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赛事 > 正文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宝安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区各有关单位:   现将《深圳市宝安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   2022年4月25日 深圳市宝安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一节 基本情况概述       一、人口与社会经济状况       二、居民健康状况       三、2020年底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一、完善卫生投入机制,推动资源扩容、服务提质       二、以社康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优化分级诊疗体系       三、探索中医药特色发展路径,构建多元化服务供给       四、强化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创新服务供给机制       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到位,应急处置有力     第三节 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卫生健康问题难点突出       二、医疗卫生资源总体供给不足       三、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不均衡       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不健全       五、高水平学科建设不足       六、公共卫生和健康治理体系有待完善       七、社区健康服务保障不到位       八、卫生健康信息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四节 “十四五”发展目标     第五节 主要指标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打造宝安健康共同体,加快实现病有良医       一、“1+1+N”推进宝安健康共同体建设       二、实施健康宝安“1-2-3-4-5”行动     第二节 优化资源布局,构建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二、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三、加快推进重点学科建设       四、优化高端设备设施配置       五、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节 织密织牢防护网,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一、提升公共卫生治理能力       二、强化公共卫生设施建设       三、提升公共卫生应急保障能力       四、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       五、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     第四节 夯实基层网底,构建完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       一、推进健康细胞创建       二、夯实社康机构网络基础       三、强化社康中心服务职能       四、完善社康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五、提升社康机构发展内涵     第五节 提升急救能力,打造国内一流急救网络       一、构建陆海空立体化急救体系       二、完善社会急救体系       三、健全院前120急救网络       四、完善医疗救治基地       五、加强应急医学队伍建设     第六节 坚持传承创新,推动中医药工作先行示范       一、改革中医药发展机制       二、建立系统完备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三、创新中医药信息化应用       四、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     第七节 护佑妇幼健康,打造妇幼保健工作全国标杆       一、打造国际妇女儿童健康城       二、保障母婴安全       三、推动妇幼健康普惠提质     第八节 搭建一站式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平台       一、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       二、保障儿童青少年健康       三、保障职业人群健康       四、推进健康老龄化服务       五、提升家庭发展服务能力     第九节 搭建大湾区卫生健康学术交流平台       一、打造粤港澳中医药文化交流中心       二、打造健康产业服务平台       三、加强与国际和港澳台医疗合作     第十节 搭建国内领先智慧健康一体化平台       一、创新建立智慧健康综合治理服务平台       二、打造“智慧医院”先行示范区       三、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   第四章 保障措施和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以规划统领发展     二、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多元筹资保障     三、强化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     四、加强督促考核,确保落实   第五章 规划实施、监测及评价     一、规划的实施     二、规划的评估与修订   附录:“十四五”规划建设项目一览表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开启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起步期,是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攻坚期,是加快推进落实综合授权改革各项任务的关键期,更是优化宝安卫生健康事业体系,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推动我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病有良医”,我们必须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和系统观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以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为更好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有力支撑,加快建成体现先行示范、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全方位、全周期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深圳市宝安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是“十四五”期间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等,确保我区卫生健康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为宝安打造高品质民生幸福城提供坚实的健康基础。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一节 基本情况概述   一、人口与社会经济状况   宝安区位于深圳市西北部,土地面积397平方公里,占全市19.9%;境内有海岸线45公里,占全市17.3%;海域220平方公里,占全市10.9%。下设新安、西乡、航城、福永、福海、沙井、新桥、松岗、燕罗、石岩10个街道,124个社区。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447.66万人。   宝安辖区内有国际机场、大铲湾港、107国道、宝安大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有广深、机荷、沿江、南光、龙大、外环等高速公路和地铁1、5、6、11号线,穗深城际(一期)建成通车,全区轨道运营总里程达93公里(包含城市轨道、城际铁路、国家铁路)。   宝安区是深圳的经济大区、工业大区和出口大区,产业基础较为雄厚,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3847亿元,区域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区第八。工业层级从中低端加工制造向中高端智能制造转变,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 61.2%,获评全国首个区县级工业互联网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以5G、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激光、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从工业一枝独秀向工业做优做强、服务业蓄势迸发转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50%,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64.3%,腾讯、顺丰等龙头企业加快宝安产业布局。农商行、亚太卫星等总部企业加速集聚,会展经济、临空经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截至2020年底,宝安区有中小学154所、在校学生50.6万人,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1/4,被评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全区体育场地4702个、总面积388.45万平方米,各类公共图书馆102个,星级酒店9家。创新实施“文化春雨行动”、文化“百千万”工程,2019年建立105展演展示活动点,年均开展活动逾3000场,受惠群众逾50万人次,每年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1.2万余场,成功举办乒超、排超、CBA等高端体育赛事30多项,深圳宝安国际马拉松赛连续三年获评中国田协“金牌赛事”及首次获评“2021世界田联精英标牌”赛事。构建了全市覆盖面最广的公园体系,城市绿化覆盖率约48%,公园总数达192座,建成36.9公里碧道、436公里绿道,实现山海城相连。   二、居民健康状况   2020年宝安区户籍人口出生率12.65‰,死亡率0.37‰,人口自然增长率12.28‰。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3.78岁。孕产妇死亡率为4.77/10万,婴儿死亡率1.3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55‰,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019年宝安区居民死因顺位中,心脏病位于首位(19.09/10万),恶性肿瘤位于第二(18.48/10万),脑血管疾病位于第三(11.23/10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这四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为55/10万,过早死亡率为6.75%。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08.88/10万,排在前五位恶性肿瘤发病率为:甲状腺恶性肿瘤30.34/10万,肺癌25.25/10万,宫颈原位癌18.72/10万,结直肠癌18.28/10万,乳腺癌17.89/10万。