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资讯 > 正文

“我们这十年”系列之五:爱国卫生与健康北京建设

9月28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召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之爱国卫生与健康北京建设专题媒体沟通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爱卫处(健促处)处长 汤伟民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十年来,北京市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出发点,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引领,适应时代变化,完善爱国卫生机制体制,创新工作方式,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在京华大地形成更多生动实践,推动新时代爱国卫生成果惠及广大百姓。北京城乡人居环境卫生明显改善,蓝天碧水净土围绕身边,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持续落实,健康服务供给不断优化,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成为新时尚。目前北京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47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6.4%,逐渐形成人人齐参与、社会齐发力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一、立柱架梁,爱国卫生体制机制建设持续完善十年来,市委市政府连续印发关于本市爱国卫生工作实施意见,制定实施《“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将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中国战略紧密结合,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撑。为深入推进健康北京建设,在市爱卫会架构上成立健康北京行动推进委员会,为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赋予新内涵。自上而下四个层级织就爱国卫生运动“一张网”。市、区、街道(乡镇)各级党委政府强化爱国卫生组织建设,全市各社区(村)全部建立爱国卫生组织,各行业、企事业单位等均有专兼职人员负责爱国卫生工作,爱国卫生常态化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自2018年起,全市在各社区(村)推进基层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爱国卫生的重要作用,发动居民群众主动参与健康知识普及、环境卫生整治、卫生防疫等,目前已实现全覆盖。二、守正创新,爱国卫生运动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爱国卫生运动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倡导发起的群众性卫生工作方式,是我国防控重大传染病的一大法宝,在重大疾病防控、重大自然灾害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下,爱国卫生运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一是爱国卫生运动是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中,北京市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针对生产、生活、交通、购物、居家等环境,把各项防控措施抓在平时,用文明健康小环境筑牢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二是爱国卫生运动融入社区治理。本市将爱国卫生运动纳入“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工作机制,与垃圾分类、物业管理两件“关键小事”一起抓,形成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社区服务体系。每年四月开展全市爱国卫生月活动,已坚持34年;将爱国卫生运动与精神文明创建紧密结合,每月最后一个周末即是全市统一的“周末卫生日”活动,也是首都文明实践活动日。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发动175.3万人次,清运垃圾17.1万余吨,清理卫生死角57.9万处,发放各类宣传材料83.5万份。三是强化社会动员,形成人人齐参与、社会齐发力的生动局面。全市积极发挥“东城小巷管家”“朝阳群众”“石景山老街坊”等首都基层群众工作优势,动员社区群众参与城市治理。全市1.4万名控烟志愿者常年在重点公共场所开展控烟巡查和宣传,首都各高校普遍建立相关志愿者队伍,经常性开展健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北京预防医学会、北京医学会等各类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推动爱国卫生融入市民生活。四是爱国卫生运动秉持“大健康”理念,推动爱国卫生运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社会健康管理转变,使之成为倡导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的重要手段、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支撑。三、凝聚合力,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水平不断提升爱国卫生运动不只是简单的清扫卫生,而是包含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市区两级充分发挥爱国卫生协调机制作用,各成员单位和各区发扬绣花精神,推动卫生城区和文明城区创建、冬奥保障、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厕所革命等工作落实、落细,城乡人居环境焕发新面貌。一是深入推进垃圾治理、城市绿地建设、城乡饮用水保障、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2021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62平方米,农村地区供水消毒设施配备与用水计量均实现10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覆盖率达50%以上,实现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卫生户厕覆盖率达99%以上,爱国卫生运动正持续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二是环境质量不断提升。