注重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与多维性;注意对研究中所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辨析等。 不过,弗伦茨在研究中将亚洲的契约劳工移民统一视为强制移民,这实质上是一种西方中心话语,甚至是曾经的西方排华话语的一种翻版。浸淫于西方学术界的弗伦茨,得出这一结论并不足奇。但契约劳工移民与强制移民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可一概论之。此外,弗伦茨一直强调东非果阿人群体的特殊性,是处于“夹缝”中的人,这些夹缝中人的故事,仍然有待于被挖掘、被讲述。但事实上,综观近代以来的人类历史,处于西方殖民地之下的外来移民很多都是处于夹缝之中。姑且不论长期移民的犹太人,即便在同一时期甚至更早移民到东南亚的华人,他们的经历就与移民到东非的果阿人有诸多相似之处。 总体而言,在《果阿人的经历》一书中,弗伦茨考察了数个果阿人移民目的国与母国之间的网络。在研究中,作者使用一种更广的棱镜来考察东非的果阿人。这是一项关于下层全球化的研究,弗伦茨论述了果阿人如何在东非建立了不同的社会(共同体)。通过使用全球范围的材料,以及将近300果阿人的采访,作者讲述了一个迷人的故事。果阿人的经历帮助形成了一些帝国以及当代世界的轮廓。探寻了他们种经验和记忆如何影响了他们的个体以及群体的身份认同。该著同样也分析了移民进程中的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发展的普遍现象。其价值已经超出了果阿人经历的个案,提供了一种关于多层级(multi-stage)敏锐洞察长时段移民运动的历史考察,这本著作对学术界的一大贡献。毫无疑问,对于任何人想要理解全球移民社会复杂性特征,该著无论在思想观点、框架设计、资料搜集,抑或是视角方法上皆能给人启发。 二、美国政治史及史学理论 推荐人:曹鸿 书名:Liberty and Coercion: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Government from The Founding to The Present 作者:Gary Gerstle 出版社: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时间:2015年 内容简介 剑桥大学教授加里·格斯尔的《自由与强制》一经问世,便受到美国学界的广泛关注,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在美国史研究碎片化和政治史研究逐渐复兴的时代,格斯尔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综论政治史范本。作者认为,美国政治体制(American Government)自创建时起,就包含两种矛盾的原则:人们担心个人自由受到侵害,强调限制联邦政府权力的同时,又赋予各州政府广泛的权力去塑造和控制公共与私人生活。这一悖论是理解美国政治发展和今日美国诸多社会问题的钥匙。传统“美国政体”史研究多集中于联邦政府,而《自由与强制》则提出各州政府也应该纳入美国政治体制研究的宏观叙事之中。摈弃了危机与转型时期剧烈的政治变化,格斯尔关注美国政治发展中的临时之举(improvisation)和增量改变(incremental),分析了两百多年来美国政治体制在这两种原则的互动与冲突中如何运作。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理解当代美国诸多问题(生育自由、隐私权利、同性恋婚姻)以及美国社会个人自由与公共权力的边界提供了一个新的政治史框架。 书名:From the War on Poverty to the War on Crime: The Making of Mass Incarceration in America 作者:Elizabeth Hinton 出版社: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时间:2016年 内容简介 哈佛大学青年学者伊丽莎白·欣顿的《从“向贫困宣战”到“向犯罪宣战”》无疑是2016年最受社会关注的美国史著作之一。近年来美国白人警察击毙无辜黑人,美国监狱人满为患频频出现在国内外新闻报道中。欣顿的新著提供了上述现实问题的历史背景。她通过研究自约翰逊时期至里根时期联邦政府发起的一系列打击犯罪活动(War on Crime, War on Drugs),追溯了美国成为大规模监禁(mass incarceration)社会的起源,更揭露了一个为人忽略的事实:自约翰逊“向贫困宣战”以来,美国的监狱、拘留所和执法机构成为推动社会不平等的工具。联邦政府二十多年来通过系列法案和运动,直接介入到各州的执法体系中,资助地方警察升级武装设备,建造更多的监狱和看守所。她认为,在解决贫困的名义下,联邦政策向打击犯罪转变,政治制定者把非洲裔美国人、贫困和犯罪联系在一起,看似中立的黑人犯罪率统计和社会学研究掩盖了种族主义思想。实际上,少数族裔在执法者中比例较低,城市黑人社区受到系统监控,黑人公民受到搜查和盘问比例较高等都是这一现象的体现。欣顿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美国民权运动后种族主义、贫困与犯罪的关系。 书名:Illiberal Reformers: Race, Eugenics, and American Economics in the Progressive Era 作者:Thomas C. Leonard 出版社: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时间:2016年 内容简介 普林斯顿大学学者托马斯·伦纳德的新著《反自由的改革者》是一本极富冲击力的进步主义改革的修正性研究。