此外,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50.89/10万,脑卒中发病率200.62/10万。最新慢性病及危险因素调查显示,宝安区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2.06%、糖尿病患病率为6.01%、血脂异常患病率36.72%,超重35.51%、肥胖9.91%、中心性肥胖28.18%。宝安区公立医院门诊病人疾病顺位中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位居第一,呼吸系统疾病位于第二,主要是流感和肺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   三、2020年底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一)卫生机构。宝安区拥有卫生机构1282家,其中医院26家,包括10家公立医院,16家民营医院;三级医院8家:宝安区人民医院(三甲)、宝安区中医院(三甲)、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宝安区中心医院、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深圳恒生医院、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按三级综合医院建设管理医院1家: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二级医院9家: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深圳万丰医院、深圳同仁妇科医院、深圳宝生妇产医院、深圳宝城口腔医院、深圳天元中医肛肠医院、深圳五洲中医院、深圳深业康复医院,其他医院8家。宝安区负责公共卫生服务的机构主要有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宝安区卫生监督所1家、宝安区慢性病防治院1家、街道卫生监督所(预防保健所)5家、宝安区中心血站1家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154家。   (二)床位数。宝安区实有床位9904张。其中,公立医院7866张,占79.42%;民营医院2038张,占20.58%。2016-2020年,宝安区可供应床位逐年增加,公立医院的床位增长速度快于民营医院,尤其是2020年与2019年相比,公立医院的床位增加11.23%。 表1. 2016-2020年宝安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情况实有床位(张)78577980839789049904其中:公立医院(张)63066379679471547866民营医院(张)15511601160317502038   (三)重点专科及“医疗三名工程”。宝安区区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区重点专科36个、区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8个,其中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临床重点专科3个、省“十三五”重点专科9个、市级重点专科3个、市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个。“医疗卫生三名工程”是深圳市政府为全面提升医疗卫生质量部署的重大民生工程,宝安区自2014年开始,陆续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10个,其中A类3个、B类7个。目前处于建设周期的项目有5个,分布在宝安区人民医院、宝安区中医院、宝安区中心医院等3家医疗单位。   (四)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宝安区属公立医院及其所属社康中心有在职职工13762人,其中编制内4926人,占35.8%。公立医院与社康中心卫生技术人员1167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884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41.8%。注册护士5086人,占43.6 %。其余为药师(士)492人,占4.2%;检验技师(士)407人,占3.5%;影像技师(士)219人,占1.9%;其他卫生技术人员584人,占5.0%。   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情况。9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区卫生监督所为执法类公务员单位,区疾控中心、区慢性病防治院按全额事业单位财政拨款,其余6家单位均为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共配备编制579个,有在岗职工925人,其中在编440人、聘用485人。宝安区公共卫生机构技术人员744人,占80.4%,本科学历者居多。2016年本科学历的工作人员占总人数53.9%,2020年占61.8%。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4.6%。   社康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全区社康共配备编制899个,有医护人员2596人,其中在编762人、聘用1834人。在社康医护人员中,有全科医生959人,临床医生24人,中医师207人,公卫医师208人,医技235人,护士963人。已实现1中心2规培全科医师、1中医医师、1公卫医师。 表2. 宝安区2016-2020年医疗卫生人员情况执业(助理)医师(人)58986154658973547576注册护士(人)59956358692476897718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人)1.951.952.022.201.69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人)1.992.022.132.301.72   (五)卫生设备。各公立医院拥有高档四维彩超、一体化手术室、电子胃肠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等设备,其中50万元以上的设备共1136台,价值约19.3亿元。各公共卫生单位拥有原子吸收光谱仪、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仪、全自动水质分析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离子色谱仪等设备,其中50万元以上的设备共110台,价值约1.1亿元。   (六)卫生投入。近年来,宝安区卫生健康事业投入力度持续加强,“十三五”末期医疗卫生经费较“十三五”初期大幅增加。2016年医疗卫生经费投入25.80亿元,2017年为31.74亿元,2018年为31.14亿元,2019年达到33.87亿元,2020年达到46.58亿元。   (七)卫生服务状况。   1. 医疗服务   2020年,宝安区总诊疗人次为1830.21万,其中公立医院完成1577.95万人次,占86.22%;民营医院及其他社会办医疗机构完成总诊疗量的13.78%。总门诊人次为1684.32万,其中公立医疗机构门诊人次1443.50万,占85.70%;民营医院及其他社会办医疗机构占15.30%。出院31.67万人次,其中公立医院出院28.41万人次,占89.70%,民营医院占10.30%。“十三五”期间,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人次逐年增加,床位使用率连续4年保持在92%以上的较高水平,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原因,病床使用率有所下降。 表3. 宝安区2016-2020年医疗服务情况总诊疗人次数 (万人次)1932.72076.592078.432260.281830.21门诊人次 (万人次)1748.561888.431921.262069.571684.32其中:公立医院1417.411528.491591.861673.881443.50民营医院331.15359.94329.4395.69240.82住院人次 (万人次)25.1428.431.6736.7631.67其中:公立医院21.224.6927.8228.9928.41民营医院3.943.713.857.773.26床位使用率83.76%85.98%84.60%87.97%73.2%其中:公立医院92.16%92.75%92.42%97.31%77.36%民营医院57.87%61.81%55.35%55.77%59.84%   2. 公共卫生服务   2016-2020年,宝安区法定传染病总计报告发病数分别是3.8万、4.9万、4.6万、7.0万、2.7万例。2016-2020年,全区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分别达到103万、121万、127万、122万、129万剂次,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连续5年达到95%以上。2016-2020年,全区艾滋病检测分别为34.6万、40万、47.5万、54.7万、49.7万人次,高危人群干预数分别为14.7万、14.4万、15.2万、16.1万、10.3万人次,艾滋病防治工作覆盖率稳步上升。开展“癌症早诊早治行动”,完成重点人群“五癌”筛查6910人次、直肠癌高危人群社区筛查12955人次。职业人群体检数分别为14.4万、14.1万、16.0万、16.7万、10.6人次,从业人群体检数分别为18.4万、21.3万、30.4万、33.1万、27.6人次。2020年,完成公共场所监督4173间次、学校168间次、工厂企业3641间次、医疗机构2412间次。   3. 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016-2020年,宝安区社康中心诊疗量分别为723万、710万、742万、844万、620万人次,占社康举办医院门急诊总量的50%-52%。在所有社康中心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家庭病床、居家延续性护理成倍增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次累计达93万人。截至2020年底,社康中心管理健康档案408.62万份、高血压患者13.76万人、糖尿病患者5.12万人、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7124人、管理人数7081人。2016-2020年,分别完成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1.13万人、1.89万人、2.44万人、3.64万人、4.53万人,分别完成预防接种0-6岁儿童72.95万人次、123.7万人次、115.02万人次、99.04万人次、117.11万人次,孕产妇健康管理4.4万人、3.89万人、3.98万人、3.8万人、3.71万人次,产后访视5.54万人次、4.3万人次、4.93万人次、3.63万人次、6.65万人次。   4. 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2016年以来,围绕国家人口发展战略调整,持续推进宝安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转型发展,不断提高妇幼健康服务水平,探索分层托育模式。   2020年,完成免费婚前及孕前优生健康检查2.5万人次,占深圳市总量的26.13%;开展儿童早期发展科学育儿指导活动300场,开展妇幼健康宣讲活动70场。出台宝安区独生子女家庭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办法,为6.58万户独生子女家庭购买意外保险,为106名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购买综合保险。向114名群众发放计划生育特别扶助金190.05万元,向10068名群众发放独生子女父母计划生育奖励金1998.496万元,慰问计划生育失独、残独和计生困难家庭,发放慰问金131万元。持续开展打击“两非”行动。在省、市2018年度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中,宝安区被评为“优秀”。 第二节 “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宝安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一、完善卫生投入机制,推动资源扩容、服务提质   “十三五”期间建成并投入使用医院8家,其中,新规划建设并投入使用2家: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石岩人民医院(二期)。