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资讯 > 正文

影视文学研究范文

一、文化意识下英美文学研究需遵循的原则

(一)交际性原则

所谓的交际性原则,主要是指通过研究跨文化文学作品增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还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英美文学研究中若要增强跨文化意识,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还要熟悉、了解相关的文化特征与社会背景,并对这些文化因素进行深入解读,从而促进文化交流,实现语言沟通。

(二)实用性原则

这里所说的实用性原则主要指在分析跨文化英美文学作品时,要结合客观现实的语言环境,运用合理的语言材料,并兼顾语言要素和文化要素。若要全面解读英美文学作品,就必须提升跨文化意识,充分遵循实用性原则,立足客观文化特征,并寻找合适的作品切入点。

(三)阶段性原则

影视文学研究范文

文化内容的研究和吸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综合考虑接受者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因此,在进行英美文学研究时,必须遵循阶段性原则,根据研究者的实际接受能力,分阶段、有层次地研究跨文化的具体内容,由表及里地研究作品中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元素。

二、文化意识与英美文学研究的关系

文学作品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社会特征、风俗人情、文化习惯和心理状态,因此,若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全面解读这个民族的文学作品。而文化意识又与文学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思考文化意识下的英美文学研究,就必须首先探究二者的关系,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通过作品研究掌握文化差异

全面解读和了解英美文学,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文化差异,加深我们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因此,我们要在英美文学研究过程中开阔自身的文化视野,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并探究差异形成的原因,从而加深对东西方文化的认知,提升自身的文化意识。英美文学作品中广泛涉及英美国家在各个时期的风俗人情、历史传统、生活习惯和社会心理,因此,全面解读英美文学作品有助于我们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进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通过作品研究了解英美文化发展

英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并且先后经历了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阶段,在近现代文学发展阶段,英国的写实文学则趋于多样化。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社会的变更和发展。不同时期的英美文学反映了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形态特征。19世纪之前,美国文学还是英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到了19世纪末,美国文学的创作特征初步形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趋成熟,一批颇有成就的创作者也随之产生。之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国文学的创作主题和创作风格也逐渐确立。60年代“实验学说”盛行,到了70年代文学则趋于多元化,创作方式和创作风格也较之前有了显著变化。总体而言,美国文学与英国文学的发展充分展现了它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因此,研究英美文学作品对了解英美文化发展有极大帮助。

(三)通过解读作品领会英语语言文化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对社会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归纳,它既源于现实,又超脱于现实生活之上。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化的有机组合,因此,要全面解读英美文学作品,就必须了解和认识英语语言文化,与之相对应的,研究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也是理解和探究英语语言文化的过程。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对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生命状态的思考和判断,也反映了时代生活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展示了相关的语言文化。因此,在解读英美文学作品时不仅要结合自身的见解及文学审美,更要结合对应时期的英语语言文化,以文学作品为依托,充分体会英语语言的表现力和演变历程。

三、英美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内容过于陈旧

传统的英美文学研究和教学更加关注基本文学常识的讲授和思考,缺少对英美文学作品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的探究,对作品的跨文化分析更是甚少涉及。许多研究者并未从文化意识的角度系统探究英美文学作品,研究内容多局限于文学理论和文学常识,忽视了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文化意义。

(二)研究方式有待改善

目前,我国英美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研究方式上,在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关注知识的被动接受,这使得研究者未能充分认识作家和作品的独特性,不能全面了解同一历史时期作家和作品的共性与差异性,同时,对不同历史时期也缺乏科学的纵向比较。此外,这种传统的研究方式根本无法深入研究我国文学与英美文学的差异性,这无疑对中西文化交流发展极为不利。除此之外,在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中采用灌输式教育手段,与学生的沟通互动较少,导致学生未能全面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式、创作背景和创作内容,使英美文学学习和研究都显得刻板枯燥。

四、文化意识下英美文学研究策略

通过以上对英美文学研究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对英美文学的研究存在较多不足和问题,未能从跨文化的角度全面系统地解读英美文学,这对于英美文化研究和跨文化交际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若要全面解读英美文学作品,必须增强研究者的跨文化意识,笔者认为文化意识下的英美文学研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多媒体已经成为现代化教学和研究的重要手段,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英美文学作品的研读。在英美文学研究和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观看相关的图像、声音和视频,并利用相关的软件,及时存储英美文学研究数据,建立文学研究数据库,以增强英美文学研究和教学的系统性。尤其是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工具,组织学生观看与英美文学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形态。同时教师也可以制作课件为学生详细讲解英美国家的发展历程,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文学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内在联系。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PPT为学生讲解英美文学的各个发展阶段及相应的文学特征,让学生充分体会英美文学的动态发展历程,以增强学生对作品内涵的体悟,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二)深入探究英美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独特领悟,它需要长期的体味和积淀过程。因此,研究者要深入研读作品文本,结合自己的文学体验,领会作品的文化内涵,丰富自身的文化积累,增强文化意识。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则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根据作品内容为学生讲解相关的英美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解读文学作品,并引导学生从跨文化角度解读所学的英美文学作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所积累的相关文化知识,并引导学生从跨文化角度体会和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当然,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研究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作品的总结和概括,要结合多种文学资料,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内涵,进而提升自身的文化意识。

(三)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教育作为英美文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同样需要从文化意识角度出发。单一的英美文学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因此,在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互动。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讲解相关的英美社会发展史,或特定时期的风俗文化。根据学生讲解内容引入对英美文学创作背景的介绍。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所学作品知识为学生推荐相关的影视资料,并在下节课中结合作品与影视内容全方位解读文本。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在英美文学学习中的积极性,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将文学研究与语言能力、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历史演变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解读。

