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
一、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只有在对事物产生兴趣时才会乐意接受新事物,并进行思考和吸收。所以在阅读能力方面,只有转变学生的机械阅读,就要设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才能提升他们的阅读效果。实际教学中由于中职学生存在种种原因,他们的阅读兴趣普遍存在不专一,不专注,不广泛等特性。因此,作为中职学校的德育传播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就要设计各具风格、各种阅读素材来吸引他们注意力,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状况下使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形成对德育课堂教学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这样才能将他们的认知、想象和情感全部调动起来,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接受并提升德育课堂教学效率和德育教育效果。如在教学中我常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先讲一个相关的故事,并提出问题让他们进行回答和思考,使他们自然地进入新课传授的环境。再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就能带着兴趣进行课堂阅读,为顺利的德育教学打下较好的基础,从而提升德育课堂教学实效。
二、进行科学引导,培养学生正确阅读方法
正确的阅读方法对于中职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德育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该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去加以引导,并不断强化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技能,这样课堂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鉴于中职学生的实际阅读素质,老师要着力于培训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设法克服他们的不良阅读习惯,要求他们进行强化联系阅读,整体把握。指导学生学会在课本阅读中结合意境进行阅读,努力提升他们把握整体阅读的良好习惯和正确方法,从而提升他们的课堂阅读学习效果。
三、改善师生关系,正确进行阅读反馈
在中职德育教育教学中,德育教师要突破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到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还要做到课堂教学调节的控制者,教学气氛的调节者,教学效果的评审者的多重角色。所以,中职德育老师在支配教学活动过程的同时,不仅要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还要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对德育课堂增加兴趣,对德育任课教师在思想上认知,成为学生的心理老师和生活朋友,学生就能因师生之间的亲密度去无限扩大德育课的阅读学习兴趣。而德育教师在这个基础上还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对课后的阅读情况和效果进行反馈。德育课教师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及交流,询问他们在阅读方面的看法和意见,解决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要使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行动变为常态,及时反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状态,通过深入得到反馈,从而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植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德育内容阅读交流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德育阅读交流,通过一些职场实际案例或名人故事作为阅读文本,这样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能切实提高中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老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及其关注学生的阅读效果反馈,可以交流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并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增强中职学生的阅读效果,切实提高学生德育水准。
四、多渠道引导,拓展学生阅读内容
随着中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课本上的阅读素材已远远地不够,这时作为中职学校的德育传授者,老师要设法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素材和平台,提高学生不断增加的阅读需求,拓展他们的阅读领域。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时间外,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职场案例、名人成长故事、企业创业经典、个人创业困惑等实例阅读文本。德育课教师要在学生课外阅读中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鼓励他们对阅读内容进行思索和感悟,定期地进行学生阅读思想交流,适时地进行德育阅读故事大赛。通过阅读进行提升学生的正确学习态度和岗位价值观。老师要在设计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上下工夫,可以到学校图书室了解库存书本,推荐阅读;通过主题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主题选择。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知识型人才的不断需求不断提高。这样培养思想健康,技术过硬的中职技术人才是每个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和社会的总体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扩充他们的阅读视野,提升他们的主流价值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思想健康,技术过硬,心理承受力强的职业学校合格毕业生是每个职业学校德育教师的努力方向,从而使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发挥其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学前教育 生存教育 实践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全校2300名师生在震发后,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为此被称为“中国最牛的校长”。有网民评论道:“很显然,此次桑枣中学创造的奇迹得归功于该校每学期组织一次的紧急疏散演习。据悉,这类紧急演习从2005年就开始了,每学期一次从不间断。尤其令人震惊的是,此次逃生的过程、模式及结果与演习一模一样,此种经验值得每位校长、每所学校学习。”桑枣中学创造的奇迹提出了一个并不崭新的话题:生存教育。那么,生存教育这一理念从何而来?其意义何在?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实施生存教育的理念呢?
一、生存教育理念的提出
生存教育这一理念来自于学会生存这一理念。“学会生存”是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新概念之一。
20世纪70年代,全球科技革命和现代化生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迫使每个人都需终身学习以应对生存的挑战。“学会生存”一词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首次出现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所写的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一份报告中。该报告在1972年被编著为同名书籍出版。书中指出:“教育应该发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教育不仅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而且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应该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它的目的。”通过受教育权的民主化,实施终身教育,以使每个人有机会“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即获得生存技能,并“使人日臻完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作为各种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1]至此,学会生存的概念被明确提了出来。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发展的能力,而教育的作用正是为人类实现发展(继续生长)的愿望提供方法,促使愿望的实现”,“人类无论处在常态的儿童还是常态的成人,都在不断生长。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生长的区别,而是各有适合于不同情况的不同的生长方式”,“用一句平常话说,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也不应停止”。[2]从这个角度理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的终身学习的任务似乎更加清晰了。人类要生存,就需要不断学习和发展,正是教育,为人类学会怎样生存提供了可能。因此,“学会生存”理念也就直接用“生存教育”这一理念来表述。
二、学前生存教育的内容
1.身体素质教育。
即通过运动培养学生人体机能活动的一种能力。指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性、柔韧性等机能能力。
2.生命教育。
即培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从而在遇到挫折、危机时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出危害他人、危害自己的行为。让孩子真正“敬畏生命”,“明白爱不仅应存在于人与人之间,而且也应该在人与一切生命之间,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生命的奥秘,感受生命从产生、成长、成熟乃至死亡的整个过程,来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及对生命的敬畏”。[3]