正在施工公立医院5家;引入民营专科医院3家;新增床位2972张,新评定三级医院4家。区财政卫生投入从2016年的25.80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46.58亿元(含政府性基金),年均增速21.77%。对标市属医院提高基本医疗补助标准,综合医院门诊从2016年的25元提高到2020年的48.3元、每住院床日从2016年的192元提高到2020年的354.1元,专科医院(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宝安区中医院、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基本医疗补助标准也得到相应提高。率先制定卫生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引进认定高层次人才671名,引进三名工程团队10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54项,23项国际国内领先。全市率先建立区域卫生专网,实现公立医院诊疗信息互联互通,预约量连续5年保持全市第一;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实行智慧化管理,平均就诊时间缩短四分之三,荣获国家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五级乙等”评价,为目前全国最高等次。   二、以社康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优化分级诊疗体系   进一步落实社康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社管中心管理职责,统筹并加强社康中心人、财、物配备,建立专家定期下社区坐诊机制,推动资源下沉。率先开展全科骨干医师培训,向全市输出全科讲师20人。建设社区医院4家,社康中心达154间,全市最多。社康诊疗量占全区诊疗量40%,总量稳居全市第一。社康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6年位列全市第一,基本医疗服务2018年位列全市第一,综合排名2019年位列全市第二。全面推广“全人照顾”服务模式,高级家庭医生认证人数占全市55%。   三、探索中医药特色发展路径,构建多元化服务供给   建成全国首家纯中医治疗医院,成立深圳首家公立中西医结合医院,设立全国首家区级中医药发展基金会。2020年,共有可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疗机构481家,占全区医疗机构总数的37.52%;中医执业(含助理)医师1706人,占全区执业(含助理)医师总数的22.52%;中医病床1937张,占全区病床总数的19.56%。逐步形成以中医类医院为“龙头”,综合医院中医科为“支撑”,各社康中心、中医门诊部和诊所等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为“网底”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四、强化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创新服务供给机制   持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疾病防控网络。全市率先建成疫苗“10分钟接种圈”,实现疫苗全过程可追溯。2017年成功消除疟疾。作为全国“消除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项目”6个试点县区之一,代表广东省接受国家消除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试点项目终末评估获充分肯定。成功创建结核病、艾滋病、慢性病防治等多个全国示范区。不断加强基本职业卫生服务建设,承担国家职业卫生分类分级监督执法试点工作,推行职业卫生分类分级监管模式。区疾控中心牵头的“基本职业卫生服务模式构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一等奖。区慢病院参与的“结核病控制集成研究及应用”项目获中国防痨科技奖二等奖。全区分娩量位列全市首位,2018-2019年连续两年孕产妇零死亡。宝安区妇幼保健院为全市唯一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母婴安全优质服务通报表扬单位。   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到位,应急处置有力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验,全区卫生健康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决策部署,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制定工作方案;发挥发热门诊“前哨”和疾控部门“侦探”作用,组织开展疫情监测预警和风险研判;按一线二线三线统筹医疗、公卫、社康医务力量,排查、检测、救治、流调、消杀队伍全员投入,严守医院、社区、机场、酒店、学校、市场各疫情防控防线, 选派3名医生驰援武汉和市三院;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体系,12天建成新冠应急处置中心,紧急采购改造负压救护车,新改建负压病房、隔离病房,加快发热门诊规范化改造;统筹全区核酸检测机构,组织核酸采样队伍,大幅度提高核酸日检测量;平稳有序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按时保质安全完成上级下达的疫苗接种任务。疫情发生以来,全面落实“四早”“四集中”,坚决打赢人口大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宝安区卫生计生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按447.66万人口计算)综合健康1平均期望寿命(岁)≥8083.78预期性2婴儿死亡率(‰)≤51.31预期性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1.55预期性4孕产妇死亡率(1/10万)≤154.77预期性5常住人口政策生育率(%)≥9086.04预期性卫生资源6每千人口床位数(张)≥2.722.21约束性,中期调整为2.727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人)≥2.251.69预期性8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人)≥3.02.43约束性9每万人口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数(人)≥55.2约束性10每万人口拥有救护车数(辆)≥0.250.19预期性医疗卫生服务11病床使用率(%)≥8573.2预期性1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重(%)≥7067约束性13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087.50预期性14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090.82约束性15管理人群血压、血糖控制率(%)≥6270 68.46预期性16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100约束性17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595预期性18居民数字化健康档案覆盖率(%)10089.02约束性19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达到四级水平覆盖率100100预期性20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8082.33预期性21平均住院日87.54预期性 第三节 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卫生健康问题难点突出   当前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凸显,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处于大流行阶段,多重传染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叠加的复杂局面。宝安区人口数量多,宝安国际机场对外网络体系发达,人员流动性大,公共卫生安全治理难度持续加大。随着工业化、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和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变化,疾病谱不断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持续高发,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失能失智等家庭和社会负担加重,同时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健康服务提出新要求,卫生健康服务需求持续增加。   二、医疗卫生资源总体供给不足   2020年底,全区床位总数9904张,千人床位2.21(全市3.58);医师总数7576人,千人医师1.69(全市2.42);护士总数7718人,千人护士1.72(全市2.63)。全区床位、医师和护士的绝对总数在全市各区占有优势,但由于我区人口基数大,每千人口床位、医师和护士数远低于深圳市水平。同时,现有医院大多建于80年代,占地面积偏小,医院整体布局、医用空间和就医条件均低于现行医院建设标准要求,建筑结构和平面布置已不适应大型综合医院的空间需要和医疗设备设置的要求。   三、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不均衡   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新安、西乡街道,其余8个街道医疗资源较为匮乏,如新安街道拥有全区唯一一家市属医院、全区所有“三甲”医院、另有3家民营医院,西乡街道拥有2家公立医院、6家民营医院,新安、西乡两个街道的医院数占全区医院总数的57.7%,医疗卫生资源发展严重不均衡。   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不健全   区属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和学科整合程度不统一,公立医院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持发展可持续性的运行机制和考核机制不完善,决策机制、民主管理制度、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不健全,亟需加快实现公立医院“三大转变”,即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   五、高水平学科建设不足   现有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省高水平中医重点专科1个,省中医临床重点专科3个,省“十三五”中医重点专科9个,市中医临床重点专科1个,市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个,市医学西医重点学科2个,中西医重点学科发展严重失衡。此外,重大疾病和部分常见疾病的学科实力有待加强,特别是在致死率高、看病需求大的肿瘤、心肺系统等学科方面没有市级以上重点专科。   六、公共卫生和健康治理体系有待完善   宝安区人口多,流动性大,存在机场、港口、码头、高速等交通枢纽,国际国内交流频繁,需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重大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能力。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联通共享尚不完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合作不够、协同性不强。此外,传统的专业公共卫生的服务内容、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发展需要,公共卫生健康治理能力有待增强。   