五、结语

在选材方面,编剧通常是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题材进行改编,或者是选择自己有情感共鸣的作品,选材的准确也为改编奠定了基础。选择什么样的故事,以及把它改编成电影还是电视剧等等,这些问题都解决都需要编剧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英国病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导演安东尼·明格拉通过精巧的手法使电影和原著在叙事结构上保持了一致性,电影也没有拘泥于爱情故事,而是在爱情故事背后透过历史背景表现出了深刻而又复杂的人性。如果单纯的把《红高粱》改编成电视剧,故事情节就显得单一薄弱,所以我们看到的电视剧版的《红高粱》就是在保留了《红高粱》故事主线的同时加入了《红高粱家族》其他小说的元素,主线副线相互交叉配合,故事也更加丰富饱满。

虽然有了现成的故事和目标观众群,但观众对好作品的改编结果期待也很高。既然要“利用”原著积累的读者群,就要把握好改编的度,著名导演谢铁骊说过关于改编的四个度:一要尊重原著的思想内涵;二要尊重原著的时代背景;三要尊重主要人物的塑造;四要尊重原著的艺术风格。就从选角一方面来说,八七版的《红楼梦》是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在全国甄选演员,并对演员进行了专业训练,演员的传神表演也为这部难以逾越的经典赢得了不少好口碑。反观当下大部分改编影视剧都是把人物标签化,再选用拥有同样或类似标签的演员,这样挑选的演员难免差强人意。对名著一次又一次的改编也说明个别导演充分认识到名著本身所具有的极高的艺术性、创造性以及所积累的庞大的读者群体,这些因素都为改编后作品票房或收视率提供了保障,但有的作品为了吸引眼球加入一些所谓“现代化”的元素,对原著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做过分的阐释,这样的作品即使获得极高的票房和收视率,还是难以得到观众的认可,甚至对小说造成负面影响。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吸引读者的除了故事本身之外,别具一格的叙述风格同样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但可读性不等于可看性,电影虽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相较小说却也有更多的时空、人物视角的限制。近年来,由严歌苓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获得一致好评,严歌苓的小说除了故事情节丰富外,还包含了大量的影像化元素,比如视听化的语言、色彩和特写镜头、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得严歌苓的小说视听性很强,这些要素恰恰符合影视文本的基本要求,这是严歌苓小说被影视大量改编的重要原因。编剧要想准确表现出原作的风格,就要对故事有深刻全面的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个场景、道具,用好了可以为故事增添色彩,用不好也会使原本精彩的故事大打折扣。在徐静蕾改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没有过多的台词,一个苹果,一束玫瑰,却比台词表现出的内容更让观众动容,把原作者茨威格擅长的心理描写用影像化语言表现的同样精准深刻。能不能在把故事讲好的同时还能保留原作的特色与风格,这也是检验改编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如今活跃在电视屏幕上的大部分影视剧都改编自网络小说,这个新兴的文学群体有着被改编成影视剧得天独厚的优越性,网络小说为追求点击量对小说类型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作者往往根据某一类型群的需要进行创作。这种类型的划分和电影电视剧的类型化不谋而合,对读者类型群的划分固然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形势,但这样的划分却很容易导致作家的创作缺乏创意性并逐渐走向僵化。改变过程中对人物类型化、标签化的处理很常见,整个故事是靠人物来串联和表达它的思想感情,标签化的处理必然会减少塑造人物的难度,但却不能表现出原著的精髓和更深层次的主题。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如何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大学英语教改的目的与中心问题。从近年来所涌现出的诸多教改成果中可知,许多同行仍习惯于从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校本教材编撰等方面入手。事实上,在未能建立起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的情形下,上述教改成果都难以发挥出预期的效果。因此,当前的工作重点就应努力建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上来。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关于这一点从大学生英语教学现状中便可窥见一斑。为此,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魅力来影响学生和感染学生,则成为了笔者感兴趣的问题。其中,在茶文化视角下来研究大学生英语教学模式,以及实现大学生的学习自主和学习自觉,则应作为当前同行所应认真研究的课题。基于此,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调研,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1.1教师固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固化的教学模式与教材体例的程式化结构有关,就新课而言,教师一般会按照单词讲解、课文翻译、重点句型讲解、课后习题练习等次序来展开,从而这种程式化的教学体例造就了不少教师固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几大问题:第一,无法满足语言类教学所要求的开放式信息传递的要求;第二,固化的教学模式将使学生极易出现学习疲劳,从而难以对新课文、新知识产生兴趣。然而,当前在教改中却未能对此有所突破。

1.2学生被动的学习意识

大学英语作为公共英语,因受限于它的学科地位,使得不少大学生对其并不重视。再者,从当前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构成特征来看,学理式的教学形态无法与他们的学习能力相匹配。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着“慵懒散”的状态。毫无疑问,再优越的教改成果面对学生的上述学习状态,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毕竟,课堂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只是进行了镜面反射而已,而未能进入到他们的心里。

1.3气氛乏味的课堂环境

课堂氛围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同时课堂氛围又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学生。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中可知,乏味的课堂教学环境不仅制约着教师的教学心态和教学意识,也同样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样一来,就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出现了恶性循环。以上从三个方面所阐述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实则也相对应的提出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那么,这就需要在茶文化视角下给予思考与破解。

2茶文化视角下破解教学短板的思考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破解教学短板进行思考:

2.1茶文化对调适大学生学习心态的思考

从上文的思想中便可知晓,当前在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应是激发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若不如此再优越的教改成果也只能是“自娱自乐”。而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第一步则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调适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心态。尽管大学生群体对于大学英语课程存在着偏见,但目前影响他们学习质量的乃至内心的浮躁与焦虑。处于这样的心态下,在面对大学英语学习时往往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从而需要在茶文化视角下给予破解。