美国学界有关进步主义的历史叙事,从传统的政治史走向多元的社会史、性别史、族裔史乃至环境史。学术界对进步主义改革的分析与评价也变得复杂。用伦纳德的话说,他的进步主义叙事是一个“黑暗的故事。”本书探讨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以经济学家为代表的社科专家在进步主义改革中兴起。他们通过建立学科,参与公共讨论,把传统的政治经济运作变成一种社会科学管理,要求在社科专家的指导下,政府用看不见的手干预自由放任的经济,从而取得权威。与此同时,这些重塑了美国自由主义,确信自己的专业知识可以有助于公共福祉的经济学家们却有意识地无视黑人、移民和残疾人以及女性的困境,把达尔文主义融入到改革思想中,认为低等的民族、种族、性别或者智力低下者是对美国经济竞争力的威胁。他们通过参与优生运动、种族学讨论,在劳工改革中排除和淘汰不配受雇的人(unemployable,包括残疾人、黑人、移民、妇女),为建立种族、性别和阶级的等级社会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改革者的歧视与偏见实际上是反自由的。以自由和正义为旗帜的进步主义改革也无法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深受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本土主义思想的影响。 书名:Age in America: The Colonial Era to the Present 作者:Corinne T. Field and Nicholas L. Syrett, eds. 出版社: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时间:2015年 内容简介 近年来,美国学界不断开拓新的历史分析范畴,例如性存在(sexuality)、情感、身体等。《年龄在美国》就提出了一个让人大开眼界的问题:年龄(age)可以成为历史分析的对象乃至一种历史研究的范畴么?这本论文集汇集了近年来美国史研究中儿童史、青少年史和老年史领域的相关论文。这些研究往往以某个年龄段为中心。《年龄在美国》表明了年龄既是生理事实,又是人类发明——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每个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成长并不相同,但是人又总是近似的,某些特定年龄又赋予了共同的文化期待、法律身份和社会责任。书中论文覆盖了美国历史的各个时期,有的探讨特定年龄在美国历史中的意义,例如投票、饮酒、结婚、退休的年龄,有的分析立法者如何利用年龄构建种族与性别关系,塑造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例如从家庭记录到官方的出生证明、青少年犯罪等等。当然,这些研究仍以社会文化史、政治史和法律史为切入点,年龄只是问题的引子,分析的对象仍是年龄背后的文化与社会意义。 三、美国社会史 推荐人:蔡萌 书名:The Wages of Whiteness: Race and the Making of the American Working Class 作者:David R. Roediger, 出版社:New York: Verso 出版时间:1991年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世纪90年代新劳工史研究的代表作。传统的美国劳工史研究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普遍重“阶级”而轻“种族”,认为前者对于劳工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客观可靠”、更“有迹可循”。而该书则把“种族”置于核心位置,着重从语言词汇的变化和休闲娱乐方式的形成等方面,考察了十九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普通劳工,尤其是爱尔兰裔劳工是如何建构“白人特性”(Whiteness)的。作者指出,“白人特性”带来的优越感和特权感为这些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处于依附地位的白人劳工缓解了恐惧,提供了心理慰藉,从而起到了“工资”的作用。 书名:The Revolutionary Founders: Rebels, Radicals, and Reformers in the Making of the Nation 作者:Alfred F. Young, Gary B. Nash, and Ray Raphael, eds. 出版社:New York: Vintage Books 出版时间:2012年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史“平民主义”研究取向的两位旗手——Alfred F. Young和Gary B. Nash新近编撰的一部力作。书中的主角不是革命时期大家耳熟能详的精英人物和国父们,而是无数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民众,包括组织情愿活动的波士顿铁匠和鞋匠、向本地效忠派上层人士发出恐吓的缅因农民、趁乱逃离种植园从而“自我解放”的黑人奴隶、萌发出“性别平等”意识并试图维护自己婚内财产的妇女、捍卫自己信仰自由的宗教异见者、在军队中反抗等级制的底层士兵、宣称政治主权并试图保卫自己领地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印第安人、不惜用武力来捍卫土地所有权的农民、反抗政府出版禁令的印刷工等等。