3.集体主义教育。
使学前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的关系准则的教育。主要目的是:养成在集体生活中应有的习惯,自觉遵守集体纪律和行为准则;形成对所属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关心集体中的其他成员,懂得与他人互助、合作;认识集体应代表和凝聚所有成员之利益,它为个人生活需要的满足创造物质条件,为个人体力、智力发展提供客观环境。
4.生态教育。
即使学生了解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概念和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为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获得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5.“自我服务劳动”教育。
即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鼓励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自己的事尽量自己干,不依赖他人代劳,初步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
6.安全教育。
即培养学生应对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主要包括:交通安全教育、野外活动安全教育、野游探险安全教育、机械电气设备的安全教育、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和灾难安全教育等。
三、学前生存教育教学的实践
教育要重视教师的课堂教育。生存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活动,其教学目标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生存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是要他们能将所学应用于实践。
1.要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取发现、提出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加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自然体验。朱智贤认为:“儿童通过积极的活动形成和发展着自己。”生存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学校可以尝试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从而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如果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对一些活动采取禁止的做法,这样学生们只能在课堂上和橱窗里接受生存教育,应对、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无法得到提高。同时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在自己的亲自体验中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懂得自然和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只有尊重自然,人们才能更好地生存。
2.必须贴近现实生活,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进行模拟探究、实验探究、专题调查等活动。
3.在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具有充分的教学自,有权在教学文本选用、课程组合、活动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自主决策。
4.提倡教学设计的多样化。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阅历水平,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场地、教学时段,设计出不同的课型。比如,知识性很强的交通安全课采用活动竞赛方式;人工呼吸课则采用实验探究形式;野外生存课采取专题调查、观察探究,如观看电影、电视等。当然对于学前学生而言,最好多采取游戏活动的形式。
比如,我们以家务事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家务事看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虽然是洗衣、扫地、洗碗、抹桌等事情,但如果没有耐心和细心是做不好的。根据目前许多学前学生不会穿衣、系鞋带、叠衣服、叠被子及整理书包等现状,这项教育要从最简单的事做起,在课外活动及劳动课上教他们自己动手。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和爱好,我们自己制作或从网络上下载了一些形象的视频课件,让学生在宽松活泼的气氛下学会最基本的事情。另外我们还在课堂上适当加入一些游戏和趣味比赛的环节,这样既可以寓教于乐,又可以让学生们实践自己学到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惊喜地从家长口中得知,学生们的进步很大:有的会自己钉纽扣、洗袜子,有的会自己叠被子、叠衣服,以前在家里什么都不做,现在是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活。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
一、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
1、家庭中礼仪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人一生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礼仪教育的过程实质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自然家庭礼仪教育就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从胎教开始,父母就比较重视智力的培养。很多家长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坚持唯成绩论、唯分数论,对孩子的成绩抓的很紧。但是在生活上,基于对孩子的宠爱,忽视了孩子文明礼貌行为的教育,觉得家庭礼仪教育可有可无,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能“一俊遮百丑”。有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以及自己言谈举止没给孩子做好榜样,也给孩子家庭礼仪教育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2、学校对礼仪教育的忽视。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学校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主要工作是提高升学率和应试水平;大学阶段,学校则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科研成果,以及就业率。即使开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般也只是把重点放在了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上,而对礼仪知识的教育不够重视。部分高校开展了礼仪教育,但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的说教形式,方式和手段单一,效果不佳。
3、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西方各种思想大量涌入中国,多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冲击。对于礼仪教育,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的“礼”文化重视不够,没有很好继承和发扬;对于外来文化却盲目追捧,积极迎合、快速接纳。社会上出现了各种不讲礼仪、有失文明的现象,当代大学生没有认真辨别,只是一味地追随,带着“个性”和“特色”的帽子,忽视了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和修养,甚至出现了违反道德和社会规范的行为。
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对策
1、建立高校礼仪教育的长效机制。大学生礼仪教育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建立高校礼仪教育的长效机制。高校要将大学生礼仪教育与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党团活动、职业指导等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意识。应该把大学生礼仪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礼仪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礼仪知识教育,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礼仪知识。要把礼仪规范要求制度化,制定大学生礼仪规范要求,通过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大学生礼仪行为。高校还要把大学生礼仪行为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通过可以量化的方式对大学生礼仪行为进行考核和监督。
2、营造礼仪育人的良好校园氛围。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礼仪育人效果。礼仪教育不仅仅针对学生,教师同样要接受必要的礼仪训练。教师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以教人者教己”。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榜样。学校还应该通过报纸、网络、微博、校园雕塑等多种载体,将尊师重教、文明礼仪的名言警句、典型故事贯穿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文明礼仪的校园氛围。学校还可以通过不文明、有失礼仪现象评选,引发学生共鸣,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如武汉某高校开展的“抵制校园十大陋习”活动,收集了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十种不文明现象,包括教室里吃东西、公共场所吸烟、沉迷网游、举止过分亲密、浪费食物、课桌刻字、乱扔垃圾、衣衫不整、长时间占座和聚众赌博等,又通过“海贼王”漫画版通缉令、“织妹妹”文明服务岗等活泼、新颖的宣传方式,培养学生文明意识,规范学生校园行为,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入选了省青少年思想文化活动典型案例。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及其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新形势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体育课作为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在教学目标改革中,把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性发展等心理素质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如何使学生做到身体与心理同步和谐发展,是现阶段体育教师所面临的新问题。