2.2茶文化对形成大学生学习自觉的思考

若要形成大学生学习自觉的状态,应满足这样两个条件:第一,形成群体效应下的学习自觉氛围。毫无疑问,大学生过着集体生活,形成群体效应将能促动和感染个别学生彼此。第二,建立一定的利益关联性。事实上,当前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未来的就业和考研问题,所以通过使大学英语与就业和考研建立起联系,便能增强大学生的学习意识。从中可以知晓,茶文化对于形成大学生学习自觉的促进作用,便需要通过助力以上两个条件的形成来实现。2.3茶文化对培育大学生学习氛围的思考环境塑造人,而良好的学习环境则能振奋大学生的学习心态,从而提高参与到大学英语学习中的意愿。那么茶文化在这里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呢。首先,茶文化应从自身的思想文化中来感染大学生群体,另外则需要从茶文化所蕴含的国学传统,在感官上影响到大学生群体。

3茶文化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定位

通过对茶文化作用的认识和思考,这里可以与之对应的建立起以下三点定位:

3.1大学英语教学目的的定位

要使大学生在面对大学英语学习时保有良好的心态,以及在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下来促进他们形成学习自觉,那么这里就需要改观当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形成的固有观点。其中,应对传统视域下的教学目的进行改观。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突出语言教学的规律性,以及从大学生职业、学业发展的长远性着手,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推进模式,以及尊重学生、专业的个别差异性原则,来提升学生的专业视野。可见,这就与茶文化所追求的价值取向相契合了。

3.2大学英语教学手段的定位

使学生逐步形成大学英语学习自觉的状态,则需要改观现有的教学手段,即以教师为中心的单项反馈教学模式。在茶文化中存有“感知和体悟”的思想元素,而在践行感知和体悟时则需要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而不是由第三方在给予强制灌输。因此,在教学手段的定位上应确定为,首先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基础上,教师主要以精讲和启发式教学为主。为了适应大学生群体现有的英语状况,则可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3.3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的定位茶文化在我国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还提到着交际的功能,通过品茶来建立起彼此或多方之间的信息互动关系。之所以在这里提到茶文化的上述功能,归因于大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应着重在于说,通过解决“哑巴英语”问题来全面增进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职能。那么,在教学评价环节也应针对大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进行定量和定性考察。

4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重视对大学生学习心态的关注调适

尽管不少同行在课堂教学中也对部分学生的学习心态进行了批评,但这里的批评只是对课堂效果的一种负面反馈,而未能理性认识到大学生之所以存在这种心态的根源。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团队需要从校园环境、学生英语水平现状、班风、学生座谈等诸多方面来把握大学生的学习心态,从而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手段的应用提供帮助。目前,影响大学生学习心态的因素主要为学习能力和功利性学习态度,所以这就需要在茶文化视角下给予纠正。

4.2实施差别化的教学内容与手段应用

在品茶中不同个体将能获得不同的乐趣,这就要求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需要实施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应根据学生专业的学科背景进行校本改造,如对于工科背景的学生应突出阅读材料的优化,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则需要突出说写材料的优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直接与教学内容的差别化有关。但无论以怎么的教学内容为教学主线,都需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去感知和体悟,并联系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4.3引入合作学习促进学习自觉的形成

引入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借助群体意识和群体氛围来感染学生个体,从而来促进学习自觉意识和行为的构成。具体的实施策略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愿组合来建立合作小组,在教学中通过向学习小组设计出探究性的英语学习问题,来促使他们在课后进行联合探究,在课堂上则由小组选派代表进行阐述。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偏好和教学内容,合理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来促进学生获得学习自觉的氛围和行动。

4.4基于学生整体表现来进行成绩评定

当前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大学英语学习水平测评时,一般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对此,笔者是不赞同的。正如上文所提到了差别化教学那样,需要根据学生比较优势、专业背景、岗位要求等要件,对学生在英语能力上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且这也符合茶文化所蕴含的朴素辩证法观点。为此,大学英语教学团队需要结合差别化教学需要,合理确定不同测试板块的分值权重和评价标准。

5教学实录

教师在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建立英语听力多元教学时,应根据目前大学生的兴趣进行内容的选取。上文提到了“走遍美国”,该片可以通过使学生了解美国风土人情的同时,开展他们的听力训练。但是,这种原声英语片却没有中文字幕,因此,在听力训练初期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分段播放的形式,来逐一进行语言讲解与听力练习。具体为:以一段完整的情景对话为单元,通过重复播放以及教师对关键词的中文提示,来启发学生理解对话的梗概。最后,将整个片子进行连贯播放,来建立学生完整的听力训练。同时,也可以有选择的播放英语电影(最好有中文字幕),在电影的选择上应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理解能力。

6小结

本文认为,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魅力来影响学生和感染学生,则成为了现阶段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在茶文化视角下来研究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可将从:重视对大学生学习心态的关注调适、实施差别化的教学内容与手段应用、引入合作学习促进学习自觉的形成、基于学生整体表现来进行成绩评定等四个方面进行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陈霄燕.大数据时代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J].教育,2015(9):300-300.

[2]邵凤芝.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分析探讨[J].教育,2016(26):270-270.

[3]刘清浩.试论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J].雪莲,2015(4Z):78-80.

[4]张燕.基于网络环境的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求知导刊,2015(6):47-48.