这些普通却不平凡的小人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仅否定了来自外部的统治权威,也挑战了美利坚社会内部由精英主导的既定秩序。作者认为,这些人是美国平等化进程的启动者,是美国革命精神的真正继承者,理应与“国父们”享有同等的地位。 书名:Women in Public: Between Banners and Ballots, 1825-1880 作者:Mary P. Ryan 出版社: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时间:1990年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为1981年班克罗夫特奖得主Mary P. Ryan。在本书中,她以纽约、新奥尔良、旧金山三座城市为例,探讨了19世纪的女性在公共领域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她指出,这一时期的女性即便跨出了私人领域——作为一种隐喻,她们频繁出现在各种公共仪式和庆祝活动上;作为公民,她们广泛地参与到“户外政治”中;各个城市也开辟了女性的“专属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性别界限受到了挑战,更不意味着女性已被公共领域接纳。恰恰相反,它反映出性别差异的文化涵义在一个人口多样化和族裔冲突不断加剧的社会语境中得到放大和强化的事实。在作者看来,女性显然不是19世纪美国社会民主化的受益者,而所谓的美国“进步”叙事,对于女性来说却是愈发严格的排斥和隔离。 四、美国镀金主义与进步主义时代史学 推荐人:王禹 书名:Rebirth of a Nation: The Making of Modern America, 1877-1920 作者:Jackson Lears 出版社:New York: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出版时间: 2009年 内容简介 杰克逊·利尔斯的《一个国家的重生:现代美国的形成,1877-1920》一书并非在一般意义上使用“重生”这个词,而是强调“重生”一词的心理学或心态史含义。他认为,内战后遭受巨大物质和精神创伤的美国和美国人,深痛于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意义,因而从国家到个人都有着一种“对重生的渴望”。美国的重生始于对内战的回忆和解释。利尔斯发现,由于怀着对“重生”的渴望,美国人在回忆这段历史时,倾向于在战争中找寻正面的、崇高的意义,于是他们强调战争中士兵们的勇武和牺牲精神。这种倾向使得镀金时代美国人的气质被塑造成为强悍、颟顸、黩武主义、注重男子气概,并且,这一美国人的理想形象是通过对非白人种族、外国人和移民的矮化来成就的。“重生”的渴望,以及对内战遗产的尚武倾向的解释,使得美国人在进步主义时代走上了并行的两条路。对内进行进步主义的社会改造,但这项改革带有强烈的种族主义或白人之上主义的特征;对外实行帝国主义扩张,这实际上是把美国人的重生愿望投射到全世界。 利尔斯选择的“重生”这一角度非常新颖,他的叙述中还使用了文学批评、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全书的落脚点在于指明1877-1920年美国帝国主义、黩武主义、种族主义国家性格的形成,实际上始于对内战的片面的、一厢情愿的解读。他的历史解释也暗中讽喻了911事件以后美国国内政治文化的异动。 书名:The Reconstruction of American Liberalism, 1865-1914 作者:Nancy Cohen 出版社: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出版时间:2002年 内容简介 南希·科恩的《美国自由主义的重建,1865-1914》是一部政治思想史,解释美国的政治意识形态是如何从共和主义、古典自由主义走向现代自由主义的。但作者不是单纯从探讨政治概念的变迁,而是将思想史还原为社会史,从1865-1914年美国社会、经济、法律领域发生的种种历史变迁和思想交锋,来溯源现代自由主义的形成。作者认为两代人在自由主义的重建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第一代人叫做“自由改革派”(Liberal Reformers),以埃德文·戈德金(Edwin Godkin)等人为代表,他们提出“经济人”的概念,将内战以前属于共和主义的“自由劳动”观念,改造并丰富成了“自由放任”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不再强调劳动者对其劳动成果的天赋权利,而是帮助社会与政府撇清其对个人的责任。第二代是一批社会科学家,以亨利·卡特·亚当斯(Henry Carter Adams)和约翰·贝茨·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为代表,这批人与前代的不同在于,他们由于本身具有专业知识的突出优势,在国家治理上持一种技术治国论的倾向。到1890年代,两代人找到了他们的共同之处:社会科学家们以其专业知识为“自由改革派”的保守主义观念提供智识支撑,而后者,由于多数身居政界、学界、商界的要津,则为前者提供其学术观点在现实政治上的可能性。两代人的联合,共同缔造了与共和主义相去甚远的现代自由主义。 