一、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体育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又是一群特殊的群体,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绝大多数学校体育教师在教学、社会、经济等方面都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他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就也需要体育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一)能力对学生的影响
研究表明,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心理教育方法的运用,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消除学生紧张情绪,使学生表现出积极地心理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融洽轻松、互尊互助的课堂气氛、对不同学生分层次的区别要求、平等沟通和有效激励机制等方法培养出学生的自信心;在体育竞技中,强调遵守规则,提高学生的德行修养和良好的品德,培养出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设置一定难度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德行修养和良好的品德,培养出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设置一定难度学习中,提高学生面对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力,培养出学生顽强的意志力;在分组练习或比赛中,培养出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协作精神;在学生观摩各种体育比赛实况中,让学生体会过人生理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也能够让学生产生明显的短时舒适心情,缓解精神压力,消除心里紧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能力形成的因素
影响体育教师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遗传因素、个人在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知识结构等。一个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特点,如身体器官结构和机能、感官和神经系统以及身体外表等因素都能直接或间接的对人产生影响。神经系统可以影响人接受刺激的能力及反应速度和灵活性。身体外表则能够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人都是希望自己比别人拥有更好的条件,当自身的条件不如别人的时候就会产生自卑感,这就是遗传因素对体育教师的影响。体育教师的人格是在自身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他们必须通过体育教师的自我调节而起作用,需要他们积极的作用、改造着环境,从而培养自己的人格和能力。因此主观能动性对体育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形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能力的培养途径
除了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心理科学的理论基础,教育科学的原则艺术,掌握心理辅导的实用技能知识,了解有关的医学基本知识,拥有社会学的事业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实际的操作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注意学生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自信快乐的学习,身心良好的状态下全面发展。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特殊较色,注意自己学生对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情绪体验和个性倾向的影响,树立和强化自己的育心意识,自觉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并将此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人格的健全、心理健康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近年来,大家会发现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普遍呈现下降趋势,究其原因,除了我们的物质条件较以前有所提高外,还有我们在应试教育压力下,老师、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心里健康教育的培养,家长常常发现中学生对外界环境较容易产生逆反情绪,其实逆反情绪属于心理障碍范畴,比如说,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教态简单粗暴、敷衍了事、课堂组织混乱、脱离学生实际等都能够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成绩竞争的日益激烈,学校的部分学生有的因为学习考试,有的因为生活和人际关系,有的因为升学压力,都容易产生不稳定的情绪,乃至学习成绩上的起伏,这些都是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具体来说,他们常常表现为焦虑、消极、悲观、人际关系敏感等诸多方面。教育学生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学生适应环境的过程,尤其是心理成长,更是使人成长的重点。
三、体育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一)关注学生感受,给予积极鼓励
教师是否能积极的鼓励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能够较为明显的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教师鼓励性的表扬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成功的快乐,就使学生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对于掌握知识较慢的学生,教师及时的肯定更能使学生得到一种被老师寄予期望的信任感,由此提升了学生的自尊和自爱,增强了学习锻炼的勇气与信心。
(二)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把“要学生学”引导成为“学生要学”,这就强调了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兴趣调动的重要性,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平衡,激发他们对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完成教学任务。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上课的兴趣,是能不能上好体育课的关键,比如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以团队为队形跑操时,整体队伍较为松散,经常有学生掉队,显然集体跑操对他们的吸引力是不够的,但当学生以跑接力棒的形式来分组竞赛时,就体现出较强的参与兴趣。两项活动的主要区别就是在于竞争性和团队合作意识,当分组后,就形成了若干群体,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配合心理,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锻炼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得到收获,学生也能够真正融入课堂的教学中,提问题、思考问题、回答并解决问题,整个过程轻松活泼,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大胆探索和尝试学习。
(三)充分尊重学习,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课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老师调控艺术能力的真实体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为学生接受并模仿教师健康心里的基础铺垫,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师由过去的“传经授道者”逐渐转变为“调动兴趣者”的身份,由此看来,体育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两者之间,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在新形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认真了解学生的性格、喜好都能够增进了解,为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申立、兰自力.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及其培养途径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
关键词 教育实习 实习生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Analyse on Teaching Ability of English Education
Interns in the Author's College
LIU Xiaoyu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Xinyu College, Xinyu, Jiangxi 338004)