关键词:英语 影视作品 字符翻译 技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19-02

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英语影视作品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一种文化交流工具,影视作品中的字符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有很多优秀的英语影视作品因为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了中外文化差异,而导致观众在观看中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为此,翻译者应该注意了解英语国家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差异,并针对这种差异确定字符翻译内容,帮助观众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采用简洁生动、通俗易懂的翻译方式,合理处理影视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在维持英语影视作品原有文化风格的同时,借助于本国的文化特色,翻译成更加适合观众认知能力和欣赏习惯的字符信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影视作品中所包含的真正的内涵意义。

1 英语影视作品中字符翻译的特点

首先,受影视作品播放特点的影响,在字符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尤其应该注意不断提高字符翻译的简洁性,因为影视作品不同于书籍翻译,字符会随着影视画面而不断转换,只有通过简洁清晰的字符翻译才会让观看者更好的理解作品内涵。其次,受到影视翻译字幕的限制,在进行英语影视作品翻译时,还应该注意合理把握翻译字符的字数,因为大多数的翻译字符都会出现在屏幕画面的最下方,每一行的字数都应该有一定的限制,并且根据原来字数的多少确定翻译字符的多少,一方面向观众传达出影视作品的内涵,另一方面确保字符的多少不要超过屏幕空间中所容许的范围。

2 英语影视作品中字符翻译的技巧归纳

2.1合理把握字符翻译的时间和空间

所谓字符翻译的时间是指影视作品中的声音或者图像在屏幕上的持续时间,以及观众在观看翻译字符时所使用的时间。不同的观众由于其自身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对翻译字符的阅读时间也有不同,虽然大多数时候的单行翻译字符在屏幕上的停留时间最长7秒,最短2秒,但是,如果翻译字符在屏幕上的停留时间过短,观众就难以理解影视作品真正要表达的内涵意义,相反如果翻译字符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过长,也会影响观众在观看屏幕画面的注意力,所以,字符翻译者应该尽量实现翻译字符的现实时间与画面中人物讲话速度的同步进行。在英语影视作品中字符翻译的空间主要是指字符翻译的字数和行数的多少。因为影视作品的屏幕展现空间有限,这就要求翻译者必须合理控制翻译字符的多少,不仅要确保翻译字符与演员的口型相对应,而且还应该实现人物对话、动作、画面的同步进行过,在屏幕画面切换的同时,翻译字符也应该随之变化,以适应观众的阅读习惯。比如,通常情况下,在英语影视作品的字符翻译中,一个画面只能出现一行字幕,每行字幕的字数不能超过12字,而且受屏幕空间的限制,翻译字符在屏幕上的保留时间平均只有5秒左右,如果对话的速度较快,就会增加观众的理解难度。此外,在翻译字符的颜色设定方面,应该注意字符颜色与电影的主体颜色有一定的对比度,以方便观众阅读。为此,在进行英语影视作品的字符翻译时,应该注意合理把握时间和空间对翻译的制约,追求字幕的隐形,进而实现英语影视作品在画面、视觉效果以及音响等方面的完美统一。

2.2合理浓缩英语影视作品的字符翻译

影视作品中的字符翻译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因为,如果从口语向文字转换,原文就必须缩减,而且说话速度越快,信息的压缩量越大,为此,字符翻译者在进行英语影视作品翻译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信息接收者的认知能力,并对原先文本中不影响观众理解的部分细节进行删减,与此同时,突出一些与作品主题一致的信息内容,这种删减并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在影视作品翻译中所必须的,其不仅不会影响观众对影视作品的理解,而且还会加深人们对作品内涵的认知。此外,对于在英语影视作品中已经删减的文本内容,编辑人员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对其进行补偿,比如,可以通过设置背景音乐、独白等方式帮助观众理解作品的内涵。合理浓缩的技巧性策略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其一,缩减语气词,如oh,well,you,you know等;其二,由于对白速度的加快,画面来不及显示,而且翻译字符出现重复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删减无关信息的方法;其三,删减观众所不能理解的英语典故和地域文化。比如,在电影《乱世佳人》中有一处牧师的独白祷告,这段祷告在英语电影中占用了很长时间,用以衬托战争的凄惨,但是在英语字符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就无需再将这些祷告翻译成字幕,而是采用压缩的方式进行。在英语影视作品中的句子进行增减翻译时,还应该注意增加和删减两种翻译方法的互补采用,根据故事的发展,通过字符翻译让观众更好的理解影视作品,对信息接受者固有的思想认知中所没有而且一时又难以理解内容直接删减,对于画面和背景音乐中已经提供的信息也进行相应的删减。

2.3采用明示的字符翻译技巧

在任何语言交际中都包含着暗含和明示两种意义,但是在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下,人们对于不同于自身文化环境下的暗含意义往往难以理解,进而产生了文化差异,所以在英语影视作品的字符翻译中,对于作品中的暗含意义,翻译者应该尽量将其转化成明示意义,因为对于大多数的异国观众,受到其自身文化环境的影响,对于英语文化环境下的暗含意义不了解,甚至会误解其中的含义。在将暗含转变为明示的字符翻译中,而不是仅仅局限在逐字翻译层面,为此,翻译者可以采用的翻译技巧有很多种,比如译、意译、解释和加注等都是为了让观众更好的理解影视作品中的关联信息。比如在电影《乱世佳人》中有一段对白,Charles:He refused to fight.Ashley:Not quite that Charles,He refused to take advantage of you.对于这段英文对话,翻译者可以译成――查尔斯:“不敢接受我的:“挑战”。希礼:“并非如此,他不过不想占你的便宜”。这种翻译很显然不是直译,但是并不会给观众以突兀的感觉,相反,还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了这段人物对话,加深了观众对影视剧中人物形象的认知。

2.4再现影视作品中人物语气的字符翻译

在进行英语影视作品的字符翻译时,翻译者不仅要确保字符翻译的准确性,而且还应该根据不同影视作品的风格特点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让观众可以感受到与英语原声影视作品中同样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对英语影视作品中一些具有较强情感色彩的内容进行表述时,可以选择使用动作与声音相同的字符翻译方法。在电影《小鸡快跑》中,在洛奇第一次被大炮射出,冲到将养鸡场时,喊道“FREEDOM”,在翻译时,结合画面场景,讲翻译字符利用破折号拉开,“自――由――了――”,让观众感受到洛奇的内心兴奋。为此,人物对白翻译时,翻译者应该注意尽可能的保全人物的所有说话语气,向观众重现人物形象,让翻译字符与原声信息相互联系,对于字符翻译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原声信息中得到一定的补偿。

