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临床研究方法学平台主任、教育部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胡国清
胡国清
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和2021年两次入选教育部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长期从事伤害流行病学、疾病负担测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研究。
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包括《Lancet Public Health》《PLOS Medicine》《JAMA Pediatrics》《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等在内的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含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5项。目前担任世界银行道路交通安全顾问委员会成员、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与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统计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为《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杂志伤害预防栏目创建主编,担任《伤害医学(电子版)》副主编、《Injury Prevention》《Injury Epidemiology》《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疾病控制杂志》和《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等近10本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编委。
厚植家国情怀 彰显社会担当
人人都希望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健康长寿。然而,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才能为全方位、全周期、全要素保障人民健康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确保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实现。作为公共卫生实践者,胡国清在公共卫生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上,有着个人的见解与行动,坚定的信念是他的初心,更是使命。
胡国清长期从事伤害预防、疾病负担测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研究工作,是一位严谨务实的公共卫生学者。
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下,胡国清从事的伤害流行病学是一个小分支,国内从事此方向研究的人员数量远少于从事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的人员数量。在过去的近20年中,该研究方向获得的国家级纵向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资助经费与伤害所占的疾病负担比重严重失衡,不少原来对该方向感兴趣的研究者因无法申请到伤害预防相关的国家级科研项目而被迫转向其他研究方向。可在胡国清看来,这门学科虽然有些“冷门”,但它严重威胁到了广大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国家迫切需要此方面的研究来改善公众安全。
事实上,自人类文明伊始,便时常有伤害事件的发生——比如:摔伤、高空坠落、道路交通事故、溺水、烧烫伤、窒息、中毒、动物伤、战争及人际间暴力冲突、自伤等。在有文字记载的医学科学发展历史中,最先出现的是临床医学中的分支之一——创伤急救医学。而将伤害作为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对待,在国家层面有组织地采取措施预防伤害和挽救生命是最近50年的事情。在此发展过程中,国际伤害学者就伤害事件的可预防性达成共识,“如果措施到位,所有的伤害事件都是可预防的”,纠正了“伤害事件无法预防,其发生是个意外,将其归因于受伤者的个人运气不好”的错误认识。
在过去的30年中,发达国家的伤害预防与控制工作发展迅速。但受一些因素的影响,一些与伤害预防相关的错误看法依旧在我国公众中盛行,不少有效的防控举措未能在国内得到普及,一些重要的相关科学问题还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下,胡国清与国内伤害预防同道携手同行,在吴系科教授、王声湧教授、王克安教授、曾光教授、杨功焕教授、李丽萍教授等一批伤害预防研究前辈的前期工作基础上,共同为我国的伤害预防知识和技能普及、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与修订、伤害防控科学研究努力工作。
其实,不只是伤害预防这门分支学科,就连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在新中国刚建立之时,在毛泽东等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之下,公共卫生事业得到了极大重视。我国政府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用了短短二三十年就将人均期望寿命提升了20多岁,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公共卫生学科的发展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受到了一定抑制。SARS事件后,国内公共卫生事业得到极大重视,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和深化机构改革,取得了很大进步。
在人类与疾病长期抗争而逐步发展壮大的公共卫生学科,不仅关系着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民健康,更对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和发展等方面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虽然有评论文章犀利指出:只有当危机来临时,人们才会想起公共卫生的重要性。但通过此次新冠疫情,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百姓都对公共卫生有了全新的认识。
胡国清教授作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无疑,深刻理解公共卫生的重大价值与作用、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意义重大,毕竟人民健康才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而作为公共卫生的重要分支——伤害流行病学也逐渐受到关注,我国政府已将其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发展目标或工作内容,其预防与控制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作为教育部首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立项建设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的院长,胡国清认为织牢织密公共卫生治理这张网意义重大,不仅因为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能够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更因其为全方位、全周期、全要素保障人民健康奠定了重要基础。
教学与科研并重国家需要就是职责所在
从人类医学诞生以来,“医疗”与“卫生”就是两个共生却未必共荣的词语。不过,公共卫生与普通意义上的医疗服务是有一定区别的。简单来讲,医生主要的职责是治疗患者,而公共卫生工作者的首要目标是预防人们生病或受伤。
目前,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得到极大提升,已由代表国家形象与国民健康上升到构成综合国力核心要素的层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而人才培养则成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基础,这也是胡国清一直坚持的信念。从教二十载,他从未离开公共卫生教学一线,且长期在教学效果评价中获得好评。
发展靠创新,创新靠科技,科技靠人才。多年来,胡国清的工作充实而忙碌,担任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医学(卫生)统计学》的主讲教师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的骨干成员,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统计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在一线教学中他始终不忘初心、从不懈怠,始终以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所谓“传道”,不仅仅是教师的言传身教,更在传授知识时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质,这正是胡国清教学的写照。他注重“言传身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他坚持“立德树人”,在课程和实践教学中不忘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引导学生以解决国内外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己任。在这次新冠疫情防控中,胡国清就指导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廖振欣等同学制作了系列新冠肺炎防控科普微视频,被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报道,总播放量超2000万次,廖振欣同学获得湖南省芙蓉学子(道德风尚奖)称号。