AbstractEducation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normal education. This paper combine with the English education practice of 2011 in Xinyu College, to analyse problems of the English education interns that occurs in their teaching ability, and put forwards some advices on how to improve their teaching ability.
Key wordseducation internship; interns; teaching ability
0 引言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实习,可以使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以培养和锻炼学生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并加深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笔者在对新余学院2011届英语教育实习的指导中发现,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真实的课堂教学实习中普遍缺乏实践教学能力,存在很多问题。因而,研究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从而促进英语教学的改革,提高我院的英语教学水平。
1 我院英语英语教育实习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 语言方面
首先,语音、语调不标准,单词的重、轻读音节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如失去爆破、连读、音的同化等有些未能掌握住。语音是听力的基础,只有打好了语音这个基础,才能奠定未来英语学习的基础。因而老师的语音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一届届学生英语的学习。对于初学英语的中学生来讲,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他们很难辨别英语老师发音的正确与否,一旦错误的发音被他们模仿接受,他们会养成错误的发音习惯,以后再纠正起来就会十分困难。其次,课堂用语不规范。口语表达不够流畅。一是有些学生的普通话就不过关,带有浓厚的家乡音;二是滥用口头语、说半句话,经常使用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的修辞表达;三是课堂用语单一,有的表扬学生只会说“Very Good! ”,而不会灵活运用其它一些表达方式,比如身姿或手势,或改用“Wonderful, Terrific或 Great”等其它一些表示赞许的词。上述问题都对学生起到了不好的示范作用。
1.2 教学技能方面
(1)从对教材的处理看,实习教师缺乏对教材的理解和研究,教学设计不能结合学生实际,更难做到活学活用,教学效果表现为机械呆板。(2)从教学目的来看,实习教师目标不明确,课堂表面热闹,实际教学混乱。(3)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单一。实习教师不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出现大脑疲劳、注意力下降等情况,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有的实习老师只一味地在上面单纯讲念,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然后让学生去记、去背。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十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4)从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来看,一是对教学节奏和重难点的把握不够。课堂教学中,部分实习生不能合理掌握教学节奏,或对理论知识讲解太多,而留给学生实际操练的时间太少;或教学容量少、对学生的操练密度低,关注不到性格内向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二是课堂管理松散。有的实习教师本意是想营造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于是就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多“动”,而活动到高兴时又往往无法控制局面。如果一下子停下来,学生不乐意,继续做整个教室就乱哄哄,有的老师为此几乎要花一半的时间来维持课堂秩序。
1.3 教案、板书方面
编写教案和板书是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必备的职业基本功。(1)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效率的高低,与教案的编写息息相关。可是有的实习教师不能充分认识编写教案的重要意义,只是随便照着教师用书上的教案抄写一遍;有的则在教案编写中出现语句不通顺,逻辑混乱等情况。(2) 能否书写规范、流畅和比较美观的板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书写习惯。在学生教育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实习生尚未能正确掌握这一基本技能,主要表现为:板书凌乱、大小写不规范、书写不成行、书写潦草、书写不(下转第89页)(上接第78页)流畅、重点难点不突出、整体效果差。
1.4 实习生的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大,个别实习生盲目自信,觉得中小学的课程非常简单,不认真备课,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够用心,导致了实习的失败。二是由于实习之前上讲台的机会少,大部分实习生都过于紧张,有的一直低着头,不敢直视学生。上课也是结结巴巴或手足无措,甚至说不出话。忘记讲课内容,照着教案念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讲课。这些会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严重的甚至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
2 英语教育实习生提高教学能力的策略
针对以上笔者所观察到的我院英语教育实习生在课堂教学实习中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同时,根据在英语教育实习指导中的经验和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英语教育实习生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2.1 精心钻研教材
首先,实习生要对教材的整体进行分析研究。从单元的整体出发,看看教学内容属于哪一个单元,该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教学过程如何结合这个重点进行。中学英语教材单词量大,内容比较涣散,因此实习生要特别注意提取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其次,要把每一课涉及到的这些内容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围绕这一知识展开教学,精讲知识点,使知识点一目了然,简单易学。学生明确了任务之后,学习信心也随之建立起来。
2.2 仔细编写教案
在研究吃透教材以后,实习生编写教案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主动性自觉性程度等等,并以此来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步骤的设计,从而确定讲课的程度。
2.3 认真实施教学
教案的编写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起始环节,是前提条件,更主要的是对教案的实际操作,即实施教学。实习生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1)充分利用图片、卡片引入新课和新单词。(2)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各种变式训练。如适当的分组游戏、竞赛、分角色表演课文等。(3)以每个课时教学主要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为中心,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做到精讲多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操练所学知识,通过练习来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
2.4 注重表达能力
教师的表达能力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尤其是教学语言的表达。教学语言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达。使用教学语言时,实习生应该考虑教学的对象(什么年级的学生)、教学的内容(哪种课型:对话课、听力课、阅读课等)、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除此之外,还要考虑语言的逻辑性、条理性。只有考虑了这些因素以后,我们的语言表达才能符合教学实际的要求,也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5 增强心理准备
实习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问题反映出其在实习前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实习生在实习前要训练自己的心理素质,锻炼勇气和胆量,增强必胜的信心。同时,实习生要明确英语教师的职业理想和奋斗目标,加强专业意识,培养自己对英语教育的兴趣。
3 结语