2017年以来,全市完成3958条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工作,农村地区全面推进以“三清一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1年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六项大气污染物浓度值首次全部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市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主要污染指标年平均浓度值继续降低,市控考核断面劣 V 类水体全面消除。三是以创建卫生城镇、卫生街道为抓手,强化病媒生物控制,完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开展“健康北京灭蚊行动”“灭蟑行动”,保障市民健康。全市将重要卫生健康指标纳入文明城区测评指标体系,与文明创建互相借力,全面提升国家卫生区、镇创建质量,完善长效机制。全市14个区以及天安门地区、西站地区获得国家卫生区称号,覆盖率达87.5%,37个乡镇获得国家卫生乡镇命名。284个乡镇街道获得市级卫生乡镇和街道命名,覆盖率达82.8%。四、健康融入,全民健康促进行动深入人心十年来,北京连续实施健康北京“十二五”“十三五”规划,联合市体育局共同制定实施《“十四五”时期健康北京建设规划》,坚持健康优先原则,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健康促进行动持续走深、走实。依托爱国卫生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卫生健康、工会、妇联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卫生健康科普工作。市卫生健康委和市广播电视局签署战略框架协议,建立了“新视听+首都卫生健康”工作机制,开展深入合作,积极打造《养生堂》《我是大医生》《健康北京》等视听科普精品栏目,网络电影《生命缘》、纪录片《共和国医者》等27部重点视听作品向社会发布。整合系统内专业资源,组建683名市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向广大市民发布精准科学的健康科普知识。连续开展“V蓝北京”“文明健康绿色环保”“营在校园”“三减三健”“体医融合”等跨部门健康促进行动。市体育局不断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不断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至2.69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50.18%。开展垃圾分类、光盘行动宣传,引导市民践行社会新风尚,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6.4%,居全国首位。2015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全市积极推进无烟医院、无烟学校、无烟机关等无烟环境建设,发挥首都控烟志愿者作用,用好接诉即办工作机制,推动控烟执法下沉街乡,强化“社会共治”工作理念。全市成人及青少年吸烟率分别降至19.9%和1.1%,首都各级党政机关均达到北京市控烟示范单位标准,世界卫生组织两次授予北京市“世界无烟日奖”。实践证明,爱国卫生运动是预防疾病、推动健康北京和首都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提高全民健康和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今年是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我们将继续传承爱国卫生运动宗旨,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丰富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推进健康北京建设贡献力量。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 于建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北京建设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近年来,我市人群健康一直面临着慢病和传染病的双重威胁,特别是由不健康生活方式引起的慢性病,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问题。作为全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业务指导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着力从关注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加强健康科普队伍建设,提高健康科普质量,构建健康支持性环境,培育市民健康文明、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市民维护和促进自身及家人健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日益增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不断强化,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显著提升。一、全方位多渠道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一是建立两支高水平的健康科普队伍,确保传播的科学性、精准性。一支是由140余名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组成的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另一支是涵盖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的健康科普专家队伍。北京市每年举办健康科普技能培训、健康科普比赛等,持续加强人员科普能力建设。二是打造健康科普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打造了北京市疾控系统精品健康大课堂、健康提素、万步有约、营在校园、三减三健等一系列品牌健康科普活动,吸引大批市民积极参与。三是创新健康科普方法,提升传播效果。开设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健康教育官方微博、微信、抖音新媒体信息发布平台。与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合作,联动北京广播电视台、16区融媒体中心、北广传媒、歌华有线、15家重点网络视听APP、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健康传播机制。广泛普及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特别是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在不同疫情防控阶段、防疫关键节点,如开学季、节假日、复工复产时期等,紧密结合重点人群的健康需求、防疫需要,广泛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公众的防护意识和能力大大提升,“勤洗手、常通风、戴口罩、不扎推、少聚集”等防控知识深入人心。