2.5确保英文影视作品的原有风格

英文影视作品翻译的目标是通过各种翻译方法保持影片原有的风格特点,让国内观众感受到英文影视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为此,翻译者必须学会准确的理解原文内容,并且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人文常识,准确处理各种具有深刻地域文化的词语。所以在很多情况下,翻译者可以首先选择直译的字符翻译方法,以确保英语影视作品中原有风格的保持,保留文章的生动和幽默,比如,对英语俗语“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的翻译,很多人按照中国式思维翻译成了“一箭双雕”,但是,如果将其翻译成“一石二鸟”,就可以展现西方人与国人在借助不同参照物表达同一思想方面的差异。

3 结语

随着现阶段英语影视类作品的不断输入,英语字符翻译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翻译者自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英语影视作品的字符翻译效果,为此,在进行英语影视作品的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在以原文为立足点的基础上,以观众为翻译对象,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合理增删原文中的内容,以便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英语影视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意义,减少不必要的误解。

参考文献:

[1]曹华径.浅谈字幕翻译中的幽默元素翻译[J].科技信息,2010(36).

[2]陈青.电影字幕翻译特点及策略分析[J].电影文学,2011(03).

[3]翟慧敏.浅析英美影视作品片名翻译技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1) .

[4]李抗抗.英文影视字幕翻译研究[J].考试周刊,2010(32).

关键词: 互动教学 教师提问 提问策略 教学效果

一、引言

课堂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形式,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水平。课堂参与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形式,无论对于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都非常重要,并且,它受教师课堂提问的影响。目前,作为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提问正受到广大英语教师的日益重视。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帮助教师顺利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反之,课堂提问不恰当或偏离学生的实际水平,不仅不能达到教师所预期的课堂效果,反而能大大地挫伤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影响对语言的掌握。本文首先分析互动教学中教师提问这一教学技巧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对教师课堂提问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改善课堂互动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二、大学英语互动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重要性

(一)大学英语互动教学

互动式教学法既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法,又不同于放任学生自发学习的教学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要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师生之间通过不断信息反馈,实现互动交流,以达到教学目的。它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系统学习,又要求教师按学生的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重点施教。

英语是一门实践课,其语言技能的培养和提高需要通过学生本人的不断实践。从实践中学习是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互动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脑和动口能力。其次,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是营造出一种适宜学习的课堂氛围,互动式教学有利于营造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帮助其减轻焦虑,从而提高其记忆效率和思维能力,并且,互动式教学有利于教学互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经常交流,能够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互动式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学生在这个语言学习环境中主动进行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其中课堂提问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模式之一,也是互动式教学的基础。

(二)教师提问及其重要性

教师课堂提问可分为参考性提问(referential question)和展示性提问(display question),在参考性问题中教师不知道学生会怎么样回答,展示性问题中教师已经知道答案,提问只是让学生复习之前掌握的知识。针对学生不同回应的预期,教师课堂提问可分为封闭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在前者中教师可以预测学生有可能提供的答案,而后者可能有不同的、多种答案。

研究表明,课堂提问的功能可以分成三种:(1)诊断功能,它是指通过提问,教师能够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2)指导功能,也就是强调通过提问,推动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吸收新知识,同时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条理的整理结合;(3)情感功能,它指的是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其积极参加课堂活动,调动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好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消化课文,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应通过提问掌控课堂教学进程,并更多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语言实践与应用的机会。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把四级考试作为重点,过分追求考试通过率,学生依然像高中一样,采取死记硬背和题海的方式应付各种考试,真正的语言练习机会越来越少。在课后的时间里,学生练习英语表达的机会也甚少,精力都放在词汇和读写上。然而,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提问可大量增加学生语言练习和实践的机会,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就变得更为重要了。

三、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设计没有把握好难易程度。

部分老师由于不太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很难使其符合学生的实际程度。要么问题太难,大多数学生回答不出,从而造成冷场的局面;要么问题太简单,缺乏挑战性,无法激发学生思考和巩固已学知识,浪费课堂时间;要么问题过于宽泛,学生不知道该从哪一方面回答教师提问。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受影响,也会阻碍英语水平的提高。

(二)展示性提问过多而参考性提问太少。

有些教师课堂上依然以教授知识点为主,很少组织课堂活动,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巩固已学知识。这样的问题设计思路导致课堂提问单一机械,过于封闭,缺乏一定的开放性和启发性,学生没有任何自由发挥的余地。久而久之,学生就觉得英语课堂索然无味。

英语文学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英语文学教学中引入与文学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使学习者对使用英语人群的价值体系、风土人情有了更深层面的了解。跨文化意识不仅仅是英语文学教学中的点缀,而且是必须着重关注的。在英语文学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在对文学的领悟中理解文化,在对文化的探究中提高语言的熟练程度,将教英语文学与提升跨文化意识有机结合起来。尽管近年来我国英语文学教学已经涉足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开始研究这些国家的英语文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没有建成有效的课程体系,使得学习者形成了一种错觉:学习英美文学等同于学习英语文学。毋庸置疑,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的。这里要澄清一个概念,英语作家不仅仅来自于英美两国,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也拥有着许多极其优秀的英语作家,并且享誉文坛。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殖民英语文学发展迅速,为新时期英语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 William N.New 教授和 W.H.Messenger 教授合作编著的选集《英语文学》一书中,概括了英语文学的发展态势与研究前景。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到 20 世纪 80 年代的 1200年间具有代表性的英语文学作品全部收录在这本书中。背景不同、风格迥异的作家和多种多样、题材多变的作品让我们英语文学中的跨文化意识有了直观的认识,生活在不同阶级、不同地域、不同层面的作家在使用同样的英语在描摹生活、述说历史。