书名:Moral Reconstruction: Christian Lobbyists and the Federal Legislation of Morality, 1865-1920 作者:Gaines Foster 出版社: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出版时间:2002年 内容简介 美国政体中有一个基本的矛盾处,即这个国家声称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但又基本不承认国家有干预道德领域的权力。盖因斯·福斯特的著作《道德的重建:基督教游说者与联邦道德立法,1865-1920》处理的便是与这个矛盾有关的问题。作者选择了基督教院外游说者这样一个群体,通过还原他们的个人道德实践和人际关系,展现了以基督徒为主的道德改革者们是如何“重建”美国的道德世界的。整个十九世纪,美国人为道德立法经历了几个阶段。内战前,美国人普遍认为政府是不能干预道德领域的;“重建”和镀金时代,在一批基督教游说者们的倡导下,以南方为先,人们渐渐接受州政府有权就一些道德问题立法规范,主要是一些与基督教教义相关的问题;到19世纪末和进步主义时期,通过联邦政府来对道德立法,在宪政层面规范公民的个人道德领域,已经成为主流,其影响的顶峰就是“宪法第十八条修正案的通过”。尽管基督教游说者们关注的问题多非最为紧要的时代主题,但他们故事的丰富性,说明了今天美国政治中充斥的宗教、道德、个人自由、隐私权等问题,有着深远的传统。 书名:A Companion to the Gilded Age and Progressive Era 作者:Christopher M. Nichols, Nancy Unger 出版社:Wiley & Blackwell 出版时间:2017年 内容简介 由克里斯托弗·尼科尔斯和南希·昂格主编的这部《镀金时代与进步主义时期研究指南》是布莱克维尔“美国史研究指南”系列的较新一本。和本系列的其他书一样,本书汇集了相关领域一批正直壮年的资深研究者,介绍了美国史相关时段的最新研究现状。就本书来讲,介绍美国历史学界对镀金时代和进步主义时期的一些最主要的研究取径,包括新社会史(性别、种族、阶级)、文化艺术史、科技与科学史、政治制度史和外交与国际史等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在本书最后一部分,编者还单辟了“重要研究和当时代重要出版物”这一主题,分别介绍了当时代的重要文献和截至2017年以前的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此外,本书的“书目索引”部分长达四十多页,几乎囊括了该领域自20世纪初以来的主要研究。不论是对美国史的初学者还是研究者,本书都是一本非常有用而又易于上手的工具书。 五、美国新资本主义史学 推荐人:于留振 此文原载“澎湃新闻”,感谢于留振博士授权转载。 杜华博士约我介绍几本美国资本主义史学的书目,我觉得恰好是向更广泛的读者介绍这个研究领域的好机会。美国资本主义史学(The history of American Capitalism)是美国史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起源于1990年代中期的美国历史学界。资本主义史曾经是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1990年代之前的许多研究都可以纳入资本主义史的研究范畴;但明确以“资本主义史学”来命名一个研究领域却是近年来才出现的现象,并被认为是“美国史研究中最为显著的一个新趋势”。它的兴起既是为了挽救由于“新经济史学”和新文化史的冲击而被历史学家日益忽视的经济史研究,也是为了回应1990年代以来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实问题。这股新的史学潮流呼吁重新重视历史研究的物质因素,要求“把经济带回”到社会史和文化史研究之中,“重新书写美国经济史”,并在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背景下重新理解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因此,这股史学思潮又被称为美国史研究的“物质转向”。 近年来,以资本主义史为主题的研究大量涌现,有不少著作在国内也拥有广泛的读者。但是,要中肯地评价这些著作,必须将其放入适当的学术史或史学史脉络。因为任何学术研究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何况史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异常广泛,倘若没有合适的学术史参照,许多重要的研究都难以得到公允的评价,读者也难以了解其研究旨趣和价值。 下文将要介绍的几本著作,都可以放入“美国资本主义史学”的研究领域之内。事实上,近年来涌现的资本主义史学著作非常多,在此我仅简要介绍其中几部,其他相关著作读者可以按图索骥找来阅读。之所以选择这些著作,一是因为它们很具有代表性,二是由于国内学界对它们也比较熟悉,但还很少从资本主义史的史学史背景下对其进行考察。 书名:The 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 作者:Sven Beckert 出版社:New York:Alfred A.Knopf 出版时间:2014年 内容简介 在资本主义史的研究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或许是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斯文·贝克特的《棉花帝国:一部全球史》(The 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2014),该书荣获2015年度美国史学最高奖班克罗夫特奖,还是普利策奖入围作品,2017年,该书繁体中译本在台湾出版。