二、针对性实施全生命周期重点危险因素干预一是针对3-6岁幼儿,关口前移,在幼儿家庭中开展健康行为养成实践。如“改变就在100天”亲子护眼行动、21天刷牙训练营活动等,提升幼儿家长健康养育能力,培养幼儿健康行为。二是针对中小学生,通过健康教育课、健康主题宣传活动持续开展合理膳食、控烟、近视、肥胖、心理健康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倡导。三是针对职业人群普遍存在的久坐、超重等健康问题,实施健康体重干预活动,推广健步走、骨关节操等科学运动技能。四是针对社区老年人,通过开展居家环境评估、发放干预工具、推广毛巾操等提升老年人防跌倒能力。三、多场所建设群众身边的健康支持性环境开展健康区、健康社区/健康村、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幼儿园、健康家庭、无烟党政机关、控烟示范单位等各类健康促进场所建设。积极打造健康主题公园、健康餐厅(食堂)、健康超市、健康步道、健康一条街等健康支持性环境,老百姓的健康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截至2021年底,13个区通过北京市健康区技术评估、10个区通过国家健康区技术评估。全市有健康促进医院440家,健康家庭4.3万余户,健康支持性环境1326处,控烟示范单位2185家,无烟党政机关1438家,建成率达100%。目前关注健康、追求健康、践行健康已成为社会新风尚,据统计,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1080.6万人,超过全市常住人口的半数;北京市15岁以上成人吸烟率从2014年的23.4%下降到2021年的19.9%,吸烟人数减少63万;2020年,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6.4%,比2012年的24.7%增长了近12个百分点;北京市城乡居民食用油、盐的摄入量持续降低,清淡饮食成为广大市民普遍选择的生活方式;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不聚集等新冠防控行为的形成率均达到96%以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提高公民健康素质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提高公众健康素养水平可以使老百姓少生病甚至不得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健康素养提升,创新工作方法,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服务,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助力健康北京建设。 北京市石景山区卫生健康委四级调研员 王福瑜 十年来,石景山区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政府主导、跨部门协作、全社会动员,预防为主、群防群控,依法科学治理,全民共建共享”的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方针,抓住北京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和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等重大历史性机遇,积极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一是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夯实爱国卫生运动基层网底。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街道、社区党组织作用,严格落实“四方责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深入开展爱国卫生工作,夯实了爱国卫生运动基层网底,提高了全区居民爱国卫生和公共卫生意识。截至目前,全区共有4406个单位建立了爱国卫生组织,包括全部街道和社区,以及421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和3831个非公经济组织,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环环相扣、层层衔接的爱国卫生组织网格化管理体系。二是着眼“健康石景山”目标,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走深走实。深入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北京行动(2020—2030年)》等要求,我区积极实施“健康石景山”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健康石景山”十年行动,围绕建设国家级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态宜居示范区的“三区”定位,在巩固创建国家卫生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文明城区创建工作,重点加强老旧社区、背街小巷、筒子楼、简易楼等“老、破、小”区域场所环境卫生管理和精细化水平提升,充分发挥区、街道、社区三级爱国卫生组织兜底托底作用,持续开展周末卫生日和爱国卫生宣传活动,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实行专群结合开展除“四害”活动,定时定点做好街巷清扫和垃圾清运收集,同步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投入,我区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居民健康素养显著提升,2003年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区,此后连续四次通过全国专家组复审评估。从近年来全国爱卫办组织开展的全国健康城市评价结果来看,我区参评的37项指标总体靠前,特别是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文化、卫生健康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人均预期寿命、注册志愿者比例等近20项指标尤为突出,人群健康水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被国家确定为“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城区”。三是紧抓冬奥历史机遇,焕发爱国卫生运动新时代活力。我区作为北京冬奥组委驻地和首钢滑雪大跳台及 7 个非竞赛场馆所在地,全力做好“服务冬奥、参与冬奥、借势冬奥”相关工作,将爱国卫生与冬奥保障有机结合,借助冬奥社区全新平台,积极开展无烟奥运主题宣传,联合街道执法队、社区老街坊、控烟志愿者,引导动员居民参与无烟社区创建,共同营造健康清洁的良好环境,全域展示冬奥社区的文明形象和精神风貌。