七、社区健康服务保障不到位   社康中心业务用房租赁比例高、用房面积小,正常运营的公立社康中心中,政府物业和医院自有比例仅为23%,社区无偿提供的占5%,租赁比例高达72%,社康中心平均面积只有844平方米,低于1000平方米的占69%。全科医生仅有1089人,以实际服务人口计算,万人全科医生为2.43名,与市政府提出的2020年目标(每万人3.2名)相比还有差距,制约社区健康服务的发展。   八、卫生健康信息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医院、社康中心、公共卫生单位的业务系统尚未全面实现互联互通。医院之间的诊断、处方、耗材、检验检查等业务标准不统一,不能提供有价值的数据给管理单位和公共卫生单位使用。未打通市级卫生平台与各区的共享交换通道,跨区的卫生健康数据不能有效回传和共享。各项业务的系统流程需要重新整合梳理。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对深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综合改革试点重大历史机遇,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精神,科学谋划“1+3+3+3”重点工作,以打造“宝安健康共同体”、加快实现“病有良医”为总体目标,构建三个优质高效体系,打造三个先行示范医疗高地,搭建三个卫生健康平台,全面推动宝安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补短板、强基层、建高地、促健康”为重点,固本强基、守正创新,着力推动卫生健康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准确把握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要求和老百姓卫生健康服务新期盼,努力为百姓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提升老百姓卫生健康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抓特色、抓运营、抓基建、抓规划,确保卫生健康服务公平可及、系统连续,不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以高品质引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构建并完善卫生健康服务投入标准、建设标准、运营标准、质量标准、评价标准、监管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卫生健康服务品质管理体系。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总牵引,聚焦体制束缚和突出矛盾,瞄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稳妥推进卫生健康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新技术、新服务、新业态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发展利用,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质增效。   坚持系统观念。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个人、家庭、社区、企业、政府部门等多个主体,涵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科技创新、全民健身、国民教育等多个领域、多个行业,全面推进健康宝安建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既要单兵突击、重点突破,又要统筹推进、形成合力。   坚持卫生健康事业的公益性质。毫不动摇地把公益性写在卫生健康事业的旗帜上,落实政府责任,做好财力保障,优先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激发发展活力,发展多元化卫生健康服务,满足多层次医疗卫生需求。 第三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宝安要全面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实现“病有良医”。到2035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区域健康公平,打造健康宝安先行示范城区。   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居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   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基本形成,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   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大幅跃升,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成为宝安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有利于健康的政策体系、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四节 “十四五”发展目标   到2025年,率先建立健全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在急救、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妇幼保健等方面达到国际国内一流,搭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平台、大湾区卫生健康学术交流平台、智慧健康一体化支撑平台,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专业化、多样化、高水平,公共卫生服务更加优质、安全防线更加牢固、应急防控更加高效。   居民健康水平更高。市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4.53岁,人均健康期望寿命达到70.75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6.5/10万和2.5‰以下。   医疗服务更优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显著增加,床位数达14500张,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建成高水平医疗中心3家,专科医院3家,“三甲”医院达到5家,建设15个西医、10个中医医学重点学科,推动形成南部一流、中部崛起、西部提升的医疗格局。   公共卫生服务更安全。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卫生体系,加快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探索建设区疾控中心新大楼、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区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社区健康服务更便捷。社康机构总数达到180家以上,每个街道至少有1家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社康中心或社区医院,每个社区至少有1家社康机构,社康用房的政府物业比例达到50%以上,每万常住人口配置全科医生不少于5名。   医疗特色更突出。以深圳宝安空海救援医院为核心,搭建国际一流海陆空立体化医疗急救网络;以宝安区中医院、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为支撑,推动中医药创新传承发展;以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和宝安区儿童医院为主体,打造妇幼保健工作全国标杆。 第五节 主要指标 (按474万人口计算)1人均预期寿命(岁)83.78≥84.53≥84.53预期性2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岁)70.10≥70.75≥70.75预期性3居民健康素养水平(%)34.66≥50≥50预期性4婴儿死亡率(‰)1.31≤2.5≤2.5预期性5孕产妇死亡率(1/10万)4.77≤6.5≤6.5预期性6重点癌症早诊率(%)79.17≥65≥65预期性7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8.5≤8.5预期性8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张)2.21≥3.05≥4.5约束性9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1.69≥2.12≥3.0预期性10每万人口拥有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数(人)1.09≥1.5≥1.6预期性11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人)2.43≥5.0≥5.0约束性12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人)1.72≥2.2≥3.2预期性13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0.64≥4.5≥4.5预期性14每10万人口拥有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人)1.68≥3.69≥4.8预期性15千人献血量(单位)12.5≥1520-25预期性16每万人口拥有中医师数(人)3.81≥4宝安 特色预期性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打造宝安健康共同体,加快实现病有良医   一、“1+1+N”推进宝安健康共同体建设   以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为指引,紧扣“全民健康、共建共享”主题,创新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构建“党委领导、卫健主管、部门协同、全民参与”健康治理体制。按照“1+1+N”模式推进“宝安健康共同体”建设。“1”:区政府成立“推进委员会”,领导宝安健康共同体建设。街道办、社区工作站分别成立健康行动委员会与健康行动小组,协调基层卫生健康工作,落实医疗、公卫、爱卫、计生等服务。“1”:制定实施方案。“N”:从卫生健康系统内医疗救治、公共卫生、基层卫生健康等方面,到卫生健康系统外各部门各街道,全方位推进宝安健康共同体建设。   二、实施健康宝安“1-2-3-4-5”行动   以健康为1个中心;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2个原则;推动居民健康维护意识、政府健康职能、医疗服务模式3大转变;打造健康校园、健康企业、健康社区、健康家庭4大平台;实施优化健康服务、普及健康生活、发展健康产业、建设健康环境和完善健康保障5大工程。实施26项具体措施:在优化服务方面,全面实施医疗卫生“五统一”管理,打造医疗服务高地,完善社康服务网络,增强公共卫生应急救援能力,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全方位提升区内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在普及健康生活方面,通过普及健康知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强化重大疾病防控,保障妇幼与老年人健康,促进全人群心理健康,全周期提供居民健康保障;在发展健康产业方面,优化多元办医格局,积极发展生物技术、中医养生、生命健康结合电子技术的健康服务新业态,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在建设健康环境方面,加强天蓝土净行动与食药安全监管,推进环境卫生治理,加快打造健康宜居城区;在完善健康保障方面,医保部门构建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制度,财政部门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健康投入机制,将健康宝安行动目标融入各街道和社区,突出绩效考核,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健康治理体系。 