其实,中国学界早已关注和讨论过此书,但几乎所有讨论者都是从全球史的视角来解读的(如褚国飞:“重视史学研究的全球视角”,《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月28日,第A03版;魏涛:“评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全球史》”,《全球史评论》2016年第1期;王燕:“棉花帝国之殇——评贝克特《棉花帝国全球史》”,《史学理论研究》2016年第2期),而忽视了本书其实也是美国资本主义史学的重要代表作,台湾译本将该书的书名翻译为《棉花帝国: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过去与未来》似乎更为妥当。贝克特谈到,他写作该书的目的,并不只是要讲述棉花本身的历史,而是以棉花为例,来解释全球资本主义以及现代世界的形成与重塑的故事。但与其他关于资本主义史研究的著作不同的是,该书也不只解释世界的某个地区的资本主义,而是从全球史的框架,并以资本、人员、物资和原材料的全球流动为主要内容,来重新解释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在这部著作中,贝克特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把以往学者忽视的许多问题都纳入到了资本主义史的叙事之中,如奴隶制、乡村等经济形态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国家在塑造市场和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商人、资本家与政治家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等问题。 书名:Slavery’s Capitalism: A New History of American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者:Sven Beckert and Seth Rockman 出版社: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出版时间:2016年

年度阅读|美国史新著推荐

内容简介 贝克特本人是哈佛大学“资本主义研究项目”的联合主持人,一般认为是他最早开创了“美国资本主义史”的教学。贝克特的教学和许多研究都是以“美国资本主义史”为主题的,他是美国资本主义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开创者和推动者之一。2016年,他和布朗大学的Seth Rockman共同主编的《奴隶制的资本主义:美国经济发展史新论》文集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也是资本主义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2011年,哈佛大学和布朗大学共同赞助在布朗大学召开了以“奴隶制的资本主义”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这部书中的文章就是此次会议的部分论文的结集。这些文章从劳工史、社会史、企业史、金融史和政治经济学等视角考察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认为奴隶制与内战前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是互相渗透的,不了解奴隶制就无法解释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反之亦然。 书名:Capitalism: The Reemergence of a Historical Concept 作者:于尔根·科卡、马塞尔·范德林 出版社:Bloomsbury Publishing 出版时间:2016年 内容简介 事实上,奴隶制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也是新资本主义史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之一。如果说《奴隶制的资本主义》集中考察的是内战前美国的奴隶制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的话,那么德国著名历史学家于尔根·科卡和荷兰历史学者马塞尔·范德林登共同主编的Capitalism: The Reemergence of a Historical Concept (2016)(中译本暂译为《资本主义:一个史学概念的复兴》,将由商务印书馆于2018年出版)论文集则是一部从跨学科视角集中考察“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史学概念是如何重新受到全球历史学家的重视的。 与《奴隶制的资本主义》相似,该书的大部分论文最初也是会议论文,即2012年在南非的斯泰伦博斯(Stellenbosch)举行的世界经济史大会上的一个小组讨论中提交和讨论的文章。该书也是近年来欧美学界关于资本主义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该书的编者和所有作者都是全球经济史研究领域的顶级学者,如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于尔根·科卡、哈佛大学的斯文·贝克特、耶鲁大学的伊曼努尔·沃勒斯坦、哥伦比亚大学的维多利亚·德·格拉齐亚、剑桥大学的加雷斯·奥斯汀。 