加强涉奥场所及周边环境治理,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组织优势,以基层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机制为抓手,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社区居民和“老街坊”志愿者持续开展以迎冬奥为主题的“周末卫生日”“爱国卫生月”等系列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自2020年至今,共开展冬奥相关周末卫生日活动 37次,参与人数达 21万余人。通过以奥为媒、以点带面、以质问效、以治促制等手段,常态开展、深化拓展、巩固发展爱国卫生运动,我区文明卫生、环境卫生状况显著提升,居民健康理念更加坚定,健康生活更加自觉,健康素养更加充沛,首都城市西大门更加有“里”有“面”,“双奥之区”的魅力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同时也为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探索了新思路、丰富了新内涵、注入了新活力。 媒体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运动日益普及,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请问我们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爱卫处(健促处)处长 汤伟民一是联合推动“体医融合”。我委与市体育局首次联合编制发布健康北京“十四五”规划,并在健康北京“十四五”规划、“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中,设定体医融合实施路径办法。2017年,我委与市体育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推动开展医疗体检与体质测试结合试点,每年举办运动处方培训班,已累计培训专业骨干900余名。制定并发布全国首个体医融合领域地方标准。在天坛医院创建“北京市体医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实验室”和“北京市健体科普示范基地”,获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推广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联合宣传推介健身气功和中医养生、保健、康复知识方法。二是联合开展跨部门健康促进行动。在健康北京行动中单独设立全民健身行动。2009年起,每年8月8日设定为全民健身日;从2023年开始,新修订的体育法进一步将该日所在周确定为体育宣传周。2017年,市委市政府批准同意设立健康北京周。我委与市体育局联合,利用全民健身日、健康北京周、北京冬奥会等契机,持续推广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直播平台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科普、科学健身大讲堂。联合举办万步有约健步走、市民线上走跑、快乐冰雪季等全民健身活动。三是联合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将全民健身相关指标纳入卫生城区创建、文明城区创建、健康促进区创建等国家级创建活动中。自2018年以来,我委与市体育局、市园林绿化局等部门合作,共创建41个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新建800余处建成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截至去年年底,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9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50.18%,均提前实现了国家设定的2022年目标值。下一步,按照健康北京“十四五”规划的安排,我委将加大协调统筹力度,联合各专项行动的牵头部门共同推动健康北京行动落实,不断拓展新媒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向公众精准推送科学健身、合理膳食、养生保健等健康科普知识,持续推进“三减三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全民健身、防控近视肥胖等跨部门健康促进行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养成,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落实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部署。 媒体提问青少年的视力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健康北京行动实施以来,北京市卫生健康系统在全面加强青少年视力健康保护工作中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我们这十年”系列之五:爱国卫生与健康北京建设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 于建平健康北京行动实施以来,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具体措施有:一是引导公众树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结合6月6日“爱眼日”、“专家进校园”、“宣传作品征集大赛”等多种形式普及防近视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家长、教师的近视防控意识和技能,营造爱眼护眼氛围。二是完善全市儿童青少年近视监测与管理体系。2022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近视监测已覆盖全市16区200所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的5万名学生。建立市、区、校三级视力不良分级警示管理机制,建立学生视力健康档案,推动近视防控工作关口前移,做到早筛查、早预警、早干预。三是加强近视防控典型经验推广。结合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区建设,遴选试点学校,落实近视防控各项措施,开展一项或多项近视防控重点人群关爱行动,发挥试点学校近视防控示范引领、以点带面作用。四是积极营造家庭、学校支持性环境。利用“小手拉大手”、“我的健康管理日记”等活动深入家庭,促进家校联动,发挥家庭防近作用。开展学校教学生活环境监测评估,改善学校教师采光照明条件,提高学生课桌椅符合率。五是探索研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先后参与研发“学生近视防控宣传工具包”、“学生视力健康档案”、《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儿童青少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近视预防指引》等适宜技术各规范,深化学生近视防控适宜技术研究,促进科研成果应用转化。 编辑:panda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