第二节 优化资源布局,构建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推进“9+3+1+N”医院项目落地。充分发挥区医院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统筹领导职责,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常态化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通过改良传统建筑模式,推行并联审批、平行作业和引入医疗工艺设计及全过程咨询等方式,以及针对项目复杂程度高,或对质量和工期等管理目标有较高要求的项目采用全过程代建模式推进,切实加快新改扩建医院项目前期工作。科学制定在建项目年度工作目标,明确主要时间节点,加强对项目的目标考核、督查,着力压实建设单位的主体责任。积极协助市有关部门,加快市政府投资新改扩建医院工程项目推进工作。重点加快已开工4600张病床的建设工作,新开工建设病床3815张,力争“十四五”期间宝安区总病床数达到14500张。   (二)探索高端民营医院建设。以宝安会展中心高端医疗卫生用地为试点,主动与市卫生健康委及有意向的市场主体对接沟通,通过重点产业项目遴选的方式“带产业项目”挂牌出让,或以不设定条件招拍挂出让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探索社会资本合作办医新机制,发展高端和个性化医疗服务,满足不同老百姓的差异化需求,形成公、私立医院互为补充、错位发展的医疗卫生格局。   (三)建设高水平医疗中心。打造宝安区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宝安空海救援医院3家高水平医疗中心。将宝安区人民医院建设为综合性医疗中心,发挥其区属医院龙头作用,将该院急诊、重症医学、康复、护理等学科建设成为省、市级以上高水平重点学科,发挥其在区域急危重症医疗救治方面的龙头作用和辐射作用;将深圳宝安空海救援医院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应急医疗救治中心,突出该院空海救援、应急医疗救治等专业特色。支持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建设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协调推进医院二期建设,推进医院与区属医院医疗服务和专业技术交流,为辖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服务。   (四)打造特色突出专科医院。支持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创新发展,打造高水平纯中医院,支持该院在纯中医治疗临床路径标准、自主定价收费备案制、医保“打包”收费支付等方面先行先试。支持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打造高水平区属妇幼保健院,建设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一体的儿童综合性医院,同时整合区妇幼保健院和儿童医院医疗资源,实现“一院两区”高效管理。积极引导支持深圳大学口腔医院(筹)落地宝安,建设高水平口腔专科医院。   (五)引导社会办医差异化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高端综合医院和护理、康复、安宁疗护等特色专科医院,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康中心,完善社康机构服务网点,发展全科医学服务和康复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医疗机构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参加区域医疗中心、医疗机构开展的业务协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引入国际化医院管理机制,为市民和外籍人士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优质医疗健康服务。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办医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医疗市场秩序。   二、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一)深化“五统一”卫生健康行业管治。统一规划建设:在区医院规划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由区卫生健康局牵头,有关部门、街道配合,压缩建设各环节时间,推行并联工作,加快推进区属公立医院新改扩建项目落地。统一人员调配:规范各级医疗机构内部运行,严格控制区属医院行政机构设置。进一步规范卫生健康系统正科级及以下干部的任免管理,实现全区医疗卫生行政中高级管理人员统一调配,加强人才流动力度。区卫生健康局在权限范围内,可根据需要对各医疗集团及医院领导干部进行交流轮岗。统一资金管理:区财政对公立医院的基本医疗补助经费实行统筹管理,由区卫生健康局统一分配。在区卫生健康局内设医保相关职能科室,强化卫生健康系统同医保资金的协同联动,探索以区为单位统筹管理全区医保资金在各级医疗机构中的调配。加强区属公立医院“以事定费”基本医疗补助资金、病人欠费补助资金等财政资金的统一管理。统一各项采购:在区卫生健康局设立职能科室,统筹设备、药品、耗材、疫苗采购,组建专家组,形成标准化配置数据库,分线条集中进行设备、药品、耗材、疫苗的购置论证、立项、招标、采购等全流程管理。统一质量标准:严格按照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国家、省、市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指导全区医疗机构规范院内管理。推广实施临床路径,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各级医疗机构诊疗流程。制定公立医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规范医院社康双向转诊流程和标准,促进基层同社康举办医院在常见病、多发病、上下转诊等方面的同质化、均一化和规范化。实现全区检查检验信息统筹,检查检验结果在全区各医疗机构互通互认。   (二)加强医疗质量考核。修订完善医院章程和民主管理、医疗质量安全、人力资源、财务资产、绩效考核、人才培养、科研教学、后勤管理、信息管理等配套制度。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推进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优化医院岗位配置和薪酬结构。建立各医疗卫生单位目标合约考核制度,将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纳入医院目标合约考核内容,将市公立医院考核结果同医院财政补助挂钩。   三、加快推进重点学科建设   坚持科学规划、科学管理、中西医并重的原则,统筹全区医学学科资源,分层次有重点地培育一批群众需求大、特色突出的学科,实现宝安区市级以上医学重点学科快速发展。结合区域、疾病谱和学科布局,从人才、编制、经费资助、平台建设、设备购置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学科发展,建设15个西医、10个中医医学重点学科。至2025年,全区市级以上重点学科达15个以上,省级以上重点专科达10个以上,最终形成层级分配合理、中西医发展平衡、满足社会需要的重点学科群布局。引进符合我区学科发展方向的高层次医学团队,加强监督和绩效考核,确保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项目取得实效。鼓励医疗单位在“医、教、研”方面与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借助高校优势资源助力宝安医疗卫生高地建设。   四、优化高端设备设施配置   建立医疗设备、耗材统一采购模式,由区卫生健康局直接统筹全区医疗设备与耗材的规划、立项、招标、采购等全过程,实现权责统一。通过统一规划、立项的方式,解决各医疗卫生单位设备配置差异大、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促进医疗设备合理布局、合理配置、有效使用,避免由于资源配置不均衡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通过统一招标、采购的方式,进一步规范采购行为并集中进行批量采购,鼓励产品优良的企业直接参与竞标,在保障采购设备质量的同时降低采购价格,通过降低医疗成本,最终减轻患者医疗负担,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五、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全区卫生健康领域人才统一调配,规范各级医疗机构内部运行,严格控制区属医院行政机构设置,严控行政人员编制(员额),推动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行凤凰涅槃计划,启动卫生健康领域人才专项规范化培训项目,强化存量人才培育,促进“老树发新芽”。到2025年,建成面向卫生健康系统所有领导班子成员、中层管理人员、一线业务骨干、新引进人才的标准培育培训体系,建立与国内外高端医疗机构交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宝安区卫生健康系统特聘岗位评聘机制,分级分类分专业设置特聘岗位,实施更加自主的岗位分类激励措施,给予相应的岗位资助资金。制定卫生健康领域人才特聘岗位说明书、签订劳动合同、实施聘期管理,加强对特聘岗位资助对象在聘期内履职履约情况的考核评估。拓宽人才进入渠道,强化同重点院校合作力度,支持重点学科、重点扶持学科和紧缺专业人才引进,构建学历结构、年龄层次、技术能力合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立足新建医院的定位和发展需要,科学制定人才需求计划,通过开通“绿色通道”、出台倾斜政策、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前谋划新建医院人才储备工作。 第三节 织密织牢防护网,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一、提升公共卫生治理能力   (一)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强化聚集性疫情应急处置培训和演练,持续提升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能力。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收集、上报、预警和风险研判、评估、决策机制,加强疫情研判和风险评估。健全多点触发疫情监测体系,提升早期监测预警能力。持续加强院感防控,坚持院感防控分层、分级督查制度,医疗机构严格落实测温、扫码、预检分诊和住院病人核酸检测等院感防控措施。加强流调队伍建设,完善流调溯源处置机制。加强核酸检测能力储备,提升快速、高效、高质量全员核酸筛查能力。持续推进新冠肺炎疫苗全人群接种,加快建立全民免疫屏障。   (二)完善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网络。建立健全职能定位清晰、自上而下协调和执行力强、自下而上信息传递效率高、左右互动灵活高效的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体制机制。加强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强化由区长担任组长的区公共卫生与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整合政法、教育、公安等行政资源,强化部门间协作配合,深化重大传染病防控、社会心理服务、慢性病防控、艾滋病综合防治等工作;推动成立街道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发挥街道属地管理职责,统筹辖区社区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切实提升街道基层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做实社区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立区公共卫生与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街道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三级管理体系。