教育实习是英语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次对实习生进行的全面的、综合的从师能力的练习和检查。通过教育实习,实习生了解了中学英语教学情况,明确了做一名合格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同时,他们知道要把书本知识正确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上好英语课的关键是要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能力,为将来适应中学英语教学、做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大学英语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国际交往能力的重任,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大学英语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并向学生传递“人性发展型的现代西方教育理念”,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尊重、欣赏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引领学生探索世界之理、社会之理及人性之理,实现培养学生热爱知识、探索真理、增长智慧的目标。思辨情感是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所以培养学生的个人情感导向有利于思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减少机械性的语言操练,设计有效语言输出以及增加思考成分的活动,帮助学生借助于学习语言进行“有意义”和“有成效”的练习,引导学生不仅从理性角度而且从感性角度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同时也加深对语言所承载的社会和文化信息的理解。例如,给学生布置有目的的阅读作业,让学生在阅读时,把感兴趣的部分摘抄在复式(double-entry)笔记本的左侧栏,同时在右侧栏写出自己的见解、想法及观点(小组讨论和自己写作用),使学生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开始觉醒,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进行必要的启发和精讲,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多采用讨论式和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Socratic approach),通过启发式提问与相互辩驳的方式开展教学,激活学生的思辨,引发推理性、分析性、综合性的思辨活动;鼓励不同意见的交锋,引导学生针对有挑战性的问题展开思辨;尝试采用 seminar 教学形式,教师提前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课上轮流进行发言(presentation),回答同学提问,并将自己的发言整理成小论文。在大学英语阅读和写作课堂上,向同伴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互相学习的机会,也创造了相应的交际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辨能力,并树立写作的自信心。创造较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加强对学生课外学习的指导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另一有效途径。教师除布置运用语言探索知识的作业外,还可以成立学生英语发展中心,每学年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活动,比如英语角、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外语文化节、英语戏剧之夜等;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各级各类英语竞赛,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
二、采用更主动、个性化的翻转式教学方法
例如,英语写作的授课难度在于精讲和多练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兼顾,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课堂的效率。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将写作的要点由课堂讲解改成学生通过微视频自主学习。微视频采用自制和借用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网易公开课等共享课程资源,根据教学需要整合和自制适合本课程教学的微视频。微视频针对性强,短小精悍,时长通常在 10 分钟左右,根据课程章节的教学目标准备微视频,每个微视频只介绍一个知识点或者呈现一个写作技巧。电子课件或视频课件上传到校园写作精品网站,方便学生在线或下载学习。微视频是碎片化的知识,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采用回顾、测试等方式对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理。课前要求3 人小组利用微视频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学生可以通过同步和异步网络交流与同学互动沟通,随后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将问题反馈给各组长,由组长汇总问题后再反馈给教师。同时小组成员要查找资料、学习相关的拓展资源等,完成作文初稿。课堂教学,包括知识点检验和巩固―批判性阅读评价―话题讨论和辩论等环节。为检验学生对写作知识点掌握情况,先由各小组派 1 名代表(轮流)做口头陈述(presentation),谈论写作思路、写作技巧,重点谈论文章的内容和观点。其次,教师选择与知识点相关的例文示范和启发学生开展批判性阅读和评价,口头评价例文在观点、逻辑、写作思路等方面的优缺点,为思辨能力培养做好过渡。再次,设置与知识点、例文内容相关的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争议性的话题,在学生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话题辩论。辩论是培养思辨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是全方位综合知识的运用,在辩论中辩者要运用、搜集、查找与辩题相关的知识与材料,然后分析、筛选,最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口头表达、口头交流和话题辩论,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进行解答疑惑。在辩论过程中,学生相互评判观点、相互评价,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均得以提升。课后学生先利用作文批改网等基于“云”信息的学习系统,自行提交作文网进行批改,修改句法和用词错误,再利用所学写作技巧和思路,综合教师和各小组的观点,取长补短,创造出内容充实、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优秀作文。
三、开展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辩论式教学因其对思辨能力培养的突出贡献,以及对写作能力提升的明显作用等优势,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口语和写作等产出性技能为主的课程教学中。辩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能力,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有促进作用。辩论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的智力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辩论涉及的大多是冲突性的话题,这种智力的冲突会让学生更专注学习;辩论过程中的查资料、分析、整理和讨论,让学生很好地开展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开展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需要在选题上下足功夫。所选话题往往要带有一定争议性。辩论前学生要阅读和查询相关资料,然后把正反方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自己的评价和建议。在辩论中,学生要明白如何推理,如何识别谬论,如何陈述自己的观点,要懂得如何评价自己的和对方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此外,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的“辩”不仅仅存在于议论文的正反观点的辩论,而是从审题、布局、选材、观点陈述等贯穿写作的全过程的讨论和辩论。分出对错胜负不是目的,说理充分、自圆其说才是重点。在题材选择上,除了议论文之外,也可选用一些记叙文或说明文。用细节展开(show more than tell)的方式,教会学生如何让讲述的故事更能打动读者。
(一)转变教学观念具先进性、全程性经常听到教学改革,教师改变的应该不仅仅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而是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思想观念决定行为动向,教学观念改变了,才能破除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由于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理性主义教育模式的惯性,目前高职高专教学中还存在课程本位现象,仍然沿用大学本科体系,成了压缩型的本科教育,从而违背了高职教育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失去高职教育的特色,与本科师范教育相比很难具有竞争力。因此,高职高专的语文教育专业应当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力度。语文教育专业老师中有这样的一些想法: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性教学,我的这门课程理论性强,无法实施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我没多大关系。相比较而言,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等课程实践性强,实施起来容易些;教学计划中安排有实习,学生可以在大三实习期间运用和掌握教学技能,提高从教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不是仅仅某一门课程、某一学期应该实施的,而应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程中。
(二)整合教学内容具针对性、实用性首先要围绕中小学教师岗位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满足实际需要。站在整体高度,我们要继续开好教育学、心理学和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再增加一些诸如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教育法规、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方面的课程;具体到每门课程,打破依据教材按部就班的惯例,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整合,提高其针对性和实用性。比如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这门课程,目前还没有针对高职高专的教材。习惯的做法是选用本科教材,且教学内容按照语文教师专业化、语文课程百年沿革及其经验教训、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等一直到复习考试评价,老师一章一节的讲,学生一章一节的听。一些内容在从教过程中极少甚至并不会运用到,但老师和学生却都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教师岗位需要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另外增加一些内容,形成教学内容三大项目:课程理念、职业素养与认知、教学基本理论与技能。其中项目三教学基本理论与技能是重点,分解为18个子项目,包括导入技能、展开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对话技能、板书技能、说课技能、阅读教学技能、作文教学技能、口语交际教学技能、综合性学习指导技能、教案编写技能等。