英语文学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拓宽了英语文学的层面

跨文化意识是当今人们处于全球化进程中所必须掌握的能力,也是学习英语文学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基于文化传播背景的作者借助于文学作品传递出某种讯息,希望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接受并理解时,此时就需要读者具备较高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意识对在全球化环境中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并获得生存与生活的认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跨文化意识不单纯是几个文化符号的叠加或单纯意识的复制,而是人体潜在的能力之所在,可以客观地对待文化差异,有效地消除文化陌生感。作为英语文学的扛鼎之国,美国很早就开始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了提升本国的外交水平,二战后的美国决定成立华盛顿外交学院,以教授外语并提升跨文化知识为办学目标。英语文学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读者,尤其是非英语语种的读者在阅读欣赏英语文学的过程中必须提升跨文化意识。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关注的敏感程度、融合程度和灵活应对构成了跨文化意识的主要因素,培养跨文化意识必须要理解母语自身的文化内涵和英语语境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建构、培养跨文化意识。

英语文学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路径

培养、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对文化的领悟力是跨文化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一) 以文化心理为抓手来分析文化的差异,以文化识别力提升跨文化意识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使英语语言学习者不是简单地掌握一些文化表象的东西,而是要建构起文化的框架,深入思考和理解文化,最终做到能够剔除自己原有的文化观念,以一种科学客观的角度去分析英语语境下的文化。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坚持语言学习与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有机结合。在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情况,知晓了作品所讲述的故事情节、掌握了创作作品的时代背景、分析出作品蕴涵的主题思想等一些文学基础常识之后,还应从英语文学作品中寻找隐藏在里面的文化内涵。

(二)以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表层文化探究文化深层次的内涵

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文化的表象层面内容人们可以直接学习获得,天文地理、文史哲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但文化不止于此,行为习惯、文明传承、人文精神甚至于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都是文化。学习英语文学时,就必须从两方面着手,既要全面理解作品涉及的表层文化,又要深刻领悟作品涵盖的深层文化。表层文化比较容易理解,当一个社会群体历经多年的发展,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逐渐形成了这个群体共同认可的生活、交往方式和带有强烈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在学习英语文学的过程中,读者必须将自己的情感情绪主动地向书中人物靠拢,将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幻化成自己的感受,全身心地进入文学作品所描摹的情境氛围之中,在潜移默化之中汲取文化营养。例如作品中的人际关系就折射出文化的特质,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就透露出在文化层面的伦理道德。从看似简单的对人际关系的描写来探究英语文学文化中的内涵。从风土人情、礼尚往来之中也能够提升跨文化意识,从而分析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表现出的差异性。正视和调解这些差异是培养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必由之路。

(三)以文化移情能力提高跨文化意识

一、学校适应的内涵

(一)学业适应。随着开学的到来,儿童每天都会有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不再只是在游戏玩乐中学习,因此被公认能否适应学校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业完成得是否顺利。而学习成绩是一项重要的检测学业适应的指标。教师、家长对儿童学习情况的评价主要依据学习成绩,而儿童在班级中所处的学习地位也是依据学习成绩判断。

(二)行为适应。刚进入小学校门的儿童心智尚未发育完全,他们在困难面前通常不知道该做什么,而哭是他们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在生活学习中,由于儿童不能很好地适应、难以调整自己,没有适当的指导帮助会让儿童产生一些行为问题。

(三)情绪适应。幼儿园通过玩游戏学习,而小学对学习有明确的要求,儿童面对新的环境跟教师家长的要求,由此带来儿童的一些影响学校适应问题,如与学习、同伴关系有关的孤独感、考试焦虑等。

(四)人际适应。进入小学后,儿童离开原来熟悉的环境和小伙伴,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中,结交新朋友、适应新的班级、新的老师,容易感到陌生和压力。而人际适应中,最主要的是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二、家长要做好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准备

(一)给儿童树立学生意识。在知道自己要进入小学时,大多数儿童的反应是抗拒的。在《一年级》中李昊煜的妈妈很认真地告诉他:“一个大事情,很大的事情,你马上要上一年级了,幼儿园辅导师打电话过来说,昊昊大班毕业了,你要读一年级了。”此时,家长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告知儿童要上一年级这件事情,帮助儿童树立一种学习意识,在心理上对自己小学新生的身份有一个准备,从而很好地适应小学新生的生活。

(二)帮助儿童尽快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好学习准备。首先应该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一年级》中即将步入小学时,西蒙子的家长在家中教他写自己的名字,妈妈告诉他不用写得很好,会写就可以。其次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教给儿童学习方法。由于小学生身心还处在发展阶段,因此家长应对儿童在课堂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给予详细的引导,再者应教会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及需要的生活学习用品的能力。

(三)疏导适应不良的儿童。安淇尔进入小学生活后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在家中拒绝去学校,父母提出为其转学后又不同意。家长一旦发现刚进入小学的小学新生们出现适应不良问题时,应及时对儿童进行疏导。

首先要耐心倾听,表达温情。当小学新生出现适应不良,向父母打电话进行哭诉时,父母应给予耐心的聆听,让儿童的情绪得到宣泄。要明确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送他去学校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变得更有文化、懂事,而不是不要他。其次转移注意力。在儿童表示不想在学校时,家长可以告之学校里有可以一起玩游戏的小伙伴们,还有很多知识丰富关爱他的老师转移儿童的注意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再者与老师沟通,共同面对。当儿童出现适应不良时,家长应该积极地与学校的老师沟通,家长积极配合学校老师制订计划,以便帮助小学新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三、学校、教师应为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提供良好的帮助