湖南省新冠应急项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监测体系建设研究”项目推进会合影
在胡国清看来,一日为师,终生为师。只有站在三尺讲台上,生命才不会黯淡无光。目前,胡国清已培养5名博士生和53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参与指导本科生获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综合知识与技能大赛一、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科普大赛一等奖4人次,胡国清团队也获得了中南大学导师-研究生科研团队优秀奖。
此外,胡国清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并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他担任教育部—国家卫健委“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负责人,牵头湖南省线下金课1门、校级线上线下混合金课1门、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3项、校级教改/思政项目3项。担任1部研究生配套教材和2部国家规划/配套教材的副主编,4部教材的编委。
除了教学上精益求精外,胡国清在科研领域上也产出颇丰。“国家需要,就是职责所在”,作为科技工作者,他一直坚持伤害预防研究;作为湘雅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他一直坚定且执著地带领全院师生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路上砥砺前行。近年来,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在内的1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完成三项创新成果:1.揭示了全球伤害疾病负担估算理论及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首创性提出了评估和校正数据报告质量的理论模型和稳定的归因疾病负担估算方法;2.揭示了多来源伤害数据不一致现象的产生机制,并提出校正多来源数据不一致的方法;3.建立了包括“拆分-扩展-检验”三步法、文本大数据挖掘方法框架、分类模型与结构化处理等伤害网络文本数据提取和分析方法,以及用于指导移动健康干预设计的理论框架,为开展伤害网络文本大数据挖掘和移动健康干预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报告会
截至目前,胡国清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Lancet Public Health》《PLOS Medicine》《JAMA Pediatrics》《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等在内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SSCI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和教育部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担任国家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公共卫生大数据研究方向带头人,担任世界银行全球道路安全基金会技术顾问委员会成员,以及《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伤害预防与控制栏目创建主编、《Injury Prevention》《Injury Epidemiology》《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伤害医学(电子版)》等近十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副主编或编委。
为公共卫生事业竭尽全力培养复合型公卫人才
从1949年到2023年,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历经建立期、调整期、发展期、改革期,不断探索奋进。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是我国公共卫生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缩影”。1914年,公共卫生学家颜福庆教授创办了“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并担任首任校长和卫生科学教授。1920年,学校开设“卫生学”课程。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医学院以卫生学教研室为基础成立了“湖南医学院卫生系”,相继又成立了环境医学、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和卫生统计学研究室。
1988年随着国家高等学校专业目录的调整,卫生系改为“预防医学系”,同时建立了预防医学研究所。2000年4月,中南大学组建后,建立了“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5年12月更名为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2019年1月,胡国清担任该学院院长。
沿袭湘雅优良传承,学院不仅见证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培养了大量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现在,胡国清接过这沉甸甸的“接力棒”,虽重任在肩,但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目前,学院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被列为湖南省重点学科,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也被列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作为院长,让胡国清为之骄傲的是,近年来学院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公共卫生事业服务,横向协作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加。在政策咨询、相关卫生标准制定、卫生服务管理、健康教育与科学知识普及方面作出了一些贡献。
就像这次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提出的巨大挑战——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短缺,解决这一问题最长远且有效的方法就是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一直是我们学院的重任,也是发展方向之一,‘为国解忧’已深深刻进学院的‘躯体’。”
胡国清非常认同“公共卫生教育需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和为什么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这一观点,他认为“把育人作为公共卫生教育的根本任务,确定公共卫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原则和方向,明确公共卫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对指导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在实现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上,胡国清有着个人的理解。“我国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都经过了严格的临床技能培训,不比临床专业学生差多少。”在他看来,尽管学生毕业之后不能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但其扎实的临床基础对开展公共卫生工作非常有帮助,“这个优势需要保持。”除此之外,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在疾控知识、社会管理、人文科学领域也应有所涉猎,因为他十分清楚“在公卫领域只懂公共卫生专业还不行,我们不仅仅是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还要帮助政府将解决方案转化为落地的政策,并提出推动政策实施的策略,这些工作需要与各类人员打交道,需要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他指出,现在国内对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中的组织、沟通、协调和政策制定等方面还十分薄弱,未来应开设一些相关课程予以加强。“湘雅公共卫生学院准备在现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加强相关课程的分量。”当然,考虑到大多数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未来不会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中也考虑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
对湘雅公共卫生学院而言,公共卫生事业是百年基业,每一任院长都是这场长跑的“接力运动员”。或许,在承接交接棒的赛跑过程中他们都会面临巨大困难和问题,可没有人退缩,包括胡国清在内所有人都是按照既定方向全力拼搏,为国家输送优秀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竭尽全力!