(三)改变教学模式具多样性、实效性大学课堂通常都是由老师一讲到底,学生则是一味听、一味记,学生缺乏思考,不利于他们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从教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掌握。我们要压缩教师讲授时间,把更多的课时用来让学生观摩优秀教学视频、讨论交流和进行各项教学技能和能力培养的实训。
比如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课程的学习中,观摩优秀教学视频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小学语文课堂直观感,消除对各项教学技能的陌生感,为日后的实训提供参照物,同时引发思考、疑问与争论。对于课程中学生所产生的疑问与争论,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或者推荐行业网站让学生深入关注和了解下次可再交流。教学的基本技能,除了教师必要的理论教授外,更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实训。比如讲导入技能,可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导入,常用的导入方法以及各自的优点等这些理论知识;然后选择中小学的课文,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导入的设计;接着模拟中小学语文课堂,让学生走上讲台去尝试一堂语文课的导入;最后学生点评、教师总结,指导学生进行导入语的修改。教师可以打通课内与课外的界限,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出小组长,小组长组织组员在课外进行各项教学技能的训练和综合试讲,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走上讲台体验的机会。掌握一项技能,最重要的是正确和熟练,要达到这一目标,最好的途径是练习。既然如此,教师最好当好导演,而将“舞台”更多的让给学生“表演”。
二、加大实习落实力度
即使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力度,教育实习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教育实习中却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实习安排在大三的下学期并且时间短。我国的教育实习一般为6~8周,除去实习开始的一周准备以及实习结束时的一周总结,实际上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仅为4~6周,学生很难对学校教学有一个较完整的把握。许多学生反映,实习刚刚进入状态,结果马上就结束了。其次是教育实习的水分很大。一方面由于实习学校迫于考试或升学排名的压力,不愿意让实习生多上课。很多学生实习期间仅仅讲了一两堂课,其余时间就是听课、改作业、改作文及帮助学校组织一些活动;另一方面部分实习学生迫于就业压力,不安心教育实习,却忙于找工作。
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到了实习学校就成放养的了,学校对教育实习的检查指导不力。有些学校可能中途会去实习学校巡视,但对实习生在实习中的困难和问题了解不够,更谈不上指导和解决。实习时间可以延长,安排可以更灵活。许多毕业生反映实习后才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后悔在学校时没有认识到并且没有认真学习。其实这种感受我们可以让师范生提前得到,在大二上学期或下学期时,学校可以安排他们实习。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能力、知识结构、人际交往等诸方面的不足。当再次回到学校时,学习的方向就会更明确、动力也会更强大。
关键词: “三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学架构
一、“三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似性
“三生教育”实际上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者的简称,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虽然概念不同,但两者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分析如下:
首先,在宏观上两者具有统一性。一方面两者都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都体现了教育育人的本质,即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活动。另一方面两者都关注人的素质提升,目的都在于促进人的社会适应。
其次,在内容上两者互相包涵。“心里健康教育”包括了角色转换和适应(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学习方式转变与同伴互助、人际交往与社会实践、恋爱、婚姻与性、择业与就业等,这些都可以在“三生教育”中找到依托,而“三生教育”强调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都可以通过“心里健康教育”得到实践。由此可见,“三生教育”可以说是“心里健康教育”走向深入的一个领域;而“心里健康教育”则是实施“三生教育”的一种专题活动形式。
另外,在施教原则上两者充分一致。同样都是面向所有学生;都是以学生为主体;都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都强调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综上可见两者的异曲同工。
二、“三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式教学架构
(一)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是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框架。其内容包括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衣学时安排、评价方式,它是教学实施、教材编写的重要基础,是该学科课程的宏观工作策划。因此,架构“三生教育”与“心里健康教育”的渗透式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条理地整合“三生教育”和“心里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避免教与学的重复和浪费。
初步设想课程纲要模块如下:
(二)教学内容
“三生教育”与“心里健康教育”都以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为最终目标,坚持学生是自己认识、成长和发展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此此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整合相关教学内容达到共同的目的。
构建教学板块如下:
表2课程专题教学一览表
[板块\&专题内容\&备注\&生命专题\&生命的起源\&1课时\&生命价值与责任\&1课时\&健康与心理健康\&1课时\&性健康教育\&2课时\&禁毒与防艾\&1课时\&感恩教育\&2课时\&生存专题\&适应与成长\&2课时\&自我意识\&2课时\&生涯规划\&2课时\&情商培养\&2课时\&挫折应对\&2课时\&生活专题\&大学学习\&2课时\&人际交往\&4课时\&恋爱\&4课时\&理财教育\&2课时\&网络心理\&2课时\&职业规划\&4课时\&]
(三)教学设计
该课应该倡导自主学习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学会自主学习。同时还应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增进思考和体悟,从而成为一门真正实用的课程[4]。
就教学形式而言,应该包含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其中课堂教学可以通案例分析、小组合作、问题讨论、情境表演、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课外教学则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强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对“三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式教学架构的评价
渗透式教学架构实践上是把“三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门课程合二为一,尝试将两门课进行整合。这项教学创意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首先这是符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三生教育”的基本思路的,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人为本、教真育爱,着眼于使人真正成其为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帮助人追求幸福生活,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以板块教育、专题活动、渗透融合的方式,从管理体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化文建设、实践基地建设、育人合力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推进“三生教育”的课程化、实践化、学术化、社会化、国际化、本土化、常态化,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其次优化了教学内容。两门课程的融合使两者从内容到形式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只谈“三生教育”,内容关于宏观,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比较粗糙;只谈“心理健康教育”又忽视了心理健康的前提和结果。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会生存懂生活,生命更有意义;只有珍惜生命,才明了心理健康的必要性,从而能够更加积极地生活,更有价值地生存。
再次整合了教学资源。从教学场地和器材来说,不重复占用也减少了不够分配的情况。从教学时间来说,因为两课合并,效率大大提高了。从师资分配来说,不必使用两套教学班子,这样也极大地解决了教学人力的问题。从学生角度来说,避免了重复累赘吸收,增加了反思实践的时间,大有效益。
另外为新编教材提供了依据。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是从心理学角度结构教材内容,从心理学角度提出解决方案;而实践证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以及极端后果最终都归结为生命、生存、生活问题。尝试以“三生教育”的体系编订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既是对开展“三生教育”的呼应,也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更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正确反应。