加强专业技术指导和服务职能,推动各业务线条公共卫生服务形成强大合力;丰富街道公共卫生服务分中心内涵建设;落实“一社区一社康”要求,做好社康中心全覆盖建设保障,建立区级有关单位-街道公共卫生服务分中心-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三级业务指导和服务体系。结合全市统筹安排,改革区疾控机构财政保障、人事薪酬分配制度,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提升疾控机构服务效能。   二、强化公共卫生设施建设   (一)做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的原则,研究择址新建一所符合公共卫生服务使用要求,满足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要求的区疾控中心大楼。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完善仪器设备配置,提升实验室检验检测综合能力。打造宝安区高质量实验室和微生物生物样品库,提升区域微生物检测能力。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架构设置,围绕本地区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需要及群众健康需求,结合疾控机构职能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科学设置疾控机构功能布局。建设区域性重大传染病控制技术培训基地,开展传染病流行病学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培训。加强传染病防治、职业病防治、病原微生物与生物安全等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专业人才,聚焦重大传染病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重点人群健康社区干预研究、主要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危害因素研究,设立重大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应急专项。   (二)探索组建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承担区级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调拨工作,开展公共卫生应用技术研究相关工作,负责全区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艾滋病临床治疗,以及结核病、皮肤性病、麻风病、精神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的管理、监测、预防、治疗、科研和教学等。   (三)探索组建区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承担辖区精神卫生防治策略、工作规划、技术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负责全区心理援助、危机干预及应急处置,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和康复,美沙酮维持治疗,保障市民精神与心理健康。   三、提升公共卫生应急保障能力   (一)规划储备应急隔离场所。充分利用大型文体设施、工厂(工业园区)、酒店公寓、学校(医务室)等场所,科学规划布局全区卫生应急隔离场所,一般情况下由所属单位(企业)正常使用,紧急情况下,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及时转化用途。建立卫生应急隔离场所建设前审批制度,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应急隔离场所建设的指导和监管,大型文体设施、工厂(工业园区)、酒店公寓、学校(医务室)等场所新改扩建时,需按照标准规划并建设隔离场所。   (二)规划全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在按规定的品种、数量、质量储备的前提下,针对风险评估级别,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调整卫生应急物资的存储品种和数量,对卫生应急物资及时轮换。同时,依托本地应急物资企业生产能力,建立动态更新委托储备的新模式。   (三)规划建设深圳机场新冠肺炎病毒检测实验室。承担深圳机场重点人群疫情监测,快速、高效完成重点人群核酸检测工作,全方位降低疾病传播风险,单日核酸检测能力达10000单人单管。   四、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   (一)提升传染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强以传染病症状为主的综合监测,建设应用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开发传染病智能预警和辅助诊断系统,挖掘与分析应用传染病综合监测大数据,整合传染病病例临床、流行病和实验室相关信息,提升传染病全方位智能化防控能力。持续做好新冠肺炎、不明原因肺炎、人感染H7N9禽流感、登革热、艾滋病、麻疹、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监测、疫情处置、培训和宣传教育等工作。开展医疗机构传染病/感染科门诊和病房硬件设施建设,建设“医防融合”示范医院,全面落实和扩大免疫规划工作。   (二)提高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完善慢性病防、治、管一体化工作机制,健全慢性病防控机构、综合性医疗机构、社康中心“三位一体”的慢性病防控机制,强化医防融合,加强相关专业质控中心建设,提高全区社康之间、社康与举办医院之间服务同质化水平,促进分级诊疗,建立标准统一、上下贯通、个体连续、无缝衔接的慢性病系统化全流程管理模式,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开展全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防治健康教育、高危人群筛查干预、患者和前期人群随访管理、并发症筛查、规范诊治和有序转诊,推进重点癌症筛查工作,稳步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三)加强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支持综合医院(中医院)精神科、社康中心心理咨询室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心理科、大型社康中心心理咨询室设置率达到100%,在宝安区人民医院开设精神科床位。开展焦虑、抑郁等常见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建立早期筛查评估体系和干预模式。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全程化服务管理,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95%以上、服药率达到80%以上。   (四)完善卫生监督执法模式。依托市卫监智管精控平台,实现智能化、多元化监管。全面推进“双随机+执法全过程记录”执法模式,积极推行卫生监督“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并利用执法记录仪进行执法全过程记录,不断提升卫生监督执法水平。   五、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完善爱国卫生工作常态化机制,进一步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发动各街道、各部门、群众积极参与卫生清洁、四害灭治等环境整治活动,持续开展“爱国卫生月”暨“清洁宝安月”,冬春季、夏秋季爱国卫生等专项行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确保高标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和广东省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效果评价工作。继续推进省、市卫生村(社区)巩固创建工作,力争实现巩固创建100%。推动爱国卫生工作与健康城区、健康社区创建紧密结合,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病媒生物防控应急预案,完善病媒生物防制快速应急处置工作机制,提高全区病媒生物防控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形成高效安全可控的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以平战结合为基本原则,建立全区病媒生物防控应急队伍和调度机制。完善对病媒防制有偿服务机构的事中事后监管,督促落实以环境卫生治理、清除蚊蝇鼠蟑等孽生地为主的综合性病媒生物防制措施。加强爱国卫生队伍建设,每街道至少有一名公务员身份的专职爱卫工作人员,每社区至少有一名由财政拨款的爱卫专干,专职从事爱国卫生工作。建立培训机制,引进和培养一批善宣传、懂专业、精技术、善管理的人才,保持爱国卫生岗位工作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第四节 夯实基层网底,构建完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   一、推进健康细胞创建   全面构建“党委领导、卫健主管、部门协同、全民参与”健康治理体制,推动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等创建活动。明确健康社区建设清单,完善配套政策,搭建健康共建共享平台,以健康积分和健康指数为载体,围绕心脑血管、肿瘤、糖尿病、慢阻肺、传染病地方病等5类重大疾病防控积极建设健康社区。优化社康-社区联防联控机制,深挖“三位一体”服务项目,创建“无疫小区”等。做实校卫联动,充分发挥兼职卫生健康副校长、副园长作用,建立对口协作机制,创建健康校园。推广健康积分制度,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促进全社会关注健康、重视健康。至2025年,健康社区覆盖率达80%、健康家庭达10万户以上、健康企业达4300家以上,健康学校覆盖率达100%。   二、夯实社康机构网络基础   优化“一社区一社康”布局,全面提升社康机构网点、面积、设备、人员标准化建设水平,形成社区医院-区域社康中心-社康中心-社康站的社康服务网络。到2025年,全区建成社康机构180家。实现每个街道至少有1家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社康中心或社区医院,每个社区至少有1家社康机构,社康用房的政府物业比例达到50%以上。对接深圳市社康机构建设标准,将居家远程健康管理设备、居民自助健康检测设备、慢性病防治筛查设备逐步纳入配置清单,逐步达到1400平方米的社康中心配置350万元设备,3000平方米社康配置850万元设备的标准。实现每万人常住人口配置全科医生不少于5名,每个社康机构配置公卫医生不少于1名,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的比例达1:1。   三、强化社康中心服务职能   推动社康机构建设成为向市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的基础平台,完善覆盖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制度,为居民提供预防、诊断、治疗、营养、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全方位健康服务,在履行常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基础上,增加基础疾病预防控制、健康社区建设、居民全周期健康管理等职能,逐步将社康中心打造成为居民健康服务大平台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基层堡垒。   