托举人民健康的梦想预防胜过治疗
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而言,人是最宝贵的财富。而对于每个人而言,健康又是幸福人生的前提和基础。公共卫生就是保障全民健康的重要一环。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也从此跨入发展的新时代。
事实上,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同样,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是我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施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安全保障的关键力量。
其中,应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也成为公共卫生科技力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并逐渐成为公共卫生决策的一个重要“方向标”。
“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现有的最佳研究证据,结合当地情况和民众服务需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卫生政策就是循证公共卫生决策。”胡国清说,循证公共卫生决策的关键是高质量证据的获取,核心是确保证据的质量——即保证循证公共卫生决策的科学性,以提高决策水平,而这也是他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2020年,胡国清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和智能时代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防范化解体系研究”,他和团队立足国家重大现实需求,研究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化解的重难点问题,构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数据采集、存储、融合、分析和应用的方法与框架,提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双驱动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防范化解模式、体系和保障策略。
“让中央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信息,特别是多部门相关信息在公共卫生事件决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其中科学决策就是治理能力提升的最直接体现,但科学决策就需要来自多部门的高质量即时数据作为支撑。”胡国清最希望看到科研成果能够真正实现转化,切实服务国家和社会。
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
对于公共卫生,他认为只是关注重大传染性疾病(如结核病、艾滋病、SARS、新冠病毒感染等)的预防、监控和治疗是不合适的,“其实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还包括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
近年来,他一直关注我国的慢性病防控态势。调查数据显示,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问题”。胡国清说,虽然近年来慢性病防控工作已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整体防控工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鉴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造成的沉重疾病负担,他认为加强慢性病防控刻不容缓,慢病防控将成为未来公共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2022年,他与来自多个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疾病负担估算、危险因素归因、统计建模、老年健康政策、慢性病/伤害预防、结核防治、营养缺乏病防治、计算机等领域的同行组成研究团队,成功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人口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我国老年疾病谱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项目的资助。胡国清介绍说,该项目紧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健康发展战略,创新地探索“四位一体”的老年疾病综合循证防控新模式,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社会意义和应用前景,有望为降低我国老年疾病负担、优化医疗资源分配提供科学证据。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实现全民健康中国梦的道路漫长艰辛,胡国清不忘初心,秉持预防胜过治疗,一如既往深耕公共卫生事业,保持家国情怀。他坚守着一名普通公共卫生人的社会担当,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持续在科学创新的道路上探索,为实现新时代“健康梦,中国梦”贡献自己的绵薄力量。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2023年第21期
更多阅读,欢迎订阅
作 者:张 强 姜 丹编 辑:李 鹏编 审:卡咪娜欢迎订阅纸本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2611/C邮发代号:82—423读者服务邮箱:zhycxmt@163.com
转载须知:
【原创文章】《中华英才》半月刊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所刊登的所有作品的著作权均为《中华英才》半月刊所拥有。《中华英才》半月刊保留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
更多阅读,请点击 ↓
关于我们
《中华英才》半月刊创刊于1989年10月,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是中国最早以人物报道为重点的大型新闻半月刊,每月1日、16日在北京出版,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管主办。2019年,《中华英才》三北防护林工程40周年特别报道获得了中国第三届期刊好文章奖。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中华英才》入选了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精品出版物展”。2021年12月,《中华英才》被中国记协确定为全国行业重点新闻期刊。是每年全国两会指定上会期刊。
《中华英才》创刊30多年来,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在办刊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弘扬民族精神,宣传时代楷模”为办刊宗旨,忠实记录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杰出人物,着力讴歌让伟大祖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民族英雄,以独特的视角、鲜活的报道书写英才群体的非凡人生与爱国情怀,形成了杂志高层次、高水准、权威性的品牌优势,全面展现了有影响力的大型高端新闻人物期刊的历史责任与时代担当,赢得了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广泛赞誉。
为了适应新时期媒体融合发展的行业趋势,《中华英才》主动寻求发展机遇,不断创新内容表达、传播手段和生产方式,组建了新媒体发展机构,积极发展新媒体新业态,更好地满足读者需要,以求在媒体融合上迈出更大步伐,进一步拓展品牌影响力。
《中华英才》曾先后主办中国年度英才推选活动、百名书画艺术英才作品展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
为 中华 骄傲,为 英才 点赞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