总之,“三生教育”与“心里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的渗透式教学,即在进行“三生教育”的同时渗透“心里健康教育”,在着重“心里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融入“三生教育”的思想理念。这是笔者的一种不成熟的新教学设想,期望既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效果,也能够让学生乐学受益。想法粗浅,仅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罗崇敏.生命生存生活:高等学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54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8
[3]郑敏,李辉.论生命形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构[J].教育探索,2005(6)
[4]程迪.后现代课程范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J].教育评论,2005(1)
[5]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三生教育”情况的汇报
[6]魏振水.关于用三生教育理论统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OL].三生教育网
作者简介:
王一帆(1981~ ),女,汉族,四川平昌人,保山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心理学、学校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关键词】审美教育创新思维联系生活
一、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方法
1、教师应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形式美,从而加强学生审美教育。所谓美,就是既要使人愉快、舒畅,又要让人为之而去追求和奋斗的。人最初的美感是对外在形式悦目的色、线、形、悦耳的声音引起的生理。教师应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形式美,以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⑴把握教材形式美,加强审美教育。现行历史教材以它的和谐性、统一性、奇异性等特性表现的美。教师可以从教材中五彩缤纷的图画图案、各色的大小文字等让学生获得最初美的;然后从完美体现内容的形式结构让学生产生生理,如课文结构严谨,排版有序,布局和谐统一,匀称又多样化,让学生感受美;再后从课文字体、层次结构等方面让学生感受美。这些美使学生塑造自身人格美有了丰富的土壤。
⑵设计教学形式美,加强审美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艺术性越强,审美价值就越大,对学生感染力也就越强。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形式美,而设计教学形式美,主要体现在课堂的艺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用导入新课的新颖话语、新颖的课堂设计、生动活泼而又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幻灯、图画、电视、多媒体电脑、录像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观,使学生心动,使学生欣喜,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从而感受到历史教学中的形式美,加强审美教育。
2、教师应挖掘历史教材内容,让学生感受内容美,以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能力。 所谓内容美就是指内在美,是人们审美中重点欣赏的美。历史课美育的重要任务是思想教育。内容美就是内容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因为内容的趣味、格调符合自己志趣、情操,是积极向上的并能使之升华,从而感到情投意合、心情舒畅,进而获得高级的心理美感,受到思想教育。历史教师要对教材内容直接加工提炼,让历史内容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得到尽可能的发挥,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审美体验。具体表现在:
⑴从历史教材中展示的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典型人物、楷模的事迹和精神品质方面,加强学生审美教育。历史教学渗透的美育,总是离不开事实和人物,总是依附于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的认识、理解、评价之上的。它不像"政治"凭科学理论说服人,也不像文学依藉人物、情节的描写感染人,而是以事实为基础,以人物为楷模来启迪人。因此,历史教学中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各个时代的重要人物身上,研究他们如何表现出主人翁责任感和在历史上如何显示种种美德而成为伟大的楷模,从而使历史教学在准确地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上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内在精神品质美、人格美。
⑵从民族美德和文化遗产方面,加强审美教育。中华民族有许多优良民族美德,她重礼仪,重道德;她勤劳,善良,自尊自爱;她热爱祖国,爱好和平;她自强不息,发奋进取,努力创造;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美德。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分析教材内容中的民族美德,把那些与无产阶级的美相一致的继承下来,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正确的方法,把课本中所蕴含的美如春风化雨般渗透到学生心田,让学生轻松地受到审美教育。
⑶展示教师示范美,加强审美教育。一个人的穿着、仪表、言谈举止的风度是其思想、道德、情操、意志、智能的外在表现,是人的性格和气质的自然流露,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美对崇尚美、追求美的学生影响巨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展示示范美,加强审美教育。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进行认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和途径:
1、重视课堂教学的"角度创新"。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同一个历史现象,很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重视"角度创新"即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先对历史教科书中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观察得出的,然后启发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历史现象,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
关键词:尊重理念 英语教学 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动力 树立学习信心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和曾经教过的学生聊天,一个学习非常不好的学生说:“每个老师总认为我们学生不学习,学不会,是我们学生自己的事,其实老师们应该好好想想自己的课讲得怎样,能让学生感兴趣吗?”他的话对我触动颇大,是的,是该好好反思自己了。否则,我们就要被学生所淘汰,更为可怕的是,我们有可能不仅没有教育好我们的学生,反而耽误了他们。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认真反省一下我们的授课方式,语言表达和思维习惯是否能适应今天的学生。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使我们的思维习惯、教学模式能为今天的学生所接受。而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寓尊重理念于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
一、尊重学生的情感,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的关键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你是孩子的教师,请记住,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棵耀眼的火星,照亮了孩子们所关心、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了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也同样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高于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教师从出现在学生面前的第一秒起,其情绪就开始感染学生。我尽量在接班前就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精神抖擞、面带笑容地出现在学生面前。为使学生能够爱上我们的学校、爱上他们所选择的专业、珍惜四年的学习机会,我有意识地去营造有利于同学们学习的氛围。尽管我们班的学生入学分数很差,更多的同学是择校生,但在入学教育的时候,我依然态度诚恳地对学生说:首先,王老师向你们表示祝贺!祝贺你们考上了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国家级重点学校)、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开始一种与众不同的学习(英语专业学习)、目的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我的话虽不惊人,但同学们从我的眼神中,从我的和颜悦色中感到了我的真诚,感到了我对他们的真情实意,感到了我对他们的尊重。短短的半天入学教育,受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使同学们建立起了自信心,产生了学好英语的强烈愿望。师生第一次见面时,我就给同学们留下了的良好印象。当我和他们交流时,师生间产生了共鸣,他们逐渐地喜欢上了我。我的内心也产生了一种坚定的信念:我能教好这些学生。原本没有注册的学生,拉着家长赶快办手续,我哪儿也不去,就跟着王老师学了。
后来的实践证明:教师的尊重与期待,使学生的成绩像他们自己所期待的那样得到了提高。因为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可以帮助学生找回自信,主动克服自身的问题,建立良好的人格品质。当学生找回自信心,就会对老师更加信任,在学习上更加努力。