四、完善社康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社康机构由粗放式运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探索符合宝安区社区健康服务发展的社康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社康机构在人、财、物、发展战略等方面得到高效保障,确保社康机构相对自主高效履行职能,发挥社康机构的分级诊疗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作用。同时探索社康机构、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分中心、街道和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协同机制,凝聚和发挥健康资源,推动健康宝安建设。   五、提升社康机构发展内涵   打造全科人才培养和保障体系,探索建立“临床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规范化培训-毕业后再培训-专科医生转岗”的全科和公卫人才培养“宝安模式”,同时探索宝安区高级全科医生人才选拔和保障机制,促进全科医生持续成长,新增高级家庭医生不少于50人。以质量控制为抓手、以质控中心为平台,建立健全宝安区社区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和质量安全控制长效机制,打造慢病、妇幼、老年等重点居民的健康管理新模式。重点探索和推进全科专科协同服务模式,打通医院与社康信息互通壁垒,实现慢性病等患者全流程闭环管理。 第五节 提升急救能力,打造国内一流急救网络   一、构建陆海空立体化急救体系   建设全国首家空海救援医院,重点发展急救医学、创伤医学、航空医学及航海医学。加强与省第二人民医院(省应急医院)合作,重点发展急救医学、创伤医学、航空医学及海洋医学,探索与港澳联合开展紧急医学救援新机制,组建湾区“空海救援医院联合舰队”,形成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海陆空立体化医疗急救网络。   二、完善社会急救体系   积极构建以“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专家指引、科技支撑、社会参与”的全覆盖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加快公共场所AED等急救设备布局,建立心脏骤停登记数据库,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学生军训课程,探索“5分钟社会救援圈”,建立宝安区智慧急救管理平台,构建社会急救-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救治“四位一体”的区域性院外生存链,最大限度的降低突发事件的死亡率和伤残率。   三、健全院前120急救网络   优化配置公共卫生应急资源,加大卫生应急配套设施、设备投入。参照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每3万人口配一辆救护车的标准,结合全区实际服务人口数量,配足配齐救护车,同时新建含急救功能的社区医院,增设医疗急救站点,打造10分钟医疗急救圈。   四、完善医疗救治基地   加大医疗机构胸痛中心、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危重儿童救治“五大中心”投入。二级医院标准化建设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专科,统一ICU建设标准、统一人员配备、统一仪器设备,提升综合医院救治能力。同时,在各综合公立医院增设突发事件伤病员专用救治病区,提升医疗救治紧急扩容能力和改建能力,新建医院做好负压病房、隔离病房、负压救护车等主要救治资源储备,满足群死群伤事件伤员的救治需求。   五、加强应急医学队伍建设   加大对公共卫生及临床救治相关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疫情流行病学、临床救治等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及目标合约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专家组和应急队伍,给予运维专项补助,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学预防和高效规范处置能力。 第六节 坚持传承创新,推动中医药工作先行示范   一、改革中医药发展机制   落实《宝安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推动中医服务模式创新,支持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在运行机制、诊疗模式、收费定价、合作办医等方面大胆创新。加大财政向中医药倾斜力度,进一步完善“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的财政补助政策。成立宝安区中医药协会,充分发挥宝安区中医药协会、宝安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的作用。推动宝安区中医院、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做好中医医疗服务打包收费全市试点工作。   二、建立系统完备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完成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二期)工程建设,重点推动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5+5+3”业务发展,挂牌成立深圳市岐黄师承学院,争创国家纯中医传承创新示范医院。支持宝安区中医院针灸分院、康复分院专科化发展,加快建设深圳市针灸、心脏康复诊疗和中医皮肤病等三个中心,加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和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主基地建设。促进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融合发展,打造国内一流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建设一批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临床专科。   三、创新中医药信息化应用   推进“互联网+中医药”服务,支持由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牵头成立宝安中医药数据实时共享联盟,建设中医药“医、药、研”大数据中心,打造中医药大数据平台,实现全区中医类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社康中心及中医类社会办诊所信息互通。完善智慧病房、智慧药房、智慧检验、智慧静脉配置中心、医院核心信息系统等建设。   四、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   加强中医药文化宣教,推进中医药文化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公园活动;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传统中医药联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文化传播高地,积极开展各种国际化中医药学术交流会议。推进中医药科研产业平台建设,力争建成省、市级中药重点实验室,依托宝安区中医院建设深圳西部中药制剂发展中心,发展中药院内传统制剂。 第七节 护佑妇幼健康,打造妇幼保健工作全国标杆   一、打造国际妇女儿童健康城   深入打造安全、智慧、人文的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推动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的创建以及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一体的宝安区儿童医院,同时整合妇幼保健院和儿童医院两院区医疗资源,实现“一院两区”高效管理,参照广州市做法,在宝安区创建深圳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二、保障母婴安全   强化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健全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转会诊网络,加强岗位练兵和民营帮扶,提高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救治能力。落实妊娠风险筛查评估、高危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孕产妇死亡个案报告和约谈通报5 项制度,严格按妊娠风险级别分级收治孕产妇,实现妇幼保健主要指标稳定在先进发达地区水平。打造产科、新生儿科市级重点专科。   三、推动妇幼健康普惠提质   完善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儿童各阶段的三级出生缺陷防治体系,降低出生缺陷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控制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耳聋、神经管缺陷、地中海贫血等严重出生缺陷。落实适龄女生HPV疫苗免费接种工作,降低“两癌”发生率,实现适龄女生HPV疫苗接种率达到80%以上。继续推进消除艾梅乙母婴传播工作,率先实现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消除目标,艾滋病母婴传播率降低到2%以下。到2025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不低于95%,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不低于98%。 第八节 搭建一站式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平台   一、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   探索2岁以下、2-3岁分层照护托育模式,鼓励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托育机构。鼓励发展社区托育服务,加强对家庭照护和社区照护服务的支持指导,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到2025年,每个社区均有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婴幼儿托育服务的机构,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不少于4.5个。   二、保障儿童青少年健康   加强学校教学环境与生活环境监测,实施近视、龋齿、脊柱侧弯等常见病综合防控,眼健康筛查覆盖率、眼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5%以上;加强流感等传染病防治和心理健康服务。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指导,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指导实现全覆盖。   三、保障职业人群健康   全面推行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职业卫生服务网络,提升职业病防治技术服务机构能力水平,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危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职业病危害事故规范处置率达100%。建立全区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容错纠错机制,推广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指导等非强制性执法方式,营造良好法治营商环境。建设职业卫生分级分类监管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强危害预警能力,对企业实行差异化管理。