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资讯 > 正文

亦真亦幻“大槐树”

一棵普通的槐树,连接了亿万中国人的家园情节。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在北中国大部分地区,关于明朝大槐树移民的传说,数百年来,口耳相传,流传至今。 如今,宣称自己是大槐树移民后裔的有上亿人之多。600年繁育出上亿后裔,意味着大槐树移民至少以百万计。然而,最早的《洪洞县志》(明万历年间编修)却记载着这一时期洪洞县总人口从未超过10万。移民传说和历史记载明显不符,这是为什么呢? 不见诸史,惟详于谱牒 在洪洞县志办主任张青看来,大槐树移民的规模为中国移民史之最,依据是其“有志可稽,有谱可查,有函可依”。事实的确如此,各地数不清的家谱记载了“吾族本山西洪洞人”。 张青表示,根据他的统计,在明初洪武至永乐的50年间,从洪洞大槐树下出发的移民运动达18次,有汉、蒙、回、满四大民族参与,大槐树的移民始祖姓氏为1230个,直接移民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等18个省(市),600多个县份。而后经过历代转迁,大槐树的移民又遍及全国乃至海外,总人数超过两亿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场“大移民”,在正史之中却不见记载,在从明至清所修的6个版本的县志中,都对大槐树只字未提。研究者只能以各地的家谱作为进入“洪洞大槐树”的主要依据。 复先王之旧 大槐树、老鹳窝在明末的家谱中开始屡屡出现。到了清朝,拥有类似记载的家谱数量急剧增加。 明代中后期出现的这种现象,是以往的中国所鲜见的。从先秦到魏晋,编撰族谱曾是王公和士族的专利,一直到南北朝时期,一般人等仍不允许修家谱。 明朝建立后,首务之一就是重塑汉文化的正统。在此之前,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已在金朝的统治下度过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在历来讲求“华夷之辨”的传统中国,异族入主中原带来的后果无疑是极为严重的——兵燹战乱、颠沛动荡导致礼俗隳坏流失、文脉断绝。 因此,毕其一生,朱元璋都在尽力扭转“胡俗”,以“复先王之旧”。在兴学校、行科举,以程朱理学为基础,广兴推行教化的同时,明朝也对仍存在的对平民祭祖的限制逐步“解禁”。 族谱里的“大槐树”

亦真亦幻“大槐树”

然而,当人们开始寻找自己的始祖时,很快遇到了“我从哪里来”这个难解的问题。 众口相传的明初大移民就这样开始进入无数的族谱之中。在此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河南济源卫沟卫氏于雍正十三年创修了《卫氏家谱》,家谱称:“祖籍山西晋阳人也,迁于河南怀庆府济源县西阳里无恨村,又移西轵城小十字后居下泥沟。”这同相距两三公里的轵城卫氏始祖来历的说法是相似的,而轵城卫氏是远近闻名的大族,卫沟卫氏也许是附和了让他们羡慕的轵城卫氏,不过到后来,卫沟卫氏干脆“变革”了他们的始祖籍贯,此后每次续修族谱,卫沟卫氏的说法就有一次新变化:嘉庆六年,族谱的序言为“余族由太原而迁济居住无恨而移轵,源远流长”,咸丰二年家谱则为:“吾族山西洪洞人也,始迁无恨继迁轵镇,更迁泥沟。”卫沟卫氏终于成了洪洞移民。 还有人干脆把对“身之所自出”的怀疑写进了族谱,如创修于顺治十一年的河南济源东留养村《任氏族谱》写道:“或曰:其先盖山西曲沃人也;或曰:自洪洞来曲沃至济源,然皆不可深考。” 更多的人则是毫不迟疑地把“洪洞”写进了族谱,并谆谆告之以族人。 传说进入族谱,便成为可信的史料,族谱所说再被采择进入正史或者学术性著作,历史就这样被亦真亦幻地建构起来了。 (《看历史》2011年第1期 何书彬)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