2.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快乐
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师生之间是否能情感交融;在于学生能否得到关心和鼓励;在于学生在课堂上能否时常获得成功的喜悦。
老师在课堂上要时时注意寓尊重理念于教学中,常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要能发现学生身上哪怕是微小的闪光点,要及时对学生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才会进步,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才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亮。学生只要受到了老师的关注和不断的肯定,他们才会有成功感。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对你任教的学科感兴趣,才有可能提高学习成绩。“好学生是夸出来的”道理是我教育学生的法宝。
我们每位老师都清楚,学生不爱学习,上课就容易说话、睡觉。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要责备学生,可以用平和的语气和学生交流:是否我刚才那点没有讲清楚或你是否身体不适。老师时常用关心的口吻与学生沟通,学生就会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可亲,学生自己内心就会逐渐产生自责。当学生逐渐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时,会大大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一年半来,学生每天坚持早 7:30 上课,中午 12:30,下午加课时常到学校的“回家”音乐响起而无动于衷。学生对放学后别的班的同学在窗外来来回回的走动置若罔闻。学生的学习态度是他们能取得好成绩的原因,我现在任教的 2003 级学生进校时英语平均分数是 52.27(及格分数是 60 分),及格率是 20%。但一学期下来,我们班参加英国剑桥一级考试的成绩达到平均分 61.8(及格分数是 40 分), 及格率为 100%。二级考试及格率是 92.3%, 平均分是 49。三级考试及格率是 69.2%,平均分是 45。四级考试及格率为 85%,平均分为 46.6 分。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感觉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有一股旺盛的学习热情。现在我们班的同学不仅个个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尽量按照我的要求去做,而且有一部分同学已经不满足现状了,他们每天坚持看电视中的英语讲座,而且自觉地做笔记并主动和我讨论问题。即使是春节走亲访友期间,也不间断学习。他们还学会了逛外文书店,知道用英文小说、字典、作文手册等丰富书柜。家长打电话告诉我,孩子现在可知道学习了,亲朋好友都觉得孩子变得让人不认识了。
除了完成好学校的教学任务外,我还组织了我们全班同学参加了北京市中级口语考试,过级率为 100%,优秀率为 45%,其中我们班的留级生也拿下了证书。这令我们全班的同学及家长都兴奋不已,这是他们的英语第一次得到社会的认可。我们利用业余时间补课,今年 3 月份我又带领全班同学参加全国公共英语二级考试。我提高成绩的原则是:“全班齐步走,一二一。”这样才能使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能知道自己在老师心中有位置,他们才会有进步。
二、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转贴于 1.上好第一堂课,使学生产生兴趣
我在上第一节课时,总是注意用生动、亲切的语言和表情去吸引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利用好他们对新老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为此,第一节课我首先给每个学生起了个英文名字。为了使大家相互了解、记住每个人的名字,我在讲课时,尽力用他们的英文名字。第一节“相互认识”是我们的重要内容,我在全班示范后,请同学们用 pair work 的形式练习,然后再用 group work 的方式扩大认识的范围,最后,请同学站起来在全班采访,进行实际应用。这样,学生之间一下子就消除了生疏感。同时,由原本上课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全班围着老师转的教学模式改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模式,学生觉得新鲜,好奇,有意思。45 分钟的课兴趣盎然地结束了,他们感到意犹未尽,这多少吊起了他们一些胃口,使他们期待下节英语课的来临。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老师每节课都能燃起学生的激情,让他们总用等待的目光迎接你的到来,学生上课还会聊天、睡觉、干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吗?
2.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增强学英语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让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地学习 45 分钟,就一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总感到新奇。比如:课上我时常采用全班讨论、pair work、 group work 还有 interview 等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时时感到有新意,使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课堂不仅是老师的,更是他们自己的,他们才是课上的主人。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使用各种适合学生的方法,让学生不时地感到学习中的乐趣。当然,无论我们老师在课堂上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都一定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去设计。我们还应注意明白学生出现错误是正常的,学生就是在改正每一个错误中进步、成功的。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答式、查字典式等不同的方法讲授课文。首先,让学生利用几分钟自己快速地阅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并提出问题;第二步,我领着大家一起阅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全班一起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讨论。同时,在遇到生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做查字典练习──教给他们查字典的方法以及如何使用字典等等;第三步,带领全班做听力与阅读训练;第四步,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内容,做简要的复述。在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能力,当学生逐渐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时,会大大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有两次,学校因故停电,寒冷的冬季,没电没暖气。早上 7 点多钟,教室里光线微弱,我对同学们讲,今天碰到特殊情况,我们不进行听写了,同学说:我们可以写,不然我们白背了。我只好将同学们尽可能地集中到靠窗户一边,中间没有任何休息,连续上了两节课和一个早自习。班上,没有一个同学喊冷,叫唤黑。他们依然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全然不管外界发生任何事情。那情景,真的好让人感动。临下课时,我表扬了班上的每一个同学。最后,我说:你们执着的学习精神好让我感动,不过,Ms Wang 让你们受委屈了。我向你们道歉。马上有同学说:您不知道英语课有多吸引人。我想,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对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尊重”。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有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表现的悟性强些,接受能力快些;有些学生则反应慢些,反复讲的内容都不能很好地消化掉。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高。
1.分层授课
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我们教师在制定教学要求时,应注意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承受能力。通过分层次的授课方式,树立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乐趣,逐渐具备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比如:成绩好的同学,在回答完问题后,让他们讲出原因;成绩稍差的同学,则只要求他们给出答案。再如:朗读课文,基础好的同学,朗读后要对课文进行复述;基础一般的同学,朗读后要求他们能回答相关问题;基础薄弱的同学,只要求他们朗读流利。这样分层次的要求,使得学生总感到有希望,使每个同学都能找到成功的感觉。学生不会因总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而丧失学习的兴趣;老师也会因学生完成了既定要求,对他们时常给予鼓励。良性的循环使学生对英语学习越来越感兴趣。
2.分层辅导,分层要求
对于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辅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对于基础较好,领悟能力较强的同学课后就尽可能地以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为主要目的。比如:对班上前三分之一的同学,我主要以培养他们学习能力为主,对他们提高要求,在学习方法方面指导他们,让他们在完成好学校的作业外,再额外做些补充练习,给他们定的目标是要达到考级优秀;班上的中等同学则要求他们基本掌握课上所学内容。课后也主要以辅导当前所学知识为主,他们的奋斗目标应是考级达到良好;而对于那些不具备学习能力,基础薄弱的同学,主要采用以旧知识带新知识的方法进行补课,使他们能尽快上课听得明白,跟得上为目的。给这部分同学提的要求是考试过级。
由于目标的确定是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在征求他们自己的意见后制定的,因此每一个学生都非常认可。他们觉得这个目标是切实可行的,只要发奋努力,跳一跳,再蹦一蹦,就能实现。认识统一后,大家都非常勤奋,每天他们会利用课下的一切机会来找我主动学习。当天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放学后一定自觉留下来补上。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