加强重点行业企业、中小微企业负责人职业健康培训,5年覆盖一轮。在重点行业领域,建立有毒有害企业“黑名单”制度。   四、推进健康老龄化服务   推进二级及以上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完善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增强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患者服务的能力。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居家上门服务能力,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失能(失智)预防干预、阿尔兹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筛查和健康指导项目。深化医养结合,推进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以多种形式开展合作,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医养结合服务。发展安宁疗护服务,逐步提升安宁疗护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   五、提升家庭发展服务能力   贯彻落实生育政策,加强人口监测工作,完善支持家庭生育的经济社会政策和公共服务。加强计生协会组织网络建设,区、街道计生协会由分管领导任会长,社区工作站由书记或站长任会长,每街道、每社区至少配备1名协会专职工作人员。完善家庭发展服务网络,创建各级品牌家庭发展服务中心。完善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网络,创建各级示范性儿童早期发展科学育儿指导中心(站)。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机制,维护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 第九节 搭建大湾区卫生健康学术交流平台   一、打造粤港澳中医药文化交流中心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传统中医药联盟联络大湾区内中医药工作的优势,定期举办深圳宝安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及宝安传统中医药国际论坛等国际化中医药学术交流会议,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构建粤港澳中医药共商共建机制,打造世界一流中医药文化交流大湾区。   二、打造健康产业服务平台   建设“产业+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智慧健康城区,支持鼓励第三方检测、社会办医疗连锁及高端医疗、药物研发、医疗器械及装备制造、中医药、医学信息化、智能可穿戴设备等产业落地宝安。积极推动“5G+4K+智慧健康”产业新基建工程,构建“硬件设备—信息平台—健康管理—数据分析—保险服务”的“产业—服务”链条。以宝安新建公立医院作为健康产业相关企业研发、试用、运行、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完善健康产业链条,加强健康产业交流,逐步形成集群化、全链条、覆盖广的卫生健康产业服务平台。   三、加强与国际和港澳台医疗合作   支持国际医疗器械企业和宝安医疗机构合作,创新医疗健康服务新业态、新模式。鼓励港澳台及国际高端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在宝安设立医疗机构。探索放宽境外医师到宝安执业限制。推进公立医院临床药物试验机构资质认定,争取宝安区人民医院作为深圳市指定机构,先行先试港澳台临床试验药物。推动设立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国际港澳台诊疗部。 第十节 搭建国内领先智慧健康一体化平台   一、创新建立智慧健康综合治理服务平台   依托卫生健康管控指挥处置中心,以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为驱动,以“互联网+健康”为手段,围绕“智慧管控、智慧公卫、智慧医疗”三大应用,建设智慧健康综合治理体系。深化公共卫生改革,梳理重构公共卫生业务系统,实现医疗、公卫、社康互联互通,打造覆盖全民的“卫生健康大数据平台”。提升卫生健康管控分中心智能化应用水平,推动实现医疗服务、社康诊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综合管理等系统信息共享。加强服务模式创新,在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远程医疗、互联网医院、互联网+护理的服务模式,实现“大预防、大诊治、大康复”三位一体的卫生健康全过程和扩展应用。加速推进医疗大数据深度研究和创新应用,提升科学决策、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水平。   二、打造“智慧医院”先行示范区   建设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信息系统,完善智慧医院分级评估顶层设计。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落实国家和行业信息化标准,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文件要求,以不低于电子病历5级、智慧服务2级、智慧管理2级的建设目标,打造一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智慧医院,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新模式,增强医疗服务区域均衡性。   三、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   搭建医疗健康产业生态交流与服务平台,建设区域影像中心、病理中心、临床数据中心等专项业务应用,全面对接大数据资源中心,加强与公安、民政、网格等数据横向连通、纵向打通和衔接配合,真正实现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业务融合,提高医疗服务的高效化、智慧化、个性化水平,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挖掘数据资产价值,建立医疗卫生资源库等数据资产和脱敏数据开放服务平台,打通药品流通企业、社会办医疗机构、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平台,全面推进互联网健康产业发展,实现宝安区健康数据产业交流的全程全量保障。 第四章 保障措施和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以规划统领发展   切实加强对规划的领导和组织统筹工作,建立健全规划组织实施责任制,强化指导、督查和考核,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强化规划约束力。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指标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对主要指标设置年度目标,明确职责,合理配置公共资源,认真组织落实,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二、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多元筹资保障   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健康筹资机制,强化政府在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中的主导地位。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重点发展高端和特需医疗卫生服务。严格预算约束,优化支出结构,提高金使用效能。加强财务统一管理,优化医疗卫生单位运营,进一步优化“以事定费”“项目补助”的保障机制。改革基本医疗服务补助经费分配机制,逐步建立以工作量和服务质量为基础、结合医院管理绩效考核的二次分配机制。研究推行健康共同体统一财务管理体制,统一财务政策,规范健共体的财务行为。统一财务资源,促进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各单位的资金成本,降低财务风险和运营风险,保障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健康发展。   三、强化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   政府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落实规划实施的相关保障。财政部门加强经费保障和监督,不断完善各项保障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规划任务落实工作。人力资源部门指导卫生健康部门做好人才引进和招聘,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人力保障。规划和自然资源、建筑工务等部门积极支持卫生健康部门做好重点项目建设。医保部门在医疗、医药、医保等方面与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制度、政策衔接,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和医疗保障水平。其他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协助卫生健康部门实施规划。   四、加强督促考核,确保落实   各部门按照规划要求,细化落实各项重点任务的具体措施、责任分工和进度安排,建立督促考核机制,定期检查落实情况。加强纪律保障,坚决反对和整治“庸懒散拖”和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问题。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切实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 规划实施、监测及评价   一、规划的实施   本规划经区政府常务会审议后,由区府办印发实施。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卫生健康副区长牵头,相关部委办局组成的卫生健康规划领导小组,作为规划的管理机构。领导小组的职责是:负责审议、批准规划,组织规划实施,监督实施进度,做好部门协调,研究和解决本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健康局)。办公室的职责是:(1)负责制订和修订区域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并报领导小组审批;(2)负责规划的具体实施,落实各项措施,掌握情况,督促进度;(3)负责规划经费的筹集、分配和管理;(4)具体组织医疗卫生资源的调整和再分配;(5)负责规划范围内卫生健康部门的内部协调以及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6)具体负责规划的评价工作,建立卫生健康统计信息资料数据库,掌握规划进度和评价服务;(7)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日常工作。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卫生健康局各科室的关系是:办公室专项负责规划制订、实施、评价工作,在卫生健康局内对规划起到综合、协调、汇总的作用,卫生健康局各科室根据规划要求,承担规划执行任务。   二、规划的评估与修订   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机制,落实规划执行监测评估结果反馈与整改机制,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改进部门工作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增强规划执行力,对监测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加强督导和纠偏,及时研究解决办法,经评估确需对规划进行修订的,及时提出修订方案,按程序进行调整和修订,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