资本主义(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资本主义)是近现代史的一个核心主题,它几乎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资本主义”这个概念自其诞生起,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概念。20世纪中期以前,无论是在社会批评还是学术研究领域,关于资本主义的讨论都是重要话题。但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资本主义”概念普遍被认为过于宽泛、过于笼统和过于模糊,同时越来越被赋予太多的价值评判、意识形态和争论色彩而遭到抛弃,许多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要么根本就不再使用这个概念,要么只是顺便提及它,将其作为无关紧要的研究背景。但是,“不研究资本主义我们就无法理解我们的世界及其过去”,唯有摈除先入为主的各种偏见,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及其塑造的世界。 《资本主义:一个史学概念的复兴》一书的作者就旨在破除人们的偏见,他们集中以“资本主义”为核心命题,对相关领域做了细致的考察。收入该书的论文不仅考察了欧洲、美国、非洲、亚洲和拉美等地区的金融、劳工、商业和企业等关键问题,并从多种方法论和思想视角审视了关于资本主义史的最新丰富研究文献,还为未来的研究取向提出了建议。这些文章指出,通过重新考察“资本主义”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的历史,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探索过去认为不相关的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可以说,该书代表着一种重要学术转向,即“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史学概念重新受到历史学者的重视,同时也表明全球的历史学家对新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的挑战所进行的一种积极思考和想象,即如何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和更为丰富的材料和视角重新研究和解读资本主义的历史。 书名:Railroaded: The Transcontinental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America 作者:理查德·怀特 出版社:W. W. Norton & Company 出版时间:2011年 内容简介 我要推荐的最后一部著作是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理查德·怀特的《铺设铁路:横贯大陆铁路与现代美国的缔造》(Railroaded: The Transcontinental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America, 2011)。怀特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学家,他曾在美国多所大学任教过,他在美国西部史、土著美洲人史、铁路史和环境史等研究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他的著作对相关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几乎每部著作改写了人们对美国史的理解与认识。《铺设铁路》一书与贝克特的《棉花帝国》相似,并不像传统的经济史著作那样是考察铁路本身的历史和作用的著作,怀特在该书中关注的其实是北美的一些大铁路公司。在该书中,怀特主要关注四个问题,即铁路公司与国家的关系,铁路对北美的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和政治问题,铁路公司的性质,19世纪美国政治中的反垄断运动等。怀特特别强调国家(联邦政府)对铁路发展的重要作用,注重考查市场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铁路公司的代理人企业家与政治家之间的复杂关系。怀特的研究发现,美国的西部开发和铁路修建并不是市场作用的结果,而是国家积极介入的结果,国家通过资金补助、法律管制和军事保护为其提供了市场运作的环境。因此,市场与“特定的国家政策、制度、社会以及社会与文化实践”是互相作用的,市场是培育出来的,而且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方式培育成许多不同的可能结果。怀特的研究也表明,在分析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时,不能只思考政府是否塑造了市场,而是要研究政府是如何塑造了市场的。可以说,怀特的著作综合考察了修建横贯大陆铁路公司的企业家与政治家、市场与政治、国家与经济等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是一部重要的新美国资本主义史研究代表作。 特别鸣谢武汉大学杜华团队组织本期“年度阅读”! 编辑:于鑫 责任编辑:杜华 编审:张勇安 责任编辑: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