(一)引导学生尽快了解学校环境。踏入校门的《一年级》新生很快就接到自己的第一个任务,以小组出发寻找学校的体育馆、医务室、操场等地方。小学新生在好奇与寻宝中跑到这些学校中的地方,熟悉校园环境。进入一个新的校园一切都是未知的,以这种小组寻宝方式让新生很快熟悉校园的布局。小学新生面对种种适应问题,最基本的就是学校的环境适应问题。因此,学校应及时帮助新生对学校有一个快速地了解,熟悉校园环境,才能更好地帮助小学新生适应小学生活。

(二)美化教室环境。教室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地方,为了让儿童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一年级》的老师在儿童入学前就认真地打扫教室,用温馨的颜色、可爱的小工艺品点缀教室,既活跃气氛,又增强生活气息,对学生的心理有缓和的作用。

[关键词]英美文学 跨文化 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I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93-02

引言

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文化存在于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公开的文化层主要指已暴露的物质文化,包括服装、道路、建筑物、街道、村庄等。而文化所隐蔽之物大大甚于其揭示之物。美国符号学家迪利在20世纪80年代把文化看作是“后语言结构”,包括绘画、建筑、民俗、文学、仪式、音乐、电影、其他等等(Deely,1986:xii)。对表层文化的研究是必要的,它也是深层研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步,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体现在民族思想观念等十分隐蔽的领域,在众多研究目标中,文学宝库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顾嘉祖(2002)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学文本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对象。浏览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文化意识与英美文学研究

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而在语言学习者所学的众多科目中,英美文学属于有着一定难度和深度的课程。如果对西方文化一窍不通,那么英美文学的学习势必枯燥、晦涩难懂,这样作品的美感和作家的独到就无从领会。因此英美文学的学习与文化学习相得益彰。英美文学和英语文化的学习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英美文学的发展与英语文化的体现

英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等,战后英国文学浮现出从写实到试验和多元的走势。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文学文本以外的各种现实、历史、政治、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呈现着反映。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不再是英国文学的分支,美国作家在创作风格和体裁上找到自我,进入20世纪更是日趋成熟,战后历经50年代新老交替,60年代的实验学说,70年代到该世纪末的多元发展阶段,形成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点和特征。文学的发展趋势鲜明地反映出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沉淀。

(二)英美文学的认知功效、艺术价值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关系紧密

文学作品隐含对生命的思考、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西方人对其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名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的艺术技巧,孕育着学生的审美意识,还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在对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也能有所提高,有助于养成高尚的人格。同时英美文学是英语使用者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较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样,有的高雅、通俗,有的含蓄、明快,有的婉约、粗犷。这些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文学作品里得到了详尽的发挥。研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领略和感受英语富有音乐性的语调和简单而又意义深远的词汇。

(三)英美文学作品的剖析有助于了解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英美文学就要开展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剖析,这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懂得外国文化,增加我们的知识,启发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作品和创作方法。与此同时,更能品味异域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了文化差异才能消除交际障碍,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融入世纪多元化发展,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潮流中,从而促进了处于不同文化之中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语言学习者蜕变为语言使用者,实现了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我国现阶段高校英美文学的学多还依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文学史+选读”的模式。文学教学以外部研究为主,教师往往罗列文学史实,学生也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这使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独特性认识不够,处于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家作品往往处于“千文一面”的尴尬境遇。这种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使文学课成为各种史料和纯理论的简单堆砌,使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失去生机。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会有多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力的锻炼。

另外,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大多是讲授式,也就是以“教”为中心,教师是主体,承担所有的解释责任,从作家生平、创作背景、作品内涵、人物分析、意象等。这种教学使学生不能主动地与作品交流,而作品的生命力是读者和作者共同赋予的,如果读者不去更多地接触作品,只是聆听和记忆作品及其相关内容,那么再好的作品也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难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批评能力。

再者,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过多注重文学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文学所折射出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师不是很在意学生是否在一定的文化意识基础上研习英美文学作品。这样原本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就有些单薄且略显晦涩。

针对上述英美文学课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新时期的文学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改进方法:

首先,利用随机通达教学模式(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进行“多角度切入”学习。随机通达教学是让学者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相同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使用这一模式的英美文学教学可避免抽象地谈文艺理论,对同一文学作品的多角度意义探讨可以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

其次,将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这样既强调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又不忽视师者的指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同时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建构空间。然而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又不客观,因此课堂上教师应侧重欣赏作品的方法讲解。课堂上教师重视作品阅读与分析,更多、更具体地向学生示范各种理解策略的使用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适当介入到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中,适时刺激学生的好奇感,使其主动去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理智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另外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课堂,恰当地使用英文原版电影,让学生可以直观地领略西方文化,形象地欣赏文学作品。

最后在检验学习效果的方法上,应尽量减少甚至放弃传统的闭卷考试,用不同的题型考核学生对不同文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应多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或读后感。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学生若能主动参与到文本意义的寻找、创造过程中,势必养成敏锐的感受力,掌握分析方法。学生的英语水平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结语

英美文学的研究应包含语言习得和文化习得两个目的,从文学的性质上看,利用英美文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要远远超过语言教育的价值。英美文学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英语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英美文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在于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深化学习者在基础阶段所学的知识,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这就要求英美文学的学习者要不断地强化文化意识,才能成功地进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而且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能更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免受交际障碍的干扰,因此,英美文学的研究要有文化意识并逐步展开、深入。

【参考文献】

[1]Deely,J&B.Williams,F.Kruse(ed).Frontiers in Semiotics[C].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6.

[2]Hall,Edward,T.The silent Language[M].Doubleday:Anchor Press,1973.

[3]毕继万.第二语言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2005,1.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已正式列入课程计划。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显而易见,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色,特别是教师如何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将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收效。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走出对研究性学的认识误区,不少教师认为,中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最佳时期,其主要任务是学好各门文化课,搞研究性学习应放在课外,不应作为必修课;搞研究性学习,农村中这的教学条件还不足、执行有困难,很难搞出名堂来;搞研究性学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成绩,降低升学率……显然,这是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所产生的顾虑,教师应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法的认识,消除上述顾虑,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使学生看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价值,提高学习积极性,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和重要意义。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与教师一样能通过互联网,各种媒体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其次要注意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习惯于纯学科课程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教师必须加强学习,要重视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要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懂得如何做课题,研究性学习中课题实施的一般过程是:选题立题─成立小组、制订方案─课题实施─课题结题─成果展示。选题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1)从学科学习的疑难中找课题,如“浓硫酸氧化性的实验研究”、“水中含氧量的测定”;(2)从学生身边找课题,如“对人体无害的修正液”、“空调滴水问题的解决”;(3)从各种媒体上找课题,如“长江三角洲7000年来岸线演变和未来预测”等。成立小组、制订方案,主要是选聘好指导教师,确定课题组长、写好课题开题报告,开课报告应包括课题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人员分工、研究步骤、所需条件、成果表示形式等。课题实施主要为文献阅读─网上查找─实地考察─专家走访─资料整理─实验论证,课题成果可以是课题报告、论文、作品、产品或设计方案、建议等,课题报告主要有课题名称、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执笔人,正文包括引言、论点、论据、结果等。要学习本学科甚至跨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受欢迎的研究课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

1跨文化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中的问题

1.1高校英语教学理念有待提高

高校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专业应用人才,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家文化以及经济之间的交流,这就需要英语人才不仅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还需要了解其他国家相关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与其他国家的沟通交流。然而,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更加注重纯英语语言教育,对于其他国家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的融入没有引起重视,导致高校英语教学的内容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导致英语教学的目标不能尽快实现。

1.2高校英语教学内容缺少跨区文化内容

跨文化当中不仅只有语言一种内容,语言只是一种文化符号,只有与文化相互组合才能发挥出作用,在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之前最重要的是了解其他地区的文化,这样才能实现语言水平的提高。然而目前的英语教学中,仅把培养学生的语言内容当成了重点的内容。在英语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几乎没有涉及语言的文化背景内容,即便有相关内容设置,所占比例也比较少,从而导致学生在实际的英语交流中不能够很好地应用。

1.3高校英语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相对简单

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跨区文化内容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重,因此,教师没有对跨区文化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更偏重于语言符号以及语言的讲授工作,在教学方法上也主要是以课堂上教授为主,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从而导致课堂缺乏生动性,不仅不利于学生对跨区文化的掌握,而且导致学生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无法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2跨文化视角下改革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措施

2.1改变高校英语教学的理念

教师是高校英语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引导者,在高校英语教学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了跨文化是否能够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因此,英语教师首先要更新英语教学理念,逐步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跨文化内容。教师要明确跨文化知识在教学工作中融入的重要性,并要加大对跨文化知识教学进行宣传。英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把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当成最终的培养目标,教师自觉在教学中逐渐加大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全面培养。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加大对跨文化的基础,不断开阔自身的视野,加大对跨文化的积极理解,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的教学水平,推动跨区文化在英语教学工作中的深入开展。英语教师还要不断改善英语教学的方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把词汇与语法传授给学生,还要为学生讲解与分析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以及习惯,从而使学生在遇到相关方面的问题时能够找到新的思路与方法,从而促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提升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2.2开展英语跨文化教学

在跨文化视角下,英语教学工作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并不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逐步融入跨文化内容,实现跨文化教学,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跨文化教学的深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提升,最终使英语教学的水平得到提升。英语教师要采取措施把跨文化内容逐步渗入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从而使英语教学内容得到丰富,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大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层地掌握跨文化知识内容以及语言文化背景,使学生的文化综合能力水平得到提升。

2.3改革英语教学内容,逐步融入跨文化内容

英语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以英语教材为依据,而且英语教材对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的内容与认知有很直接的关系。教材既反映了教学内容,也接影响了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是促使英语知识以英语教学理念以及意识传播的主要教学工具载体,要使教学内容得到根本改善需要在英语教材中融入跨文化内容。因此,高校要根据当前英语教学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材,可以在教材中适当地加入跨文化方面的内容,促使英语跨文化教学意识逐渐得到强化,使学生在跨文化的教学学习中不断提升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英语教师还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断收集与查阅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以及相关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不断扩大跨文化的视野,从而为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深入打下坚实基础,逐步提升英语教学的水平。

2.4改革高校英语教学的方法

为了能够尽快实现高校英语教学目标,高校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以提升高校英语教学的质量与教学水平,并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高校英语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促使跨文化教学的深入开展。

首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保留部分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虽然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发展的需求,但是传统教学在知识传递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因此可以保留传统教学的优势部分,从而使跨文知识信息更好地传递。其次,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放法。比如,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以及直接法等并结合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从而创造出更加适合我国教学的新方法,不断提升英语教学的效果,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得到提升。最后,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比如说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设定相关的教学任务来引导学生,从而使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主要强调要在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的任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等,制定出适合的教学任务,而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以及与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来逐步完成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构建跨文化知识体系,使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升。

2.5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业也逐步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多媒体技术也随之在高校教育事业中得到发展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信息处理能力,更具有影像图形的展示能力,能够帮助英语教学更快实现预定目标。在教师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比如:可以为学生设置真实的英语环境,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原版的电影片段以及原版英语歌曲等,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跨文化内容很好地融入英语教学中,以提升英语教学的效果。

有话要说...